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群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4版
专题新闻

第05版
群特

第06版
群特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甘孜州省内对口支援暨城乡规划工作会上的讲话
2012-10-26

(上接第一版)

各县党政主要领导先后18次率354人前往支援市区(县)进行对接考察,双方对接118次。同时,党政网、《甘孜日报》都增设了专版,《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知名媒体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及时宣传报道对口支援工作新动态、新举措、新经验,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共同的信念,让我们和各兄弟市县同舟共济,结下了深厚友谊;共同的目标,让我们和各兄弟市县齐心协力,形成了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是统筹兼顾推进工作。按照省委副书记李春城“通过第一轮5年对口援藏,力争使受援县的规划、项目工作显著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干部人才队伍素质有效提升,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要求,各受援县、支援县在充分对接、调研基础上,积极做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5个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修编工作。截至9月底,15个受援县全部完成2012年对口支援年度计划,13个县与支援方签订了框架协议。借鉴爱德参与式项目管理模式,确定参与式对口支援工作试点村16个,达成167个项目协议(其中:基础建设类71个、人才培养类32个、社会事业及民生工程49个,其它类15个),协议投资80221.68万元,已投入资金15079.13万元,开工项目106个。在规划编制和项目推进中,各地亮点纷呈。高新区和新都区结合德格县实际,将“康巴特色文化古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纳入援建内容。成华区计划4年提供1.3亿元援建资金,与丹巴县共同打造“甲居藏寨4A级”风景区;锦江区将炉霍县招商引资项目列入招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双流县与巴塘县实施“健康惠民万家工程”,协助县医院新建特色专科,援助专家坐诊就医;龙泉驿区明确提出,将对口支援甘孜县资金由上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0.5%提高到0.6%,今年计划提高到0.845%;金牛区5年将投入资金1.4亿元,重点援助石渠县50余个市政、民生项目。温江区和大邑县与色达县创新援藏干部积分制管理方式,捐款10万余元成立援藏干部爱心基金;郫县依托“中国川菜产业园区”的优势,着手建设道孚县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武侯区与白玉县一起探索了“三评两会、招管跟进、拨付有序”的资金管理流程和“四个一”项目推进机制;青羊区和得荣县共同建立了“六个一”责任捆绑运行服务机制;宜宾市援助雅江县医疗队完成诊疗服务3000人次,在新龙县开展调研检查20多次;泸州市与乡城县建立“1+N”干部培育机制,每名援藏干部人才结对帮带培养1-2名本地干部人才;帮助稻城县邀请专家学参与规划编制;乐山市把理塘县民生改善作为一号工程,帮助破解长期以来困扰城镇居民的供水问题。

三是倾情倾智发挥作用。753名援藏干部人才深入到15个县的各行各业,为对口支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藏区人才对口培训提升工程”中,各受援县累计开展培训58次4673人(次),选派了532名干部人才到支援方,跟班学习、顶岗锻炼、集中轮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进入甘孜后,援藏的同志们从大局出发,以过硬的政治品质和业务素质,克服高原缺氧、条件艰苦等困难,迅速转变角色,融入藏区发展,用脚步量出了乡情民情,用真情锤炼了党性和作风,用行动回答了“进藏区为什么、到藏区干什么、离开藏区留下什么”,为甘孜州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全州群众工作全覆盖开展以来,同志们积极参与,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主动融入群众,深深植根群众,奔走忙碌,足迹遍布乡镇村落,演绎了无数的感人事迹,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诠释了援助的真情真心。借此机会,再次向同志们表示真诚感谢和崇高敬意!

二、深化认识,把握关键,实现对口支援工作最大效益

援助是什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这样的定义:援助是一种投资,也是一个道义上的命令。它是对共享繁荣、集体安全和共同未来的投资。援助不是施舍,也不是单方面的慷慨赠与,而是实现双方共赢、多赢、互赢的一种方式。正是基于对藏区工作重要性的清醒认识,基于对全省共同发展、共同稳定、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政治责任,省委省政府作出了“7+20”对口支援藏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符合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要求,符合四川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全省各级党组织的充分认可、藏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从我州对口支援的前期工作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在督查和调研中发现,个别受援县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工作缺位;个别州级牵头单位沟通不主动,运作不规范,信息缺失;个别领导和同志依赖心理重,履职不积极,情况不清楚,敷衍应付。同时,也有极个别援藏干部心存优越感,不屑于适应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不愿意主动融入援藏工作和生活,抓落实不到位,部分工作推进缓慢。这说明,我们在认识上还有差距,理念上还有差距,行动上还有差距。希望同志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对口支援藏区会议精神,用执政的眼光、全局的眼光、战略的眼光、历史的眼光,去把握和看待对口支援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不流于形式,不失之偏颇,不辱于使命。一定要倍加珍惜难得的合作机遇,用敢于担当的豪情,善于实践的睿智,乐于奉献的真心,经受摔打,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积累经验,在对口支援中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对口支援工作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各县必须在科学谋划上下功夫,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明确要求、加强对接,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努力实现对口支援工作的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

