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阳光政务

第03版
综合新闻广告

第04版
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8月2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心聚力决战贫困 不遗余力改善民生
我州扶贫开发走过十年又启程
2012-08-21

新村扶贫。

编者按

扶贫开发,是实现全州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2001-2010年)十年规划期间,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在州委、州政府及州扶贫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扶贫办(扶贫移民工作局)关心支持下,我州扶贫开发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十年规划》,坚持开发式的扶贫方针,坚持千头万绪、温饱第一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本着“以政府为主、社会参与为辅”的建设办法,按照“统筹安排、捆绑集中”的资金使用原则,坚持以新村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牧区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各项扶贫工程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贫困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地整合资源、整村推进,达到了成片越温、点面结合的效果;坚持以《甘孜州农牧区扶贫开发规划》确定的贫困村为建设重点,对贫困村贫困户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协作氛围,形成社会各界多元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坚持以“惠民行动、民生工程”为载体,严格执行扶贫资金“一年一查一审”制度、重点项目督察督办制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确保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到项目和扶贫效益的最大化,保证了扶贫资金的安全运行,圆满完成了《甘孜州农村牧区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工作目标任务。全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历史性成就,勤劳智慧的甘孜人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攻坚硬仗已经打响,团结拼搏、感恩奋进的甘孜儿女一定能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书写精彩篇章、创造辉煌业绩。

十年扶贫攻坚路 骄人业绩在眼前

扶贫开发工作对推动我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长治久安、社会进步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扶贫开发工作肩负全州69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和愿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州通过新一轮十年扶贫开发的实施,基础设施及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和提高,针对扶贫开发的难点、热点问题,在工作思路上有了较大创新和突破,新一轮十年扶贫规划的圆满实施,有力地推进了越温脱贫进程,促进了全州农牧区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创了我州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001年底,我州18个县808个扶贫新村69万贫困人口被整体纳入了全省2001—2010年扶贫开发范畴,其中雅江、新龙、石渠、色达、理塘5县被列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政策资金上予以重点倾斜与扶持。十年来,我州认真按照《甘孜州农牧区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进行实施,国家累计投入我州的各类扶贫资金共计29.31亿元,其中:新增财政扶贫资金5.73亿元、两项资金8.7亿元、以工代赈资金6.04亿元、信贷扶贫资金8.84亿元。通过新村扶贫、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扶贫工程建设,农牧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事业得到稳步发展,农牧民生活逐年提高,贫困现状有所缓解。绝对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46.53万人下降到2010年底的22.29万人,低收入人口由2000年的22.49万人下降到2010年底的8.52万人,2006年曾被国家人事部、国务院扶贫开发办评为全国先进。

【关键词】基础设施与整村推进

十年来,全州共投入18890万元,完成808个扶贫新村建设任务,完成十年规划的100%。按照农牧区扶贫新村的建设内容,围绕“五改三建”的工作目标,整合捆绑扶贫资金投入,坚持首扶责任制、点面结合、整村推进,扶贫新村建设项目覆盖全州18个县308个乡39万人次;投资5000余万元新修、维修、硬化通村公路、村道7296公里,新修跨江河铁索吊桥、水泥桥和简易便桥500余座,有效缓解了732个行政村约20万人的行路难、运输难的问题;投入800万元,新建桥溜索改人行桥7座、804.17延米,解决了 4260 人过河难的问题。新建和改扩建人畜饮水管渠和“三面光”水渠1689公里,新建蓄水池1728口,解决了20.93万人和49.56万头(只、匹)牲畜的饮水困难;新增和改善灌面17.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31.2万亩,完成优质青稞基地建设7.1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5万公顷,新增年粮食生产能力20万吨。微水电工程、通讯扶贫工程建设,投入325万元,通过能源建设,解决全州68个乡584个村2.5万人的基本用电问题,结束了点煤油灯、“松光”照明的历史。投入1000万元通讯扶贫工程建设,使29个乡128个村通了电话,使全州广大农牧民通讯难的问题有所缓解。

