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乡”活动走进大德乡章龙玛通牧民定居点。
县委书记张永德与土花村支书竹洛亲切交谈。
县长龙明阿真详细了解村民活动中心建设情况。
下雄乡洛戈一村牧民定居房。
下雄乡洛戈一村村民活动中心。
达通玛查龙乡政府附近的定居点夜景。
下雄乡洛戈一村定居点。
■ 余应琼 吕体伟 文/图
四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个短暂的瞬间,但在甘孜县牧民群众的心中,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正是在这短短的四年间,牧民们实现了从游牧到定居、从帐篷到“别墅”的千年大跨越,安居乐业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从草原到城镇,从游牧到定居,从阴暗、狭小、潮湿的帐篷到明亮、宽敞、温暖的定居房,历史的记忆不会留下空白,甘孜县“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生动地记录了牧民变迁的脚步,锤炼着一方干部的务实作风,流淌着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真挚情怀。
2009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藏区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甘孜县经过4年的努力,截至今年10月,建成28个定居点,实现3965户17971名牧民群众定居。定居,虽然只有寥寥二字,但定居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而且有效地解决了牧区长期存在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转变生活与生产方式难”等问题。广大牧民群众欢呼雀跃,“共产党,亚莫热!”的感激话语随处可闻。
一步跨千年的史诗工程
金秋十月,驱车行驶在草原上,走访一个个集民族特色与现代气息相结合的牧民定居点,真像在欣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图画。白云在蓝天下涟漪片片,风中传送着粗犷豪放的牧歌,随处可见相对集中、布局整齐、建筑漂亮的崩科房,星星点点,犹如颗颗明珠,镶嵌在草原上,牧民群众快乐的笑脸在蓝天下绽放……
在下雄乡洛戈一村定居点,村民活动中心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建美好家园,享现代文明,过幸福生活”等标语格外醒目。定居点内数十户定居房呈梅花型分布,统一的红瓦白墙,统一的藏式墙垛院墙,统一的朱红色铁花门,正面统一的崩空造型,让人赏心悦目,宽阔的硬化路通向各家各户,漂亮的景象让人以为是进入了一座“别墅群”。
这些大气、独特、漂亮的房屋,与我们原来看到的草原上散落的黑色牦牛帐篷和盖在半山腰的低矮简陋的土坯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走进达瓦多吉家,宽大的院子干净整洁,进到屋里,雕梁画栋让人眼花缭乱,装上大玻璃的窗户使整个房间既明亮又保暖,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屋子里沙发、电视等家电用品一应俱全。再往里屋走,是安装了现代卫浴设施的卫生间,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流了出来。“有热水”,主人指着龙头示意客人,原来这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享受这样现代化的生活,还能在放牧时用上这么好的新型帐篷。” 达瓦多吉感慨不已。在达瓦多吉的记忆里,他一直生活在距县城30公里外的下雄乡,住了多年帐篷。吃的是河水,点的是酥油灯,村里没有学校,没有卫生室,路也是牦牛踏出的小道。“原来的游牧生活,每年搬家的次数,数都数不清,实在是太麻烦了,现在定居了,即便刮风下雪也不用发愁了,用水用电也方便了,闲暇时,大伙在一起唱歌、跳舞。晚上,一家人一起看电视,比以前寂寞苦闷的游牧生活热闹多了。以前病了,小毛病就扛扛,大问题就先占卜再去找医生。现在病了,首先想到的是去医院,因为我现在更相信现代医疗技术对健康的重要性。”说起定居后的生活,达瓦多吉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达瓦多吉一家的变化,应该说,是甘孜县“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实施后大多数牧民家庭变化的缩影。
如今的甘孜县牧区,不但“家家有了固定房,户户有了新帐篷,村村有了活动中心”,而且,通村路直达各定居点,每个定居点都有了安全饮用水,并有移动通讯信号覆盖,达通玛最边远的大德乡娘蒙多、茶扎乡木通定居点新建了学校,在查龙乡政府定居点建起了敬老院、综合文化服务站,公路沿线的下雄乡、来马乡定居点实现了低压电入户,各村民活动中心都建设了村卫生室等等。该县牧区群众一步跨越千年,过上了居有定所、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有安全水喝、道路通达、通讯便捷的幸福生活。
牧民群众说,是共产党为我们带来了新生活。
牧民群众满意的定居工程
四年来,甘孜县牧民定居工程完成3965户,涉及5乡40村,没有一处不按规定、方案、要求、制度进行实施,没有一处延误工期,没有一处各行其是。取得这样好的效果,源于责任,源于务实的工作作风,源于一整套高效、畅通的运行机制。
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特别是为了抓好牧民定居房建设,甘孜县着力推动广大干部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用心用情帮助群众,并采取了县级领导包乡、机关干部驻乡督导、区乡干部蹲点包户等措施办法。广大干部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狠抓工作落实,把心血倾注到牧民定居工程,把汗水挥洒到建设工程现场。为帮助群众抢抓工期,查龙乡组织全乡干部帮助群众转运木材。大德乡为帮助群众买到急需的木料,乡干部忍饥挨饿住到料场。为确保群众建房质量,各乡干部吃在定居点,住在活动中心,天天坚守指导。干部的真情努力换来了牧区的深刻变化,牧区的深刻变化赢得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真心拥护。现在县上工作组到牧区,相比以往,群众更热情、更亲热。2011年12月中旬,县委主要领导带工作组到牧区调研牧定工作时,卡龙乡阿沙一村、夺波村村干代表全体村民向工作组敬献哈达,并热情招待,夺波村支书康勇向工作组深情说道:“天是共产党的天,地是共产党的地。民改以来,夺波村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共产党给我们的只有多的,从来就没有说少的。这些年来,党和政府所实施的牧民定居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让我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对共产党我们永远心存感激。”
