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委书记胡昌升在九龙调研牧定工作。
州政府州长益西达瓦作客呷尔镇查尔定居点牧民家。
县委书记赵景强在乡镇调研牧定工作。
县长尹江涛(左一)、县委农办主任吕健康(右一)在呷尔镇华丘定居点检查指导定居房建设工作。
漂亮的牧民定居新房。
现代舒适的定居房客厅。
政策暖人 如沐春风
把握机遇 乘势而为四年大奋战 牧区展新颜培育新产业 塑造新牧民服务有保障 管理迈新路定居不忘本 铭记党恩情
有人说,“藏民族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沉淀了深厚的游牧文化,定格了一幅蓝天雪山、草原牧歌的绝美风景。然而,就在这美景的背后,人们却不知道藏民族不仅是世上走路最多的民族和搬家最勤的民族,还有牧民们的许多不为外界所知的寂寞、辛酸、艰苦,甚至是危险——日日夜夜在雪雨中流离、年年月月在马背上颠簸,但所放牧的牲畜却难以走出“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窘迫艰难的生活使牧民们对“定居”早已望眼欲穿。2008年9月底,省委常委会议决定,从2009年起投资180亿元,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让牧民“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这条振奋人心的消息,象春风吹遍雪域高原,象雨露撒满康巴大地。
“我从广播中得知,省上要在藏区开展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村干部们骑马的骑马,开摩托的开摩托,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每一个村民。”九龙县汤古乡伍须村牧民汪登至今仍难掩激动之情。
把握机遇 乘势而为
机遇当前,九龙县紧紧围绕省委“一条主线、三个加强”的藏区工作总体思路和“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的工作目标,严格按照“以人为本、传承文化、注重质量、强化功能、彰显特色”以及“体现民族元素、独具风格、简洁明快、经济适用、功能现代”的原则,认真谋划,精心组织,攻坚克难,强力推进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各项工作。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促,层层细化建设任务,层层落实建设责任,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构建推动牧民定居建设任务的强大合力。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该县紧紧围绕工作目标,细化落实工作举措,把任务纵向分解到乡(镇)、到村组、到定居点、到牧户,把责任横向落实到领导、到部门、到人头,把每一项工作都往细处做、往深处推,确保省、州的部署和要求落到实处。在建房推进方面,全部采取统规自建的方式建设,充分发挥乡村组织主体作用,调动群众积极性,自备建材、自请匠人,按照统一的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群众自行建房,最大限度节约成本,减轻了政府的负担,避免了“交钥匙工程”,提高了牧民入住定居房的积极性,本着舒适实用的原则,引导定居牧民树立现代居家理念,搞好室内装修装饰;在住房结构方面,根据牧民的经济能力采取了砖混、石木建筑结构形式;在户型设计方面,提供了多种户型方案供牧民选择;在风貌特色方面,突出区域特色。如汤古、伍须等定居点突出了木雅风格特色,查尔、雪洼、纳布场、华丘等定居点体现了立茹风格特色,田耕定居点体现了普米特色,挖金、三垭、俄尔等定居点体现了彝式建筑风格特色;在建设规模方面该县要求每户80平方米以上,实际建设中最小的都为92平方米,最大的有200多平方米;在建房质量方面,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先后多次由县级分管领导带领技术人员、农民工匠、牧民户在县内外参观学习,县政府多次组织大型质量技术(工匠)培训会,牧定办技术人员深入每个定居点开展建房技术、质量管理技术上门培训,县、乡对每个定居点派出专门技术人员蹲点驻守并聘请农民技术监督人员全程监管,县牧定领导小组、督查组、各定居点指挥部不定期进行巡查,确保了牧定房建设“符合抗震、突出特色、布局合理、设施现代、环境优美”。与此同时,全面加强牧民定居建设资金的监管使用,严禁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和套取项目资金,确保项目资金的安全使用和项目建设的有序推动。截止目前,全县已全面完成了11个集中安置点和7个分散安置点985户、3902人的定居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任务,已使985户牧民3902人告别游牧喜定居——欢天喜地住进了宽敞明亮、功能齐全、安全舒适的定居新房,满心喜悦地过上了城里人般的新生活。
采访中,57岁的九龙县汤古乡伍须村的牧民巴登降初深有感触地说,“从我记事起,就与牛羊等牲畜一起迁徙和转场50多年了。牛羊跟着水草走,十天半月我们就得一路搬家,不管是刮大风,还是下大雨大雪,一年四季我们在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之间往来不定。在放牧时,我只能与牛说话、与羊说话,同没有生命的草地和树木说话。有了病痛也只有挺着。更要命的是,不管家里有多少牲畜,只要碰上大的雪灾,可能一夜之间就全完了。”习惯了游牧生活的巴登降初,在自己崭新的定居房里,有些恍若隔世,此时的他更多的是对新生活的感概:“2009年春天,当县、乡领导来我们村宣传动员时说,国家要给政策,帮我们修定居房,当时我在思想上还转不过弯,就觉得牛场娃嘛,一年四季跟着牛群走,哪里草好住哪里,修个房子来干啥呢?现在房子修起了,跟住牛毛帐篷比起来,真的是一步跨千年,跟做梦一样!”
