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周1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Z01版
周1

第Z02版
周2

第Z03版
周3

第Z04版
周4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9月16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扑朔迷离的灵·格萨尔王国都浮出水面
考古学家认定:古代灵国国都在德格俄支——古代灵国遗址遗物寻访记
2012-09-16

考古学家认定:古代灵国国都在德格俄支

——古代灵国遗址遗物寻访记

■ 卓玛青措 本报记者 根秋多吉 文/图

唐代吐蕃地图上明显标注灵国位置

明代赞善王府位置

俄支的元代古建筑

古灵国老城墙

俄支仁青顶出土的元代瓦当

在藏、汉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一个叫“灵”、“灵卡”、“灵国”的地名。这个“地名”,千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难以捉摸。“灵”地到底在哪里? “灵”有什么传说?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些问题,2012年7月和2011年8月,我国著名佛教考古专家、龙门石窟研究所原所长73岁高龄的温玉成教授,先后两次考察了古灵国遗迹。

考古学家寻找古代灵国遗址

2012年7月23日,记者一行翻越雀儿山,经马尼干戈前往德格县俄支乡。去年,温教授曾到过一次俄支;此次,是为找寻古代灵国的国都以及元朝在此设立的朵甘思都司和明代的赞善王王府的具体位置专程而来的。俄支乡靠近石渠县和德格县交界处现属于石渠县的邓柯,古代称“邓麻”。“邓麻”虽然树木不多,但放眼望去是一片绿色的家园,景色非常秀美。

俄支此刻的天空特别的蔚蓝,这片古老的土地时不时刮起带着晴朗味道的大风,预感告诉我们,寻找古代灵国的答案就在这里。

“上海复旦大学谭其骧(1911~1992)教授(已故)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唐代吐蕃地图(公元820年) 东部地区中明显标记了‘灵’地(今写成‘岭’)。从这段话可以得知,‘灵’这个地名在唐朝时候就已经存在,可能是一个古国名称,并且有一定的知名度,这地方诞生英雄的灵·格萨尔王是顺理成章的事。唐代岷山以西生羌的首领叫董哥罗,在邛崃山以西东女国等八国中的哥邻国、弱水国、咄霸国、东女国、悉董国的国王也都是董姓(或汤姓),这些说明灵国的势力在向东方推进。吐蕃灭亡以后,各部落分裂,灵国更加强大起来,这就是灵·格萨尔王诞生的历史背景。”温玉成教授如是说。

从历史上看,俄支在远古和唐代、宋代、元代、明代等各个时期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温玉成教授在实地两次考察时发现了一处俄支寺周围的遗址,这里有多处古城墙遗址,规模较大,且俄支寺本身的建筑不像寺庙,明显看得出是一处宫殿,该寺佛法殿的望板全用弓箭覆盖。该古城墙遗址曾出土过许多唐宋时期的牦牛角组成的祭祀品。该寺还收藏了一批格萨尔时期的头盔、长矛、刀、皮制鱼鳞甲等11至12世纪的珍贵文物。其中一件文物叫鉞,年代大约为南北朝至唐代,非常珍贵。

温教授介绍说:两汉时代,在金沙江上游两岸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多弥部落,他们曾和汉地有过接触(《后汉书》明帝永平十七年,称作动黏),《北史·附国传》称其为当迷,大约在吐蕃松赞干布向东北方向进军消灭白狼、吐谷浑的过程中,与多弥部落结成了军事同盟。在此后吐蕃与唐朝的战争中,多弥部落成为吐蕃在东北的军事基地,多弥部落的董姓也就成了吐蕃四大姓之一。九世纪,多弥部落建立了自己的灵国。

瓦当解密朵甘思都司元帅府遗址

在俄支乡政府吃晚饭时,有一个老乡告诉我们,几年前在绒果寺附近挖到过完整的瓦当,上面有五个佛塔,制作很是精美。这句话引起了温教授的注意。寻常老百姓的瓦当不可能制作得如此精美,应该属于官府才合逻辑。

瓦当出土的地方叫仁青顶,离俄支寺只有两、三公里,离现在的绒果寺很近。第二天,乡上组织了几个年轻人,尝试着挖掘;果然出土了不少残缺的瓦当和瓦片,其中一个瓦当还算完整。温教授看后,判断其为元代瓦当,其制作厚实,上面的佛塔很讲究。可初步认定,这个地方以前正是官府所在地,应该就是朵甘思都司(藏文“多康”,即安多和康巴之意)所在地。俄支一位叫次洛的堪布告诉我们,俄支寺遗址在历史上规模庞大,且据前辈们介绍,该寺的东南西北各有900米的古城墙;中间为(现在的俄支寺所在地)灵国国都遗址;周边还有 “茶叶条状”的三个古城堡,分别叫甲卡仁莫、甲卡目波、甲卡须莫。