2009年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伊始,该县成立了县牧民定居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牧定领导小组组长和常务副组长,相关县级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实施、质量监督、建材统筹、资金管理、宣传工作五个小组,分别落实职责和任务,分工合作,统筹推进。针对县级领导班子换届,及时对牧定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充实。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领工作组深入各个定居点现场办公,优化敲定各点建设方案,并在年中推进和年底冲刺等各个关键节点,多次深入各定居点实地调研,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不同建设时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特别今年8月以来收官建设的关键时期,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牧定决战会议和决战攻坚会议,并采取县长坐镇达通玛指挥,县级领导兼任卡龙、查龙两乡党委第一书记,增派机关干部帮扶等强有力措施,确保了10月15日前各项建设圆满收官。对牧定资金整合、建材调运、牧民贷款等重点工作,随时过问,亲自督促推动,确保全县牧民定居建设顺利推进。
高度重视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规划编制,在宜宾市建筑勘察设计院的对口援助下,按照“三靠近”(靠公路、靠乡镇、靠县城)原则,充分考虑牧民生活习惯、牧区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按照40户以上建设集中定居点的原则,规划建设定居点28个。各定居点配套村民活动中心、道路、饮水、通讯、公厕、垃圾收集点等公共基础设施。在定居点规划、调整、建设的过程中,广泛采取召开村民大会、牧民群众代表座谈等形式,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与牧民群众面对面交流,宣传讲解,征求意见,让牧民群众充分了解,并充分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要求,确保建设规划切实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随着牧定的深入,成效的显现,广大牧民对牧定逐步变被动为主动,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并为建设好定居点出主意想办法。比如,大德乡9个村主动提出,将政府原来规划的12个定居点优化整合为2个定居点集中建设,这不仅利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质上档,也为牧区今后的集镇化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针对甘孜县牧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建房困难大的实际,在落实国家每户建房补助2.5万元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实行定居建房奖励制度,凡定居房基础按照县委、政府要求统规统建的,验收便合格每户奖励5000元。实行木材运费补贴,各定居点建房木材由县牧定办统一组织调运,运费由县财政补贴,户均补助近8000元。支持困难牧户申请信用贷款,共为有贷款需求并符合贷款条件的701户牧民贷款1331万元。
该县规范建设程序,28个定居点全部按要求完成地勘。各定居点规划设计调整均委托具备资质的规划设计院设计。各牧定工程分别落实建设责任单位和业主,各乡人民政府是定居点建设实施主体,定居房责任主体是牧民群众,村民活动中心业主是各乡人民政府,定居点道路工程业主是县交通运输局,饮水工程业主单位是县水务局,教育设施业主是县教育局,其他工程按照行业分别落实了建设责任单位,牧定办牵头有序实施。各公共基础设施工程严格按要求设计,并按基本建设程序组织招投标和施工,竣工及时组织验收。
着力要素保障。凡戴“牧定头资金”,全部整合用于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上级下达资金及时划拨,坚决杜绝截留、挪用。今年初,在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资金迟迟不能到位的情况下,县财政及时落实配套资金500万元,确保了各项工程顺利启动。在州委、州政府领导和州相关部门的关怀支持下,甘孜县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木材由炉霍、新龙等有林县特供,三年多来,两县共落实特供木材6万多方,有力保障了甘孜县牧民定居房建设顺利推进。从2010年开始,三年来,成都军区免费为甘孜县运送水泥4500吨、新型帐篷3965顶;2010年,时任州委书记刘道平一次性为达通玛片区解决40台拖拉机,专门用于拉运牧定建材,缓解了牧区运力不足的问题。针对牧区缺乏建筑工匠的情况,由17个农业乡镇分别对口支援1个牧业乡,组织打墙队、木工队对口援建,一方面解决了牧区建设技术人员缺乏,另一方面促进了农区群众就业与增收。
结合甘孜实际,制定了《甘孜县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定居房采取统规自建,其建筑规范由县建设部门根据甘孜传统民居进行了规范和改进,全部采取土木和砖木结构,重点加强了抗震设防设计,并经省州相关技术部门认可。定居房基础实行统规联建。群众自建过程中,县、乡干部驻点督导,对驻点人员进行了专门技术培训。定居房竣工后,逐户组织竣工验收,对存在质量问题的,要求其整改后方兑现建房补助。各公共配套设施均由业主单位落实专人进行现场监管,竣工后分别开展“回头看”,及时查改问题。