四年大奋战 牧区展新颜
四年来,九龙县群策群力、齐心协作、迎难而上、战天斗地、苦干实干,以只争朝夕的勇气推动牧定各项建设工程,完成定居点场地平整7处、共计26.48万平方米,建设挡墙2.59万立方米;完成连接公路22.74公里、定居点内道路硬化27.09公里;完成水源点建设18处,安装引水管道68.072公里;完成10千伏线路建设18.23公里、0.4千伏线路架设22.21公里;完成建设防洪堤1处145.5米,治理防洪沟2处1300米;完成暖棚建设13378平方米、棚圈18144平方米、贮草棚10192平方米、围栏草地10485亩、抗灾保畜基地6个共6000亩、巷道圈5个;新建村民活动中心9个、维修3个;新建学校1所;安装卫星广播电视接收设备985套;发放太阳能热水器985套、便携式太阳能电视机300套、牧民民用帐篷1970顶、村办公用帐篷10顶;建移动基站11处;配备定居点管理员11名、清洁员12名;建设便民超市5个。现在,每个定居点的道路、广场、路灯、供电、供排水系统、健身器材及绿化等设施配套齐全,可以说民族特色浓郁、功能配套完善、环境整洁优美,成为人人羡慕的“别墅区”,为牧区新村向小集镇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
汤古乡汤古村坐落于贡嘎山国家级风景区腹心,依山傍河,天蓝水碧、草木森森,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这里是九龙县牧民定居房建设的重点地区,全乡202户牧定建设户中就有167 户牧民的新房落户于此,这些建筑独具风格、简洁明快、经济适用、功能现代、民族风味浓郁,而且其布局、规模、标准、质量和环境在当地堪称一流,完善的基础设施总是让大家赞叹不已。
初秋时节,汤古村牧民贾初一边忙着装修自己的定居房,一边情不自禁地叙说自己心中的感慨:“我们乡上把定居点建在这儿是对了的,靠近公路,又在乡政府旁边,隔冬季牧场不远,可以解决远牧点管理的问题。我觉得最大的好处是政府规划的村民活动室、文体广场、太阳能、自来水、电这些公共设施特别齐全,彻底解决了我们生产生活中的大问题。”
的确,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完成”要求,九龙县在全面完成了各定居点的交通、电力、供水、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同步实施与牧民群众生活密切的活动广场、太阳能路灯、垃圾处理池、公厕、体育健身、排污渠系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着重完成了村民活动中心、学校、广播电视以及商贸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由于该县多是高山峡谷地形地貌,直接建房难度大,灾害隐患点多,因此进一步加大对安置点建设投入力度,新增场地平整费,及时对灾害点进行治理,有的定居点实施了各种电缆(线路)下地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牧民群众生活,确保定居牧民群众“住得下、留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采访中,牧民扎西汪登告诉笔者:“我们以前在牛场上,基本上就住帐篷,草场上搭的牛棚子硬是相当简陋,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牛屎遍地,卫生条件太差了,现在建好的定居房,你们看,到处干干净净,改了圈、改了厕所、改了厨房,添了新家具、看上新电视,还有太阳能,跟单位上的干部住房没得区别,我们这儿规划得很好,真的像小集镇一样。”
培育新产业 塑造新牧民
定居房建起来了,但依靠传统畜牧业为生的牧民实现相对集中定居后,草畜矛盾以及生活环境改变产生的问题就突显出来。呷尔镇分管镇长李平安深有感触地说:“县上把察尔村确定成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示范点,建成了容纳47户的定居点。人定下来了,但是冬季的时候,牲畜集中起来,草场容量不足就成了问题,这么多人突然集中起来,矛盾纠纷也就出来了,想到这些,我们当时心里确实不踏实。”如何让牧民定得下、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这是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关键所在。近四年来,九龙县根据牧区的环境条件、资源禀赋、生态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在定居建设中,因地制宜的实施牧旅结合、牧商结合、牧运结合、牧产结合,鼓励支持牧民开展畜产品深加工,开展定居点旅游民居接待,建设蔬菜大棚,经营牧家乐,发展牦牛专业合作社、运输物流等新兴产业,努力推动传统畜牧业向新型畜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加快牧区科学发展的新产业。与此同时,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剩余劳动力就业技能,帮助牧民增加收入,力求实现牧民生活条件改善、牧区产业结构优化、牧民持续增收的宏伟目标,让牧民群众真正安居乐业。
说起“牧家乐”,呷尔镇察尔村牧民汪吉最有发言权:“我家以前是在牛场上,一年收入根本说不上有啥子,下来后,我们就把牛场租给别人,我自己买了个车,这样牛场上的牛肉啊、奶啊、皮张啊拉下来也方便,空闲了还可以跑点运输,老婆子开了这个牧家乐,一到星期六、星期天,客人多得很,收入和以前比起来,那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汤古和伍须定居点因境内拥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以特有的木雅文化作为特色产业,点内已发展旅游民居接待30余户,平均每户每年增加纯收入近万元。二是把牧民定居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查尔牧民定居点,在规划定居点时就设计了配套蔬菜大棚、农家乐。因为后续产业的配套,定居户每年户均增加收入1万多元。查尔定居点的牧民汪吉家把牧场租借给亲戚,妻子经营农家乐,自己开车跑出租,每年下来不仅有不菲的收入,还享受着现代文明生活。斜卡乡纳布厂、雪洼、洪坝乡羊圈门定居点成立了牦牛专业合作社,通过销售种牛发展了产业,增加了牧民群众收入。华丘定居点位于正在建设的溪古湖畔,将成为九龙县集旅游、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亮点,牧民定居户可以发展第三产业增加收入。……对边远牧区的牧民来说,终年与牛羊为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远离现代文明,与当今信息社会严重脱节。如今,定居牧民们不但看上电视、听上了收音机,而且还用上了手机甚至电脑。牧民从电视、广播、网络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观念也得到了根本转变:送子女上学蔚然成风,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互助、民族团结氛围更加浓厚,农牧民对社会的满意程度显著提高。
