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田杰 “海外仙山,蓬莱圣地。”这是国务院前总理朱鎔基在视察我州后的激情赞美和亲笔题词; “北有九寨黄龙,南有稻城亚丁。”这是省委书记刘奇葆对我州旅游业寄予的厚望; “优先发展旅游业,努力将我州建成‘中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这是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准确定位。 大美甘孜,人间仙境。巍峨的雪山、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奔腾的江河、清澈的湖泊,这是造物主恩赐给康巴高原的自然之美、视觉之美、震撼之美、内在之美:在摄影家的眼中,这里的每一步都是风景;在探险家的眼中,这里的每一座雪山都极具挑战;在科学家的视线里,这里的每一种动植物都是一个课题;在文学家的笔下,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富有传奇;在旅游者的心里,这里分明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 大美甘孜,美在自然,美在人文,美在和谐,她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在地球之巅闪烁出眩目的光芒,吟唱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歌,这既是我州旅游的独特之处,更是造物主恩赐给甘孜旅游的终极特征。 阿坝在“飞”, 迪庆在“跑”,而我们呢? 令人羡慕的旅游资源与发展现状的巨大反差 几乎从跨入21世纪的那一刻起,“资源为王”的字眼,就被刻画在每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规划之上。 资源时代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发展机遇围绕资源而生。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发展的根基、抢得发展的先机;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市场经济的话语权、加快发展的自主权。 资源时代,地域辽阔的我州占据了有利高地,这意味着甘孜经济发展将具备顺势而为的强大动力,具备持续发展的强劲潜力。无论是建设“美丽生态甘孜、和谐幸福甘孜”的战略立意,还是“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产业发展实践,资源型经济的鲜明特征已在跨越发展的轨迹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盘点我州得天独厚的资源家底,旅游资源理所当然是我州的优势资源。 自然景观是资源,生态文化、地质文化是资源,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更是财富。然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却因长期受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步履蹒跚,与九寨沟同步开发的海螺沟,我们虽在不断的奋进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无与伦比的年游客接待量使得我们显然落伍;名不见经传的四姑娘山,却在短短几年间将大名鼎鼎的跑马山抛在了身后;闻名遐迩的亚丁,尽管游客赞不绝口,但季节性的“火爆”却难以掩饰开发的滞后;康定情歌故乡、美人谷丹巴、秘境九龙、格萨尔王故里德格、太阳谷得荣、走婚大峡谷雅江、太阳部落石渠、中国弦子之乡巴塘……“品牌”可谓遍地开花,但“品牌”效应却极其有限。2011年,全州游客接待量破天荒地突破了400万人次,这与2000的30.16 万人次、2005年的225.37万人次相比,堪称是“突飞猛进”,然而,当我们理性地权衡与我州山水相连的阿坝州时,一串串“刺眼”的数据,让我们顿时体会到了“汗颜”与“无地自容”的真实内涵: 2011年,阿坝州共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446.7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24.52亿元,较2010年同期分别增长72.19%和68.9%; 2012年1-4月,阿坝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75.4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0.81亿元,较2011年同期分别增长35.7%和46.6%。 阿坝州的数据刺痛了的我们神经,但也许会有人辩解:“如果阿坝州没有地震灾后的国家大扶持、大援建和大重建,能发展那么快吗?能超过我们吗?” 这种典型的“阿Q精神胜利法”,就是始终不相信别人在发展,就是始终不敢正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这既是一种可怕的心态,更是一种莫名的悲哀。 可是,当我们把目光瞄准只有区区三个县、幅员面积公有23000多平方公里的云南迪庆州时,我们是视而不见还是自惭形秽?然而,数据却是一本最权威的教材: 2011年,迪庆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02.99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61.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14.6%; 2012年上半年,迪庆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09.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77%和53.45%, 即使今年我州顺利完成了“接待游客49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3亿元”的目标任务,但我州与阿坝、迪庆两州之间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 (下转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