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月文 胡庆和 柳朝 李小康
长篇纪实·连载
甘孜州委书记胡昌升在泸定水电站调研。
集团公司党委委员、华电国际总经理陈建华到泸定水电站调研。
甘孜州政府州长益西达瓦在泸定水电站开展调研。
华电国际党委书记钟统林到泸定水电站调研。
电站发电机组。
电站蓄水大坝。
(上接第一版)
让我们把镜头对准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虽然在170多年前,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用电流计和电源接通,倏地合上电源开关,电流计指针开始跳动发现了电流,并根据这个原理设计制造了世界第一台发电机;虽然在100多年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使黑暗化为光明,使大千世界变得光彩夺目;但是,在广袤的康巴大地,却仍然使用松光、油灯照明。不知是不是边关险阻,水断山横,在康巴大地上,文明的步伐显得那么的迟缓犹疑。
距今90年前(1922年),距孙中山上书李鸿章28年后,康定城基督教会医院的美籍医生安德烈,用一架木质水车,在大渡河的支流——瓦斯河上游的雅拉河畔的子耳坡,引来溪水发电,于是一台3千瓦直流发电机的电流通过灯泡将医院的夜晚变成白昼。它的成功发电,标志着康巴第一次有了电。
1931年,康定的富商们成立美明电灯公司,集资在瓦斯河上游的折多河,修了一座2千瓦的水电站,其水轮机、发电机、灯泡等均是向英国洋行购进。
2千瓦的供电量岂能满足康定城的用电所需?
1937年,康定富甲一方的民族资本家、开明绅士李先春先生,力主由他经营起来的“康裕公司”出资在大渡河的支流瓦斯河上修建了当时康巴最大的电站——装机容量达500千瓦的升航电站。发电机是从美国购进的,经太平洋、印度洋到印度,再从印度乘飞机到重庆,经成都再人力运回康定。这座电站在1944年建成后一直使用到上世纪80年代末。
当五星红旗飘扬在雪山草原后,一束束夜明珠之光如太阳给康巴人带来光明,电灯如颗颗火种点燃万家灯火。在瓦斯河上,先后修建了四座骨干电站,即(老)龙洞沟电站、瓦店子电站、(新)升航电站、新龙洞沟电站。但是喜中有忧,水能蕴藏量达4000多万千瓦的甘孜州在2003年时水电装机容量仅有30多万千瓦。甘孜州人均年用电量只有1000度,而美国人均用电量是10000多度,人均年用电量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
如果说修建在瓦斯河上的第一座电站给康巴大地撒播了第一束光亮,解放后修建在瓦斯河畔的四座电站发出的电能照亮了康定人的生活,那么实施开发大渡河干流,修建梯级电站的宏大计划,则是我州水电建设史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实施这个造福康巴人民的开发计划,长期以来令康巴人魂牵梦萦。这梦,掀起多少诱人的波澜!多少人为它抛洒汗滴,为它奔走呼号。
与康定相邻的泸定,也在条条溪沟先后修建了一座座小型水电站,在2003年时,全县水电装机容量仅仅2万千瓦,且缺少份量够重的得意之作。怎样寻求突破,怎样开发富集的水能资源,泸定人一直在深深思考、苦苦探寻。
2003年,泸定县财政收入只有1000多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比起内地来说,泸定依然是个贫困县,可是作为甘孜州在未来要率先实现小康的四个县之一,加快发展任重道远。
发展是第一要务,这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泸定的必然选择。而建电站搞发展是泸定认准的一条金光大道。
这当然不算新招。充其量是个“拿来主义”。上世纪末,毗邻的阿坝州建电站发电卖电,使全州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这个经验值得甘孜州和泸定县借鉴。可是一段时间,因基础设施落后,又有电能不能卖不出去的焦虑。
“拿来主义”有时需要肯定。拿来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借鉴一切有用的经验,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手段,也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搞好工作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有时还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古希腊借鉴了亚洲文化的精华,创立了欧洲灿烂的古典文明。
近代欧洲人借鉴了中国四大发明,成功地创造了工业文明。
美国借鉴了欧洲文明的成功经验,创立了现代文明。
日本借鉴了欧美文明中各种有用的东西并加以改进,使日本进入世界强国之列。
我国搞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借鉴各种文明。也需要拿来。其实,我们早已拿来了日本的电器、美国的麦当劳、德国的奔驰、西方的股票,等等。当然,借鉴,拿来是复杂的,需要智慧和勇气,还需要实事求是。
泸定历届班子对全县的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在开发水电方面也有一定建树。但是由于受多方的制约,较长一个时期,开发水电的步伐只是停留在大渡河上的条条支流上,停留在建小水电站上。能不能在水能资源富集的大渡河上写一篇大文章?这是一道现实的难题。
令人欣慰的是,泸定人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轨道。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泸定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工农红军用十三根铁链托起共和国红色的希望;这是一片绿色的大地,高呀高万丈的二郎山是屹立长江上游的生态卫士;在这个充满激情与希望的地方,科学发展的旗帜已高高举起,秉承红军精神的8万多干部群众正团结奋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究竟要走怎样的路,只能结合县情实际进行谋划和决策。发展对于泸定来说,开发水电肯定是首选。
有人把电比作经济的血液,缺电就是缺血。
建电站,需要钱来支撑,缺钱就是缺血。
大渡河啊,泸定人民听出你的旋律里充满了焦躁的期待。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在哪儿?大手笔的项目又在何方?
大渡河中无酒,只有水;有水就有希望,就可以建电站;一旦建成电站发电,就蓄水成银。
有了梧桐树,自然可以招来金凤凰。
我国发电企业的佼佼者——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富有战略眼光,这个以建设火电站驰名海内外的大型国企,他们有意在水电开发上一试身手,把发展的战略目光投向了大渡河,投向了泸定。
于是,泸定与华电联姻,一场优势互补、共谋双赢的战役拉开了序幕。
应该说,在大渡河上建设泸定水电站,泸定人是有胆魄的,华电人是有眼光的。虽然一度时期,在发展与建设的问题上大家都曾有过焦虑、思考、探寻、教训,然而,他们矢志不渝的精神必将催生一个大手笔的项目。
一江大渡河水,比青稞酒更浓烈更香醇更醉人啊!(连载之一)
(本文图片由华电国际泸定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