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9月28日电 9月30日将迎来中秋佳节。民俗专家表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在唐代正式成为节日,5年前被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我国古代把秋季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农历八月十五居秋季的中间一个月,十五又是这个月的中间一天,所以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八月节”。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古代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王来华说,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季节与农业有很大关系,所以,古时候春天播种前要进行“春祈”活动。到了秋季八月,正是收获季节,五谷丰登,要拜谢土地神的保佑,这就是“秋祀”或“秋社”。 民间“秋祀”的重要活动主要是拜月、祭月,一方面表达对月神的感恩,另一方面祈望月神在未来给更多的庇佑和福祉。所以,每逢中秋节不同的地方都会举行不同的祭月、拜月、赏月、闹月、跳月等既欢快又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活动,以感谢大自然,感谢天地,感谢月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的尊崇。 这种“秋祀”活动历代相沿。但是在六朝以前,农历八月十五还没有作为固定节日,唐代才将八月十五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一天,民间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身在异地的游子们都纷纷回家与家人团圆,共庆中秋佳节。据有关资料记载,全国共有汉、壮、满、蒙、回、彝、侗、黎、鄂伦春、达斡尔等26个民族以各自不完全相同的方式欢度这个团圆节日。 此外,中秋节的传说也非常丰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这也使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更加丰厚。 民俗专家表示,中秋节的习俗虽然很多,形式也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期盼团圆幸福,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对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2008年,中秋节与清明节、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