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月文 胡庆和 柳朝 李小康
长篇纪实·连载
蓄水阶段移民验收会。
鱼类增殖站。
18 和谐移民
在重要时刻追溯既往和展望未来都是我们的传统。
追溯既往,泸定水电站从决策历程上的饱受争议,到开工以来历经的重重困难和感人故事,出现了各种版本或粗或细的历史复述;展望未来,泸定水电站即将拥有的防洪调控能力和最终产生的经济效益,最为我们所乐道。
然而,真正让人首先想到的,却是那几千泸定移民群众。
移民安置工作与水电站建设原本就是一对连体的孪生兄弟,拥有一条共同延伸的生命线。
水电站开始建设,移民攻坚大会战也随之打响,甚至只能先,不能后。
泸定水电站工程建设涉及征地14840亩,涉及搬迁居民共1163户计4000余人。
在这里,必须感谢广大移民群众的付出和理解,必须感谢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与努力。
泸定水电站建设工程是关系泸定全县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
泸定举全县之力推进移民安置工作。
移民工作指挥部成立了,历任书记、县长亲自担任指挥长;各移民工作小组下去工作了,带队的都是县委常委。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乡镇实施、部门配合、基层分级负责、设计单位参与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政府引导与移民自主选择安置方式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农为主,以土为本的基本安置原则,坚持安置点以概算投资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的原则;坚持移民安置与小城镇建设、新村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抓好移民群众的宣传思想,实物指标分解落实和分户登记造册建档立卡,移民安置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同时,把好实物指标审查关,补偿标准关,耕地及宅基地调整关,自谋职业及自谋出路审核关,扩迁移民确定关,移民资金使用关;务必做到思想认识到位,业务指导到位,业务培训到位,实物指标公示到位,调查核实到位,协调配合到位,后期扶持管理到位。
然而,资金缺口,房建滞后……重重难题,犹如拦路虎。
泸定县积极行动,充分发挥组织领导的保障作用和沟通协调的枢纽作用,多方争取政策,排障保通。由各级领导牵头的清库、过渡、搬迁等专项工作组,纷纷“下沉”,走村入户宣传政策。
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各工作组顶住压力,从查找原因入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进行梳理,一个矛盾一个矛盾进行化解。上百名移民干部带着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移民的无比耐心,说政策、讲道理,书本翻烂,嗓子喊哑。在反复的动员说服和务实的政策支持下,终于收到成效,不少移民说:“听你们的,我搬!”
尽管企业不是移民安置工作的实施主体,但积极参与是应尽的社会责任。华电人发扬“三千五皮精神”(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般万苦、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跑破脚皮),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使移民搬迁工作基本满足了工程建设进度要求。
2011年8月20日,泸定水电站开始下闸蓄水。
清库是蓄水发电的前提条件,必须突击,而且必胜!可是,让几千名移民群众告别世代居住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绝非易事。
“移民工作,这是一场必须打好的硬仗!”泸定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干部强调。
各组听令,由县级干部带队,抽调数百名移民工作干部,携带简单行李,赶赴基层开展移民工作。
甘孜州委、州政府领导亲自督导,谁不完成任务追究谁!