在德格绒果寺找到赞善王府

我们考察俄支乡绒果寺时,寺院正在维修中。温教授在废弃的旧房梁堆里发现了明代初年彩绘佛像及云字头图案;在一座小经堂中保存有明代初年壁画。温教授分析推断,这里曾经是明代赞善王的王宫。赞善王是明朝中央政府在藏区册封的五大世俗王之一。寺院的一位喇嘛说:这里以前是灵葱土司的官寨(灵葱土司是灵国的延续。根据灵葱家谱记载:从灵·格萨尔父亲升兰到灵葱土司旺青道登朗甲已经相传了22代;从多弥氏族到现在已相传64代)。绒果寺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在一个小山包上,周围有一条小河围绕,形成天然的军事堡垒,易守难攻。这里独特的地形“告诉”我们,在古代,这里一定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地方。

温教授介绍说:明永乐皇帝于1407年,封著思巴儿监藏为赞善王;并把俄支称为“灵藏”。据明史及考古资料记载,永乐四年(1406年),朝廷派太监洪保“统领官军铁骑,陆行使西域临藏(即灵藏)、管觉、必力工瓦、拉撒(拉萨)、乌斯藏等国”。洪保正是后来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大太监。第一代赞善王曾派人到南京向朝廷进贡,被任命为“灌顶国师”;1407年封为“赞善王”,并保留灌顶国师称号,赐给金印及诰命。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1507——1521年),自封为“大庆法王”,崇信喇嘛教,在皇宫中大演佛法,在豹房修“双身”。明代末年,蒙古人固始汗于1639年率军南下康区,第七代德格土司与蒙古人结盟攻杀白利土司,从而取代了灵葱土司的统治地位。上述历史说明,多弥部的灵国,从九世纪到十七世纪,一直统治着金沙江上游广大地区(包括今玉树、江达、石渠、德格、白玉等地)。

在格萨尔故里发现格萨尔时期文物

温玉成教授先后四次考察了甘孜州的德格、白玉、邓柯、甘孜、炉霍等地,并于此期间发现了一批格萨尔时期的头盔、藤盾、长矛、皮制鱼鳞甲等11至12世纪的珍贵文物。

“格萨尔王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宏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人物。但很多‘格学家’们往往用神奇传说和神秘故事掩盖了其英雄本色和历史的真实性。只有用历史考古学的考察、分析才能使英雄格萨尔王还原其历史真相。”温玉成教授说。(下转第四版)

在藏、汉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一个叫“灵”、“灵卡”、“灵国”的地名。这个“地名”,千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难以捉摸。“灵”地到底在哪里? “灵”有什么传说?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些问题,2012年7月和2011年8月,我国著名佛教考古专家、龙门石窟研究所原所长73岁高龄的温玉成教授,先后两次考察了古灵国遗迹。

考古学家寻找古代灵国遗址

2012年7月23日,记者一行翻越雀儿山,经马尼干戈前往德格县俄支乡。去年,温教授曾到过一次俄支;此次,是为找寻古代灵国的国都以及元朝在此设立的朵甘思都司和明代的赞善王王府的具体位置专程而来的。俄支乡靠近石渠县和德格县交界处现属于石渠县的邓柯,古代称“邓麻”。“邓麻”虽然树木不多,但放眼望去是一片绿色的家园,景色非常秀美。

俄支此刻的天空特别的蔚蓝,这片古老的土地时不时刮起带着晴朗味道的大风,预感告诉我们,寻找古代灵国的答案就在这里。

“上海复旦大学谭其骧(1911~1992)教授(已故)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唐代吐蕃地图(公元820年) 东部地区中明显标记了‘灵’地(今写成‘岭’)。从这段话可以得知,‘灵’这个地名在唐朝时候就已经存在,可能是一个古国名称,并且有一定的知名度,这地方诞生英雄的灵·格萨尔王是顺理成章的事。唐代岷山以西生羌的首领叫董哥罗,在邛崃山以西东女国等八国中的哥邻国、弱水国、咄霸国、东女国、悉董国的国王也都是董姓(或汤姓),这些说明灵国的势力在向东方推进。吐蕃灭亡以后,各部落分裂,灵国更加强大起来,这就是灵·格萨尔王诞生的历史背景。”温玉成教授如是说。

