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应琼 本报记者 袁飞 见习记者 唐闯 文/图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在这片土地上,勤劳朴实的甘孜人民从来就没有停止改变贫穷面貌的脚步。放眼甘孜大地,处处呈现着生机勃勃的画面:在雅砻江河谷地带,麦浪滚滚;蔬菜大棚里的辣椒、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成为农民增收的宝贝;农业机械化、种植集约化唱响增收致富曲。
8月1日,参加全省民族地区农业工作会的200多名代表参观了甘孜县农业示范点,该县高水平谋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成果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认为:“农业科技进藏区的推广成果丰硕,甘孜县的青稞、马铃薯就是很好的例证,甘孜县作为全省60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之一,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这片青稞长得太好了”。来到甘孜县色西底乡3000亩康青七号良种繁育基地,代表们发出了惊叹声。
“我种了一辈子地,从来没有见过青稞长得这么好!”站在基地旁,村党支部书记李长生指着长势喜人的青稞,向前来参观的代表高兴地介绍:“在县农牧科技局的帮助下,从整地、播种、施肥到秋收,全过程采用了标准化种植技术,今年亩产可望实现350公斤。
阿坝州若尔盖县农业水务局局长张荣亮被这连片的青稞给震撼了:“这里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产业,经济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粮食生产创建、良种繁育基地以及农机发展都很有特色,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示范和榜样。”
在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甘孜县县长龙明阿真介绍:今年,该县17个农业乡(镇)推广种植康青七号8万亩,新增青稞粮食400吨。青稞良种除供县内和州内各县调运推广,省内阿坝、西藏昌都、青海玉树等地群众慕名前来求购,甘孜县群众从中收益颇丰,销售良种收入达到了570万元。
这是一片浸满活力的土地,科学的理念和有力的投入,使“康北粮仓”的土地基础更加牢固、设施更加配套。田陌交错、路路相通,沟渠配套,从此,这里便托起了甘孜现代农业崛起的希望。
在呷拉乡农业机械化演示现场,只见收割机、拖拉机、播种机等各种生产机械,在宽阔的田野上一字排开,煞是威风。显眼位子的一幅宣传标语“普及机耕,提升机收,扩大机收”,鲜明的突出了现代农业的主题。
“这种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了解到甘孜县推广农用拖拉机2901台,各种配套机具2030部,机耕面积10万亩,机播面积9万亩,机收面积8.5万亩,机械脱粒1.56万吨左右,农机运输总量585万吨公里,全县青稞机耕、机播、机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1%时,代表们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不仅仅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甘孜县的庭院经济同样吸引了代表们的目光。走近村民普布达瓦家的庭院,映入眼帘的是长势喜人的大白菜、窝笋、莲花白、蒜苗等蔬菜,这些蔬菜品质好、产量高、销路好,不仅受到本地市场好评,还销售到白玉、德格、石渠等县。呷拉乡有庭院蔬菜210亩,每亩产值可达12000元,户均可增收4-6万元,最高达到12万元。
这是一片长满希望的土地,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甘孜人用科学的理念和务实的精神,在青山绿水间,培育着现代农业腾飞的一枚枚种子。
在斯俄乡更秋坡,举行了全省民族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现场,锣鼓喧天、气球高悬、彩旗飘扬、气氛热闹非凡,激情飞扬的甘孜踢踏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到高潮。
“甘孜县斯俄乡二村实施民族地区青稞生产能力建设项目2000亩。项目建成后,青稞单产将由原来的206公斤提高到300公斤,平均增幅达45.6%。该项目的实施,对于破解甘孜发展难题的基础工程,推进甘孜城乡统筹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甘孜县委书记张永德介绍到。
与会代表们认为,甘孜农业规模化不再局限于户均种植规模的扩大,而是体现在连片种植、连片培育、专业化服务规模等多个方面。
“盐源和甘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今天参观了农业示范点后,感触很深,我们要学习甘孜农业机械化作业和良种繁育的做法,特别要把今天现场的一些好的做法一些好的经验带回去,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奋力追赶,争取农业大丰收”。凉山州盐源县农业科技局局长张云华说道。
甘孜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大力实施“农牧强县”战略,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着力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全县预计粮食产量达2.69万吨,农业产值达到1.12亿元。如今的农民有种头、有奔头、吃甜头,从种少到种多,从每家每户的零散种植到区域连片的规模种植,从劣质一般型品种到优质品种,农民收入大幅提升,人均纯收入达3392元。
州委书记胡昌升满怀激情地说:“这真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啊!”
州委书记的话语激励着大家的信心,田地间发出了阵阵欢快的笑声。
与会代表在甘孜县青稞基地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