十年来,我州严格按照“自愿搬、有地搬、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按照移民搬迁的“八有”要求,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注重把移民扶贫同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赈灾、生态建设、新村集镇建设和旅游民居接待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农牧区劳动力的转移和第三产业的兴起,移民扶贫工程成效明显。十年来,全州共实施移民扶贫工程7764户33513人,总投资达到2579.6万元;涌现出了如康定俄达门巴、道孚集思冲、炉霍洛秋、新龙拉日马等一大批移民示范扶贫新村,成功走出了一条扶贫新村、移民搬迁、产业扶贫、科技推广、劳动力转移“五结合”的移民扶贫新路子。

十年来,全州共投入扶贫资金950万元,进行“人、草、蓄”三配套提升工程6454户约4万人,建成牧民定居住房16.8万平方米、牲畜棚圈27.19万平方米,完成围栏草地31.1万亩,人工草场17.8万亩,建贮草棚1.5万平方米、牲蓄饲养设施6.5万平方米,发展牲畜13.84万头,发展养羊示范户1450户。使牧区群众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改善了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点评: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切实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存、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卓有成效地建成了一大批扶贫示范新村和民心德政工程。

【关键词】产业扶贫与群众增收

十年来,我州的产业扶贫以解决当前“三农”问题为突破口,积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载体,以科技为动力,以协会为纽带,加大投入,积极开展连片开发,大力开发我州特色优势产业,效果明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特色之路。现在,我州产业扶贫初具规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721元增加到2010年的2744元,增幅达381%。

十年来,全州打捆投入信贷扶贫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等近7000万元(其中:2010年甘孜县连片开发项目1000万元),对天麻、半夏、蚕桑、花椒、山杏、核桃、油菜、青稞、葡萄、藏猪、藏鸡、野生蔬菜、马铃薯、波尔山羊、牦牛、生猪、树椒和大棚蔬菜等产业进行了项目扶持,使项目区约5万贫困农牧民人均增收300-500元。同时通过内引外联,在政策和资金上对中藏药、蚕桑、豆薯、花椒、青稞、畜禽、花卉、桃仁、杏仁等八个产业扶贫基地予以重点扶持,现已初具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组织化带动的雏形。

点评:引进和培育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23家,成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0个会员7402人,项目受益村达218个农牧户1.3万户5万多人。我州产业扶贫初具规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关键词】治愚治病与素质提升

十年来,通过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劳务扶贫、寄宿制补助等项目,为我州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进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项目实施区受益人口达25万人,圆满实现规划目标。

十年来,全州投资14372万元,新建乡镇小学校144所,受益学生近3万人;投资1305万元,新建乡镇卫生院90所;投资750万元,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9296人。

点评: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我州农牧区贫困人口读书难、看病难的现状,提升了贫困农牧民越温脱贫的智力保障水平,特别是教育扶贫工程使我州农牧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关键词】返贫扶持与科技扶贫

十年来,针对我州自然条件恶劣,出现因灾因病返贫率高以及农牧区科技运用率不高的现象,我们进一步加大了政策资金争取力度。投入资金252.5万元实施了残疾人扶贫项目,投入344万元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对受灾贫困人口实施扶持;投入655万元,加大了科技扶贫力度。

点评:有效改善了因灾因病返贫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关键词】定点扶贫

十年来,中央机关、省级部门、州级单位、县级部门到县、乡、村开展对口定点帮扶活动共计12000人次,到我州各县支教人员1860人、支医人员210人、挂职交流干部1180人、资助贫困学生6500人。

十年来,累计投入定点帮扶资金9亿元,其中:援助项目资金5.5亿元,捐赠物质折资3.5亿元,帮助我州引进项目资金6.5亿元,引进帮扶项目1210个,引进人才329人,培训农牧民83期8004人,修建校舍12所。

点评:定点帮扶工作对我州扶贫开发工作有序推进、扶贫资源的整合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中央、省、州、县四级联动的对口帮扶工作格局。

