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已有千余年历史 10月23日迎来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民俗专家表示,重阳节在唐朝时正式成为节日,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天津社科院王来华教授介绍说,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但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重阳节;三国时期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则明确写出了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这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到了唐代,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的节日。从此以后,全国上下一起庆祝重阳节。 古时重阳节的习俗较多,主要有登高游玩、赏菊饮酒、插茱萸、吃重阳糕等。因此,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菊花节”、“登高节”。虽然称谓不同,但平安和谐,生命长久和健康长寿的核心文化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王来华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人们又赋予了重阳节以新的文化内涵。由于“九”与“久”谐音,是长寿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后经倡议,1989年我国政府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又称“敬老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节日。 今日霜降:秋冬过渡天气寒 添衣保暖有讲究 10月23日是重阳节,这一天恰逢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霜降”。专家提示说,此时节正值秋冬过渡之际,天气更加寒冷,气候日趋干燥,公众要注意添衣保暖,防病保健。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它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过渡的开始。此时气候已渐寒冷,夜晚下霜,晨起阴冷,开始有白霜出现。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蛰虫也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表示,霜降时节,一天中温差变化很大,常有冷空气侵袭,而使气温骤降。公众要注意及时添衣保暖,增强体质,防止感冒发生。 她特别提醒说,添衣与否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决定,只是不宜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冷为准。常言道:“出门需防三、九月”“若要安逸,勤脱勤着”,因此应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随增随减。 李艳玲还提示说,秋冬过渡时节,不仅出门在外要注意防寒保暖,在家也要随时预防感冒着凉。如,可用冷水洗脸以加强人体的抗寒能力;勤晒被褥让紫外线杀菌;多喝热水促进新陈代谢;多吃御寒食物以生热。 青藏高原首对人工繁育雪豹 龙凤胎取名“成成”“果果” 记者从青海省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了解到,经过面向全国动物爱好者近1个月的征名,青藏高原首对人工繁育的雪豹龙凤胎分别取名为“成成”“果果”,寓意在人工条件下繁殖并成活的雪豹,是近年来高原野生动物保护又一来之不易的成果。 “征名启事发出后,收到电话、网络和现场投稿10000多份,参与者起的名字大多寓意丰富,也为今后雪豹宝宝的形象宣传积累了大量资料。”动物园副园长汪晓飞说。 汪晓飞告诉记者,今年7月20日晚至次日凌晨,动物园雌性雪豹“闹闹”顺利产下了这对龙凤胎宝宝。经过饲养员3个月的精心护理,目前雪豹宝宝发育正常,各项健康指标稳定,并具有了一定的攻击性。 “动物园已经决定今后几年,借助雪豹宝宝的知名度,大力宣传高原野生动物保护,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高原生态、爱护共同家园的公益活动中去。”汪晓飞说。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生活在海拔3500米到5500米的雪线附近,目前全世界仅存5000头到7000头。此前,国内只有北京动物园等少数几个动物园有过人工繁育雪豹的先例。(本栏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