从历史上看,俄支在远古和唐代、宋代、元代、明代等各个时期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温玉成教授在实地两次考察时发现了一处俄支寺周围的遗址,这里有多处古城墙遗址,规模较大,且俄支寺本身的建筑不像寺庙,明显看得出是一处宫殿,该寺佛法殿的望板全用弓箭覆盖。该古城墙遗址曾出土过许多唐宋时期的牦牛角组成的祭祀品。该寺还收藏了一批格萨尔时期的头盔、长矛、刀、皮制鱼鳞甲等11至12世纪的珍贵文物。其中一件文物叫鉞,年代大约为南北朝至唐代,非常珍贵。

温教授介绍说:两汉时代,在金沙江上游两岸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多弥部落,他们曾和汉地有过接触(《后汉书》明帝永平十七年,称作动黏),《北史·附国传》称其为当迷,大约在吐蕃松赞干布向东北方向进军消灭白狼、吐谷浑的过程中,与多弥部落结成了军事同盟。在此后吐蕃与唐朝的战争中,多弥部落成为吐蕃在东北的军事基地,多弥部落的董姓也就成了吐蕃四大姓之一。九世纪,多弥部落建立了自己的灵国。

瓦当解密朵甘思都司元帅府遗址

在俄支乡政府吃晚饭时,有一个老乡告诉我们,几年前在绒果寺附近挖到过完整的瓦当,上面有五个佛塔,制作很是精美。这句话引起了温教授的注意。寻常老百姓的瓦当不可能制作得如此精美,应该属于官府才合逻辑。

瓦当出土的地方叫仁青顶,离俄支寺只有两、三公里,离现在的绒果寺很近。第二天,乡上组织了几个年轻人,尝试着挖掘;果然出土了不少残缺的瓦当和瓦片,其中一个瓦当还算完整。温教授看后,判断其为元代瓦当,其制作厚实,上面的佛塔很讲究。可初步认定,这个地方以前正是官府所在地,应该就是朵甘思都司(藏文“多康”,即安多和康巴之意)所在地。俄支一位叫次洛的堪布告诉我们,俄支寺遗址在历史上规模庞大,且据前辈们介绍,该寺的东南西北各有900米的古城墙;中间为(现在的俄支寺所在地)灵国国都遗址;周边还有 “茶叶条状”的三个古城堡,分别叫甲卡仁莫、甲卡目波、甲卡须莫。

在德格绒果寺找到赞善王府

我们考察俄支乡绒果寺时,寺院正在维修中。温教授在废弃的旧房梁堆里发现了明代初年彩绘佛像及云字头图案;在一座小经堂中保存有明代初年壁画。温教授分析推断,这里曾经是明代赞善王的王宫。赞善王是明朝中央政府在藏区册封的五大世俗王之一。寺院的一位喇嘛说:这里以前是灵葱土司的官寨(灵葱土司是灵国的延续。根据灵葱家谱记载:从灵·格萨尔父亲升兰到灵葱土司旺青道登朗甲已经相传了22代;从多弥氏族到现在已相传64代)。绒果寺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在一个小山包上,周围有一条小河围绕,形成天然的军事堡垒,易守难攻。这里独特的地形“告诉”我们,在古代,这里一定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地方。

温教授介绍说:明永乐皇帝于1407年,封著思巴儿监藏为赞善王;并把俄支称为“灵藏”。据明史及考古资料记载,永乐四年(1406年),朝廷派太监洪保“统领官军铁骑,陆行使西域临藏(即灵藏)、管觉、必力工瓦、拉撒(拉萨)、乌斯藏等国”。洪保正是后来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大太监。第一代赞善王曾派人到南京向朝廷进贡,被任命为“灌顶国师”;1407年封为“赞善王”,并保留灌顶国师称号,赐给金印及诰命。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1507——1521年),自封为“大庆法王”,崇信喇嘛教,在皇宫中大演佛法,在豹房修“双身”。明代末年,蒙古人固始汗于1639年率军南下康区,第七代德格土司与蒙古人结盟攻杀白利土司,从而取代了灵葱土司的统治地位。上述历史说明,多弥部的灵国,从九世纪到十七世纪,一直统治着金沙江上游广大地区(包括今玉树、江达、石渠、德格、白玉等地)。

在格萨尔故里发现格萨尔时期文物

温玉成教授先后四次考察了甘孜州的德格、白玉、邓柯、甘孜、炉霍等地,并于此期间发现了一批格萨尔时期的头盔、藤盾、长矛、皮制鱼鳞甲等11至12世纪的珍贵文物。

“格萨尔王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宏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人物。但很多‘格学家’们往往用神奇传说和神秘故事掩盖了其英雄本色和历史的真实性。只有用历史考古学的考察、分析才能使英雄格萨尔王还原其历史真相。”温玉成教授说。(下转第四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