【关键词】互助资金与信贷扶贫

我州在2009年共实施13个村级互助资金发展项目的贫困村中, 共有入社户数813户(贫困户279户),资金总规模215.2万元(农户交纳互助金30.2万元),建立互助社13个;十年来,我州共争取到户贷款贴息、项目贷款贴息、残疾人扶贫贷款贴息资金1650万元,使农户及龙头企业产业扶贫信贷资金达到88400万元。

点评:村级互助资金发展项目的实施让广大群众获得了实惠,信贷扶贫资金的投入,有力地支持了农村产业化项目,为农牧民增产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项目资金争取

十年来,州委、州政府和州扶贫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先后百余次积极向国务院、省上及相关部门汇报、反映我州贫困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努力争取特殊扶持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十年来,全州共争取扶贫政策计划外项目资金约60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州扶贫开发事业的快速发展。

点评:争取项目资金难,争取特殊扶持政策更难,我州的扶贫开发能有今天的成就,凝聚了全州扶贫工作者大量的心血和汗水。通过十年扶贫开发工程的实施,广大贫困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恩泽,越温脱贫的愿望空前高涨,达到了参与式、开发式、互助式扶贫的目标,更加坚定了全州贫困农牧民克服困难,越温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现实问题难回避 扶贫使命重如山

十年扶贫开发,我州贫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历史、自然、文化等诸多原因,全州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指数、城乡收入比、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等五项主要的贫困量化指标均居全省、全国之首,全州贫困整体集中性、区域连片性、高寒特殊性的特征十分明显,是集“老、少、高、穷、山”为一体的全国典型集中连片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

【关键词】贫困面大

截止2010年底,按照1196元的统计标准,全州贫困人口仍有30.8万人,占全州农村人口的38.5%。按照国家2300元新的扶贫标准,我州尚有贫困人口44.3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9.7%,其中,扶贫开发对象36.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出全国和全省30个百分点以上,18个县在贫困面和贫困程度上没有大的区别。

【关键词】贫困程度深

2010年底,我州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州贫困总人口的71%(贫困深度指数高出全国和全省水平30%以上)。全州农村低保人口总数高达24.6万人,占贫总困人口的55.53%;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744元(分别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的50%以上,仅为西藏的63%),其中食品支出为1385元,恩格尔系数高达62.2%(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水平的19%和10%)。全州城乡人均收入之比为5.9:1,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和全省21个市(州)首位。

【关键词】“八难”问题突出

全州普遍存在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住房难、增收难、通讯难、就医难、上学难“八难”问题。截止2010年底,全州还有1354个村不通公路,1679个村不通电,1562个村不通电话,1462个村不通广播电视,1435个行政村未建卫生室,1153个村没有解决安全饮水,饮水困难人口高达33.28万人,仅农区至今居无定所或抗震设防不达标的困难群众达3万余户。全州65%的人口生活在高山峡谷和交通闭塞区域,1/3的地区缺乏生存条件,需要搬迁的农牧民高达35万人。

【关键词】稳定增收难

全州农牧业产业结构单一,总体上处于原始和传统农耕游牧生产水平,生产经营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全州90%以上地区农作物为一年一熟,主产粮食——青稞亩产一直徘徊在150公斤左右,人均耕地为1.71亩,人均占有粮食仅240公斤。农牧民收入主要靠采挖中药材,出售农畜土特产品和国家政策性扶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农村低保) 等获得,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和脱贫致富产业。贫困家庭人口数量少、劳动力少、病号多,贫困家庭劳动力所占比重低、文化程度低,参加农牧科技知识培训少,贫困家庭劳动力了解就业信息渠道窄、从业门路窄、人均收入低、贫困农牧民增收难度较大。

