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站大楼施工忙。 繁忙的施工现场。 烈日下的紧张施工。 电焊工精心作业。 ■ 本报记者 田杰 秦松 见习记者 唐闯 文/图 海拔4419米,是当今世界机场选址设下的极限高度。8月12日上午11时许,记者驱车沿着正在施工中的机场大道盘山而上,来到位于海子山山顶、海拔4410米的稻城亚丁机场施工现场。山顶上,视野开阔,乱石密布,野草稀疏。“荒凉”,是直观映像;“繁忙”,是第一感觉;“大气”,是内心感叹。 记者气喘吁吁地行走在各个施工现场,面庞黝黑的建设者们正在“刺人”的烈日下,井然有序地忙碌着:钢筋工们手忙脚乱地捆扎着;电焊工们一丝不苟地焊接着;浇铸工们挥汗如雨地工作着,挖掘机手们娴熟地操作着;一辆辆重型卡车往来穿梭地运输着石料土方;现场管理人员声嘶力竭地指挥着;……目前,机场建设大部分工程已经完工,一些工程处于后续收尾阶段,并顺利进入迎客倒计时,计划9月校飞、12月试飞、明年5月正式通航。 机场建设既要绿化也要文化 在施工现场,记者碰巧遇见了机场指挥部副指挥长杨富贵,他正拿着对讲机在现场指挥作业,并不时询问各个项目的进展情况。曾参与广元机场、阿坝机场、康定机场建设管理的他虽然只有30多岁,但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使他的外表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出了许多。他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道:“我修过的机场海拔一个比一个高、建设难度一个比一个大,但工程进度却一个比一个快,当然质量绝对过得了硬,否则,我这个副总指挥早就该‘下课’啦!” 说话间,他指着左侧的机场跑道绘声绘色地介绍道:“亚丁机场不但海拔高,而且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我们把保护的理念贯穿于机场建设的各个环节,无论是修机场公路还是建飞机跑道,无论是建航站楼还是附属设施,我们都充分体现了边建设、边保护的原则,不但10万平方米的草坪将被有效恢复,而且全长5.1公里、宽8米的机场公路也将成为全线绿化的‘景观大道’,镶嵌在‘景观大道’上的2个观景台,能让游客从不同的角度饱览美丽的稻城风光。同时,机场航站楼大厅还将成为藏文化展示大厅,这绝对是亚丁机场的独到之处!” 话音刚落,杨富贵又拿起对讲机,边说边向另一个施工点走去。记者紧随其后,来到机场跑道附近,发现跑道两边已平整出很大一片空地。面对记者不解地提问,杨富贵画龙点睛地说,“这就是专门为恢复植被而准备的!” “亚丁机场速度”全靠吃苦耐劳 说起“亚丁机场速度”,杨富贵告诉记者,“去年4月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立项,机场性质为支线机场,军民合用,按照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2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400吨设计,机场飞行区等级4C,本期主要新建一条长4200米、宽45米的跑道、4个C类机位的站坪,8796平方米的航站楼、稻城县综合基地,配套建设通信、气象、供电、供水、供热、供氧、供油、消防救援及其他辅助生产生活设施;今年2月29日,国家发改委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研批复总投资13.0498亿元;6月6日,亚丁机场正式开工建设。目前,机场已完成35千伏输变电新建工程;机场进场公路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飞行区土石方及地基处理工程已完成98%;基地临时设施工程已完成80%;飞行区场道道面工程A标段累计已完成进度90%、B标段已完成80%;航站楼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40%;8月底完成飞行区所有工程项目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以及飞行程序、导航频率、通信频率、电路转报开通等校飞要件的批复;……” “‘亚丁速度’是靠机场建设者干出来的!”杨富贵的感慨源自于事实的支撑,“面对高原有效施工期短、施工环境恶劣、施工任务重等现实困难,指挥部负责人和工人们每天早上6点钟便各自披着厚厚的大衣来到海子山顶,开始了一天紧张的施工;当中午临近,酷热的高温又迫使工人们脱掉大衣穿单衣;刮风下雨,依然如故。为机场早日通航,管理人员和工人们分作两班倒,每天12小时的高强度劳作。管理者们现场指挥、现场管理、零距离服务,工人们吃得了苦头、耐得住寂寞、打得了硬仗,他们都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担当的人!”杨富贵对同事和工人们的评价十分贴切,他眼中的“亚丁速度”也绝对实在。 在海子山顶,机场建设者们正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塑造着一座感天动地的“群雕”: 肖大坡,河南人,30来岁,负责土方信号反射面的施工工作。7月底,父亲被确诊患上了癌症,他却因紧张的施工而无法脱身。他把对父亲的愧疚化作夜以继日奋战的行动,工程进度、质量大大超过了指挥部的要求。肖大坡饱含深情地说,“我虽然有愧于自己的父亲,但我绝对不能有愧于亚丁机场。工程一旦验收合格,我就立即赶回老家,我相信父亲会理解儿子和原谅儿子的!” 张俊,江苏扬州人,工程部经理,主要负责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成本控制。为抓好工程质量,他自从去年6月来到海子山后,每天起早贪黑,白天在机场施工现场检查各个项目点进度、质量情况,晚上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指挥部后,还要连夜签审相关工程资料,还要与同事一道商定第二天的工作。目前,孩子已上学前班,他却至今未回家尽半点父亲的责任。 …… 正在和即将镌刻在这座“群雕”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在有限的时间内记者也不可能一一进行采访,唯有不停地按动相机快门,生动地记录他们拼搏奉献的精彩瞬间。 当记者离开海子山顶时,已是正午时分,杨富贵与各个项目的负责人以及工人们陆续走回规范有序的“四合院”工棚,在短暂的吃饭和休整之后,他们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到了周而复始的战斗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