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 在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运用于语文课堂,值得我们深思。 一、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教育技术的巨大作用,王圣老师有过这样的论述:“ 教学观念的更新,既推动语文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发展,又为社会信息化发展培养人才;创造信息化社会的文化环境,手段的先进,为语文课堂实现高层次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方向与做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对培养动手型、创造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有利于实施愉快教育;学生肯学、乐学,有利于身心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如《山市》的教学: 可先出示“海市蜃楼”在大海和沙漠中出现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对本来抽象的“ 蜃景”感到形象、直观。再通过“海市蜃楼”这种景象出现在山上就是“山市” ,学生对“山市”就有了初步认识。再根据“山市蜃楼”出现、变化、消失的过程,展示相关的图片及资料,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而且有利于背诵。 再如《观潮》一文: 某老师事先通过互联网准备了某年钱塘江观潮的图片以及视频(声音)等资料。上课时,先让学生听涨潮的声音,让学生根据声音猜测究竟发生了什么,吸引住了学生,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再进一步引入《水浒》里的好汉鲁智深夜宿六和寺,半夜时就是被钱塘潮水的声音吓得心脏病突发而亡。然后出示图片,播放视频,就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二、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当然,如果处理不好,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就会“喧宾夺主”。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并不是在一堂课中只要有技术即可。要根据教学目标考虑到运用教育技术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必须明确:教学是主,技术是辅。如《在山的那边》的教学: 某老师出示了大量的关于“山” 的图片:有高山、险山、连山等。展示完“山” 的图片后,又展示“大海” 的图片,慢腾腾地引入正题。这样学生会产生误解:沉浸在对山的欣赏中,偏离了对“山” 这一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最终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实际上,对于“ 山” 这个意象,学生不陌生,出示一张就够了;对于“大海”,也可以只选一张能充分展现大海波涛汹涌的图片即可。然后可以插入大海汹涌澎湃的声音,营造一种大海就在我们身边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大海就在身边,为何我们看不到呢?自然而然进入诗的内容。 笔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时,出示了“美女蛇” 的图片时,学生一看都笑了。这说明效果不好,学生仅停留在好玩的阶段,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不如告诉学生“ 美女蛇”的形状是人首蛇身,或者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建构这一形象。 要明确所谓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指的是:在语文教学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它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该如何整合呢?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整合;以人为本,紧紧围绕“ 主导-主体”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注意运用“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整合课堂的教学设计;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信息化教学工具的搜集与开发。 (巴塘中学 曾德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