【关键词】灾害疾病

我州自然灾害频繁,地方病流行严重,是农牧民群众致贫、返贫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年因灾致贫和返贫人口高达25%左右,扶贫开发工作处于“进三步退两步”的尴尬境地。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至6亿元;全州水土流失面积已经高达4.25万平方公里,草地沙化面积达43.94万公顷;被称为“第二癌症”的包虫病在我州流行严重,全州确诊人数为11532人(占全国的2/3),受感染人群9.4万人以上,受危害人口高达73.7万人,重点流行区人群患病率高达14.9%,7-13岁学龄儿童感染率为4.92%。每年因包虫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布氏杆菌病、鼠疫、地方性氟中毒病、大骨节病、克山病等地方病和流行病造成致贫和返贫。

扶贫开启新征程 奋进书写新篇章

【胡昌升】强调“五个结合”

“随着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启动,我州整体纳入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全省‘四大片区’中,成为全国、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由于我州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农牧民稳定增收十分困难,基础设施条件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自然条件恶劣等问题突出,使我州的扶贫攻坚任务面临着比其它地区更多的困难。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扎实掀起全州扶贫开发高潮,努力推动全州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扶贫开发是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把扶贫开发看成仅是农牧区的扶贫,而要看作是我州向2020年同步实现小康目标迈进的历史机遇,切实把新村建设与对口支援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做强扶贫开发的综合载体;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全州整体发展水平;切实把重点倾斜与整体推进结合起来,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切实把项目争取与能力提升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切实把政府主导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不断推动扶贫开发在互动中前进。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政策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加强扶贫开发宣传,强力保障新一轮扶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是州委书记胡昌升在8月16日召开的全州扶贫开发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提出的明确要求。

【益西达瓦】要求扶贫与旅游“联姻 ”

“坚持‘生态立州、产业强州、科教兴州、依法治州、和善安州’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奋力建设美丽生态甘孜、和谐幸福甘孜;要以旅游统揽‘三农’工作,努力打造特色农牧业,围绕旅游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要紧扣‘扶贫’这一主题和‘旅游’这条主线,把乡村旅游项目作为旅游扶贫开发的重点,以农兴旅,以旅助农,让广大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要编制完善发展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奋力开创扶贫开发新局面;要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新《纲要》的精神,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加大社会扶贫工作力度,着力提升扶贫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这是州委副书记、州政府州长益西达瓦在全州扶贫开发工作电视电话会上作出的安排部署。

【关键词】基本思路

坚持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以培育稳定增收产业为核心,以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为保障,以推进项目为支撑,坚持“扶贫、救济、民生、稳定”紧密结合,积极实施“两轮驱动”扶贫战略,构建我州大扶贫的工作格局。

【关键词】主要内容

全力实施藏区整村推进、藏区产业扶贫、藏区贫困群众住房解困、藏区易地致富和生态移民搬迁、藏区扶贫开发与包虫病、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藏区溜索改人行吊桥、藏区劳务扶贫以及革命老区试点等八项扶贫工程。

【关键词】发展目标

到2015年,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问题,贫困居民显著减少。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目标;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州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实现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转变,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转变,按时完成国家和省新十年规划的各项任务,与全省同步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要有新理念、新思路,必须在实现路径上有新转变。在扶贫开发目标上,要由主要抓解决和巩固温饱调整为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与地区跨越发展相结合;在扶贫开发内容上,要由突出开发式扶贫调整为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在扶贫开发范围上,要由重点抓贫困村调整为全州整体推进;在扶贫开发投入上,要由分散使用资金调整为集中力量扶贫攻坚;在扶贫开发方式上,要由注重专项扶贫调整为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综合扶贫。我州将严格按照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的思路,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在突出特色、增效增收上下工夫;全州各行各业要坚持以改善基础条件为重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扶贫开发重点领域倾斜;在对口支援中,将积极争取在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获得更大支持。”州委书记胡昌升、州政府州长益西达瓦在全州扶贫开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大声疾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落实扶贫政策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推进发展的步伐只能加快,不能减缓。”

这是进军的号角,这是冲锋的鼓点,这是历史的使命,这更是全州人民的殷切期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