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须虫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内136家5A级景区中,免费或部分免费的有9家,票价不低于百元的94家,有26家达到或超过了200元。按旺季(或黄金周)票价计算,一个人的门票累积要花19085元 (其中部分景区票价里包含了必付的观光车费等),另有“园中园”收门票、索道、观光车、游览船票等3451元,总开销最终高达22536元。 旅游景点票价高是个老话题,刚刚过去的黄金周让众多游客再次体味其中的痛感。一直以来,旅游的门槛到底有多高,从来都是个别景点价格比对的结论。如今,136家5A级景区总票价超过2.2万元,这个数字意味着游遍这些景点,不吃不喝不睡都需要付出这么多钱。毫无疑问,这2.2万元既是旅游的一个负担指数,也是旅游经济依赖门票的一个经济指数。 将旅游资源圈起来卖钱,忽视了资源的公共属性,却强化了地方牟利的私欲特征。事实上,旅游业是集交通、住宿、购物之类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景区建设在收回成本投入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不依赖高门票实现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完全可以通过优化消费服务来促进良性循环。 然而,高企的门票除了展示出地方对旅游门票粗放模式的依赖之外,同时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景区的建设具有如同高速公路一样的问题,即投资与收费的简单统一,缺少对公益性质的兼顾考虑,让超期收费成为一种规则。其实,旅游开发的景点建设与高速路一样,都是一次投资长久受益的项目,都该在达到收益目标的前提下,回归到公益的轨道。更何况,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点,都是自然与历史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理应低代价分享。 让旅游经济不再依赖高价门票,应从规则的层面健全门票价格下降的机制,将逐步收回成本的景区限制到满足日常管理略有盈余的地步,并设置明确的时间表,推动景区票价的整体下降,让利于国民。此外,对于投入并不大且经营多年的自然景点,甩掉赚钱职能,建立类似美国的国家公园体制,由地方财政从旅游产业收入中解决管理与维护的费用,真正让旅游回归到全民福利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