严格资金管理。牧定资金建立专帐,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实行报帐制管理,坚决杜绝挤占、挪用。目前到位资金21202.586万元,累计投资拨付18934.8万元。牧民建房补助资金严格实行公示制并采取现场发放。加强了牧定资金整合,整合资金643.2万元,其中异地搬迁600万元,灾后重建43.2万元。2012年,县财政一次性落实牧定配套建设资金500万元。按要求县财政调剂100万元注入贷款担保基金,并落实了贷款贴息。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加强牧定项目和资金的监督检查。县审计部门开展了牧定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
强化管理服务。制定并印发《甘孜县牧民定居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办法(试行)》。各定居点依托村“两委”,增设了定居点服务站等管理组织,落实了服务站长、环卫人员、治安信息员、义务消防员等工作人员。各乡政府按要求落实了定居点管理包点人员,多村共建的定居点由一名乡政府副职担任联席会议主任。服务站长、环卫人员工资报酬纳入县财政预算。各定居点资产按规定进行了登记造册,并落实了管理人员,村民活动中心公共资产无侵占现象。各乡政府指导,各定居点均建立了联防联管制度、村规民约,切实加强定居点治安管理和防范,确保定居点管理规范有序。
注重产业配套。县牧定办牵头编制了《甘孜县牧民定居点产业发展规划》,以“定得下、能发展、能致富”为目标,因地制宜对不同资源禀赋的定居点分别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下雄乡洛戈一村、二村按照牧旅结合的思路,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达通玛片区各定居点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目标,着力传统畜牧业改造提升。
加强档案管理。县牧定办配备了3名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各乡分别落实专人,在县档案局具体业务指导下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牧定文书档案和工程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按规定完成了牧定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录入工作。
俯首拉重车,辛勤苦耕耘。四年来,牧民新居的每一栋房子见证着甘孜县各级干部付出的心血。
定居牧民称道的幸福工程
在查龙乡乡政府定居点,笔者一行走进了牧民康波家,正在看《康巴卫视》节目的康波夫妇从沙发上起身相迎,热情的招呼我们喝茶,“这个两层楼的住房,花了38万元,我们一家8口人住在楼上,底楼有3个铺面全部出租给做生意的了,每个铺面一个月有700元的租金收入呢,除了放牧,自己也做点小生意。”康波向我们介绍着定居后的生活。看着笔者环顾四周,打量那些崭新的家用电器、家具,康波满脸笑意说道:“以前游牧的时候,经常搬迁,希望东西越少越好,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基本上没有置办什么家具。现在定居下来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自己的新家了,弄得漂亮些、现代些,我还专门给老婆买了个梳妆台呢。”偎依在他身边美丽贤惠的妻子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她高兴地对笔者说:“这一切都要感谢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住上了新房子,又有了挣钱的路子,生活更有奔头了,只要辛勤劳动,日子就会像酥油茶一样,越来越香甜!”
定居牧民住上了精美的崩科房,用上冰柜、手机、看上了电视,家家户户至少都有一辆摩托车,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层次不断提升,家家户户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定居后,定居点上的牧民之间交往交流更加密切,随着信息流的增加,牧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慢慢发生着变化,竞争意识逐渐增强,致富追求日益浓烈。除了从事传统的畜牧业、采挖药材,部分牧民开始有了打工意识,在闲暇时节外出打工,拓展了增收渠道,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紧紧地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
查龙乡乡政府定居点各类商铺、小餐馆众多,宁静中又展现出热闹繁华的景象。祖祖辈辈和牛粪、土炉、土房、牛毛帐篷打交道的牧民,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定居生活,也让不少生意人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去年投资了1万余元开这个餐馆,顾客基本上是牧民,每个月的利润至少是4000多元。这里的牧民喜欢吃炒菜呢,青椒炒肉、莴笋炒肉是他们必点的菜。”来自乐至县的餐馆老板吴金凤告诉笔者。当笔者问及他们一般喝什么酒时,吴老板说:“喝啥子酒哦,他们一般都是就着饮料吃菜,最喜欢喝红牛饮料了。来这么久了,从没有看见有打架的牧民,这里的生意还不错,我打算让我妹来这里卖菜。”
“牧民定居前每天的营业额才百十元,定居后,每天能够达到五六百元了。”来自遂宁的杂货店老板告诉笔者,“什么货品最畅销呢?”“香皂、化妆品、香水那些卖的比较好哦。”
查龙乡乡长白玛德青告诉笔者,无论教育、饮食还是生活条件,当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他们过的是游牧生活,那时候住的是帐篷,生活条件也不好,牲畜死亡也很多,条件非常艰苦,现在定居下来之后,生活比较轻松,也有精力做一些旅游、运输业等收入较高的副业了。”
“实现定居后,牧民群众送孩子入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入学率大幅度地提高了。”查龙乡中心校校长告诉笔者。
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那是新牧区的希望。
甘孜县定居牧民的生活,就像映日的格桑花欢快地绽放,芬芳吐蕊,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