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余应琼 文/图)日前,甘孜县群众工作督查组到该县各个乡(镇)开展现场督促检查,笔者随行前往。 在生康乡会议室桌子的中心位置,摆放着一个“爱心帮扶”捐款箱,红红的,很耀眼。那个小箱子是乡干部自己做的,正面用红纸糊着,上面写着“捐出零花钱、汇聚一片爱”。该乡干部们每月拿出10元、20元、50元、100元不等的零花钱放进捐款箱,积少成多,将集中捐款变为长期性捐款,营造爱心帮扶的浓厚氛围。 家住生康乡十一村的村民仁真扎巴,扭开自家的自来水龙头时激动不已:“想不到自己的困难向结对亲戚反映之后,他却如此重视。”仁真扎巴家今年新建了住房,几乎花光了积蓄,没有钱安装入户饮水管道了,400多米的管道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呢。一次,他的“亲戚”--生康乡党委副书记洪勇来家访民情时,仁真扎巴述说了自己的困难,洪勇认真记录,并写报告、联系水务局、找技术人员,帮助安好入户管道。说起他的这位亲戚,仁真扎巴竖起了大拇指连声称赞:“扎西达瓦比我的亲人还亲呢!” “扎西达瓦是我的藏名,在生康乡,汉族干部都有一个藏族名字,这是为了方便老百姓叫我们,是民情日记时时督促自己把事情办好的,我们也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中增进了相互间的感情。”看着笔者不解的目光,洪勇解释道, “民情日记”记载工作动态,也见证了干群鱼水之情,更承载着干群齐心谋发展的美好愿景。 8月26日,走访十二村村民曲娘,她说想把自己的女儿送入“9+3”职业学校就读。我希望她做通女儿的思想工作,如果愿意去,一定联系相关部门予以解决。 9月28日,走访十二村村民泽仁拉姆,她反映需要翻修房屋,建二层的楼房,资金有所欠缺,我要去扶贫移民局走一趟,看能不能纳入住房解困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扶持。 翻开甘孜县帮扶干部的民情日记本,能看到不同的困难,但能读出相同的努力和情感。 “群众的困难很具体,有的是柴米油盐,有的是愁发展无路,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帮扶措施!”甘孜县干部不仅下乡认亲戚,结对子,还积极帮助所在村的发展积极出主意、想办法。 甘孜县纪检监察机关党支部与生康乡三村、十二村、十三村“结对共建”后,经常组织党员干部、业务骨干到村开展政策宣讲、咨询,并就抓好结对共建共创活动进行调研,充分发挥为帮扶村与相关部门牵线搭桥的作用。 “今年的粮食获得了丰收,明年我们村子准备种康青7号青稞良种,纪检监察党支部已经帮助我们联系好了种子和技术人员,这样的结对支部我们欢迎啊!”生康乡三村村支部书记土登降措说道。 “我们希望在共建共创中做一些产业化的转型,让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生产经营模式,切实为老百姓找出一条致富增收的路子。”该县纪委书记敖春玲说,经过调研,纪检监察党支部准备帮助三个村发展奶牛养殖业,采取“支部+农户”的方式进行;并在三个村种植红豆草,不仅可以为奶牛养殖储备冬季草料,还可以带来景观效益,搞农家乐,发展“全域旅游”。 真心实意地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交流,做群众感情的联络者、政策的咨询者、困难的分忧者、诉求的倾听者,就是甘孜县群众工作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