服务有保障 管理迈新路
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后,进一步完善了定居点村民自治组织,《村务公开制度》、《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议事会议规则》等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新牧区建设主体的知情权进一步扩大,牧民参与建设的平台不断拓宽,牧区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与此同时,卫生、健康、文明、礼仪等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牧区也在逐步养成,健康隐患、安全隐患和治安隐患也逐步得到化解,“讲文明、尚科学、树新风”的良好风气正在牧区形成。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加强定居点村级组织建设,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积极探索定居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的新办法、新举措。2010年底,九龙县结合村委换届选举,提前创造性的制定了牧民定居点管理员产生办法,对新建牧民定居集中安置点在基本建成后,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由所在乡镇党委、政府提出配备管理员的申请,经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会同县牧定办审批同意后,在所建成的每个集中安置点配备1名管理员。管理员按照乡镇党委、政府和所在地村“两委”的安排开展工作,根据集中安置户数多少参照村、组干部补助标准给予补助,纳入财政预算。截止今年9月,该县已对全县所有集中安置点配齐了管理员和卫生员,每年为他们预算了近30万元的补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公共管理的强大合力,保证了牧民真正实现“定居”、“安居”和“乐业”。
三岩龙乡田耕村支部书记杨巴桑有感而发:“如果还是传统畜牧业,大家都在游牧,找个人十天半月都不一定联系得上,现在大家相对集中,关键是产业发展的路子稳定了,农村民主管理也就更好推进。新的生活环境、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良好风气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牧民们更加明白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的道理,真正实现了‘一步跨千年’” 。
定居不忘本 铭记党恩情
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这一时代举措,无疑成为了推动牧区千年变革的滚滚洪流,离不开国家、省、州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全县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参与。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尹江涛告诉笔者:“牧定工程对广大牧民群众来说,是新生事物;对地方党委、政府而言,是检验我们执政为民水平和能力的一次考验。四年来,该县按照省、州的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强化工作措施,从组织领导、帮建职责、舆论引导、协调服务、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坚实的保障。据统计,该县的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建设总任务是985户、3902人,计划投入国家补助资金是6402.5万元,外加新增工程项目补助资金300万元,省州一共应给该县下达6702.5万元的补助资金。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家补助资金到位相对滞缓——截止目前,该县牧民定居建设计划内资金,省、州仅下达到位3981万元,还有近2700万元的资金至今没有到位。面对建设资金压力,该县积极作为、不等不靠,努力破解资金难题,全力保障牧民定居建设资金的需要。四年来,县财政已采取借支、垫资等方式配套资金406.5万元;争取久隆公司赞助1000万元、中电控股有限公司赞助60万元、泸州市规划建设局资助监理费54.30万元(已经到位30万元);打捆D级危房改造、住房解困、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1177.36万元。与此同时,通过”银政合作协议“,采取注入200万元担保基金的形式让县信用联社给554户牧民发放贷款1130.5万元”。
正是因为有了坚强的组织保障、灵活的工作方法、有效的工作举措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谋划,精心组织,攻坚克难,九龙县才能在全州率先圆满完成省州下达的牧定建设任务,确保“定居行动”圆满收官。古人云:“夫事无大小,期于利民;功无难易,贵在经久。”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成就了草原牧民共享现代文明的梦想,绘就了牧区科学发展的宏美蓝图。如今,党和国家对藏区、对牧民的无限关爱早已化作涓涓细流,浸润着九龙各族儿女的感恩情怀,激励他们为这片祥瑞宝地深情眷顾、孜孜以求。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九龙人定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超人的智慧托起一轮更为明艳的朝阳! (吕健康 喜群 次登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