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改革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 改革激发活力 ——市场取向的改革,激发了企业作为经济细胞的活力,汇聚成中国经济的滚滚洪流。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速的2.7倍。国家不断改善非公经济发展体制环境,非公经济对中国经济贡献率已达60%左右。 ——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畅通了金融血脉。中国用了7年时间,完成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曾被一些西方媒体指称“技术上已经破产”的国有商业银行,迎来了发展黄金期。 ——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使得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国宏观调控灵活性和前瞻性大大增强,这使得近十年中国经济的稳定性比过去大大提高。”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改革惠及民生 改革的目的在于发展,发展的成果要让人民群众共享。 ——改善民生,要靠社会事业发展,通过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事业的体制机制是关键。近十年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今年将实现城乡制度全覆盖。 ——改善民生,表面上看是政府不断加大投入的问题,实质上却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体系的改革。今年中央财政预算按国内生产总值的4%安排教育经费支出,教育经费占比终于达标。随着公共服务成为政府越来越重要的职能,财政体制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 ——改善民生,要靠深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切好“蛋糕”。近年来,国家连续上调最低工资、基本养老金和低保补助标准,增加中低收入阶层收入;连续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阶层税负;目前,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正在制定。 改革注重长远 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成为有效“杠杆”。7月1日起,阶梯电价制度将在全国全面试行,探索“多用电者多付费”的促进节能新机制;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和资源稀缺程度的油价定价机制,正通过改革逐步建立;2010年以来,资源税改革从新疆试点起步,并向全国推开。 ——可持续发展要让山更青、水更绿,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一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是根本。 ——可持续发展靠的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国家投入连续6年、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 (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