害怕问责倒在其次,既然在做移民工作,那就一定要做好,这是应有的担当精神,这是泸定干部职工的英雄本色。
结亲戚,拉家常,讲政策,谋生计,我和移民心连心。
大家都是为了泸定的发展,发展的成果大家共享。人心都是肉长的,群众不配合只是认识不到位。只要工作有耐心,铁杵也会磨成针。
尽管移民工作困难重重,但经过不懈努力,在和泸定县委县政府的的坚强领导下,在泸定县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在移民工作队的奋力拼搏下,清库工作这一仗,在艰难曲折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泸定县白日坝村老人贺孟芸,家里的房子是村里最好的房子,是他全家多年的心血建成,夏天内地来大渡河漂流的运动队,也来租用他家的房子。电站水库要蓄水了,他理解泸定水电站是全县的发展希望,于是含泪告别家园,说搬出旧家建新家,今后的家园会更好!他成了全村第一个搬迁的移民。
团结村移民孟春荣,是个入党多年的老党员,已经有七十多岁了,他不仅自己积极搬迁,还给村里群众作思想工作,他说,要相信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移民工作要确保首台机组蓄水发电”的承诺得到实现,移民工作初战告捷。取得阶段性胜利。
不过,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质环境,泸定水电站所涉及的移民安置点大都需要垫高复建。这无论是从时间还是技术上,都给移民安置工作带来了独特的艰巨的挑战。实施过渡性安置是不得已而为之。
2012年6月6日,应该是泸定县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它必将写进泸定县的史册里,留待后人在骄傲自豪的感情流露中反复提起并时刻铭记,就在这一天,泸定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也就是说,这个电站的四台机组已经全部投产发电。
与此同时,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党委、政府面前,泸定水电站的移民安置工作还基本停留在过渡性安置阶段,还没有实现落地生根、安居乐业。
7月7日,泸定县大渡河泸定水电站“移民安居”行动动员大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从7月9日起,再用10个月时间,确保完成泸定水电站移民安置建设、移民全部入住新居的目标。
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如期完成,按照“长远谋划、产城一体、统筹发展”的科学思路,县委、县政府将高标准在烹坝集镇、伞岗坪、沙湾、白日坝等安置点,建设成移民安置房近千套。用3个月时间,在完成移民人口界定、安置意愿调查、安置点征地、宅基地划分等工作的基础上,集中5 个月时间,全面加快安置房建设,再用2个月时间,完成任务房屋验收、分房入住等工作。
目标已定,曙光在前。
在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历史上,任何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工程建设都必然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必然孕育出震撼人心、传之千古的伟大精神。
泸定水电站工程不仅淹没了移民的家园故土,淹没了他们的沃土良田,淹没了他们作为饭碗的商店门面。为了泸定水电站工程,他们挥一挥手,作别故土,鞠一鞠躬,叩别黄土下的祖辈魂灵;可是展望未来,他们今后的日子将会是什么?
回答是,明天会更加美好!
泸定移民工作在数千移民的实践中产生的移民精神是新时期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泸定水电站工程是泸定发展史上树起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它记载着泸定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全县对移民迁建工作的大力支援,彰显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伟大精神!记载了泸定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不断总结,科学求实的一次有益实践!
在征地移民工作中不能不提到泸定分公司的李友元。
李友元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2006年由宝珠寺电站调入泸定公司,负责办公室和人力资源工作。众所周知,征地移民工作是电站工程建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是一块谁也不愿沾边的难啃硬骨头。为加快推进征地移民工作,经公司充分考虑,把各方面表现突出、年富力强的李友元调到移环部,开展移民征地工作。俗话说,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本着对企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全身心投入征地移民工作,开始了攻坚破难的征程。
宣传移民政策是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他到岗后,着手研究移民政策,同政府移民部门一道,积极深入细致做好移民政策宣传,最大限度地寻求移民的理解和支持。按照“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的要求,切实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着重从电站建设与移民的关系、补偿补助、安置去向、后期生产生活等方面,耐心细致,多层次,多角度作好政策、法规的宣传解释工作,不厌其烦地解答移民的诉求和疑问,与他们交心、谈心,逐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工作中,他注重加强与各方的协调和沟通,着力推进移民的搬迁安置。一是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县级地方政府是移民安置工作的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加强与地方政府协调与沟通,促成州、县、公司三方签定了征地移民安置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界定了工作责任。
为使电站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他克服畏惧思想,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深入一线及时协调解决各种矛盾,特别是面临的经常性阻工问题,在明知面临可能被围攻的情况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顶住辱骂、威胁,甚至人身攻击,压住怒火,忍辱负重,苦口婆心地给移民群众做解释,同时为求阻工能尽快得到解决,不停地在政府领导、移民干部与移民群众中上下穿梭,协调处理问题,不厌其烦的汇报和沟通,寻求理解和支持,及时化解和解决各种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李友元,在电站工程建设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被集团公司评为百名功臣。(连载之十二)
(本文图片由华电国际泸定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