要把握好无偿援助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各兄弟市、县(区)把对口支援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和道义支持,给予了我们无私援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懒惰懈怠、坐享其成。援助,不仅是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引进、借鉴、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内因。援助实质性的意义更多在于理念传递,减少我们发展实际成本。因此,各县要特别注重自力更生精神的培养,积极发挥支援方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特长,立足本地资源、环境、生态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从无偿援助到促进内生发展动力的转变。

要把握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目前,国内学术界有一种提法,叫做“援助黑洞”,或是“援助依赖”。也就是说,形成“项目援建→民众生活改善→中央财政或对口支援地出钱维持援建项目→继续援建项目”的项目依赖、投资依赖循环。今天在这里给大家提出来,就是想引起同志们的思考。很多材料上都提到,灾后重建最成功的是汶川。成功在哪里?在于援助方和被援助方都有良性互动,当地参与程度比较高,避免了“援助黑洞”的出现。正如输血和造血,输血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它有造血的机能。因此,希望大家在实施好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输血”向“造血”转变,最终实现“双赢”。

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成功有三大要素:眼光、胸怀和实力。长远的成功,离不开若干个当前阶段性目标的成果;长远的发展,离不开若干个当前阶段性发展的基础。因此,同志们在对口支援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兼顾当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将项目资金向农牧区倾斜、向基层倾斜,着力抓好一批“短、平、快”增收项目和民生工程,树立“参与也是发展”的意识,提高农牧民群众参与度,一定要注意着眼长远,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与我州“三化互动”发展路径相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建设一批有利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注重培育长期获益的支柱产业,让农牧民持续增收和长期受益。

要把握好项目支持与人才支持的关系。古今中外,执政也好,治企也好,得人得天下,失人失天下,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是一切事业的根本和关键。《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揽人才,很多人认为他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昭王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后来有个智者郭隗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昭王采纳了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军事家乐毅,有齐国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人才济济,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像燕昭王一样筑“黄金台”,但我们必须有一种海纳百川、求同存异、善待人才的广阔胸襟。各县要牢牢树立一个观念:人才支持先于项目支持。不能只看到开工了多少项目,援助了多少资金,而忽略了对援藏干部人才作用的发挥。参与援助的同志们,也要切实践行省委书记刘奇葆“伏下身子、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发挥才能”的指示精神,牢记“援藏一任、造福一方”神圣使命,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援藏作风,避免“援助就是帮助跑项目、拉资金”的误区,把你们的聪明才智都尽量展现出来,不仅在助推项目建设上尽心竭力,更要在助推跨越发展中贡献才智,在维护和谐稳定中主动作为,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冲锋在前,在扶贫济困中奉献爱心,发挥出人才支持的最大效用。

三、真抓实干,持之以恒,促进对口支援工作再创辉煌

对口支援工作是集中全省资源,合力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生动实践,必将为服务全省大局发挥更大作用。面对我州“推进跨越发展任务的繁重性艰巨性世所罕见,反分维稳的严峻形势世所罕见,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的严峻现实,同志们务必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优良的作风推动对口支援再上台阶,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坚定不移地加快农牧民融入现代文明的进程,坚定不移地巩固发展繁荣进步、民族团结和谐的新局面。

要坚持规划引领。紧紧围绕中央、省推动藏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抓住制约州、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按照“十二五”规划和全州跨越式发展总体规划,把握“立足实际,适当超前”的原则,以“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为主攻方向,立足农牧民得实惠切实抓好各类规划。受援县要发挥好规划修编和实施的主体作用,支援方和州级有关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强指导,严禁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要强化项目建设。对拟建项目中没有完成前期工作的,要依托支援方优秀专业技术队伍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提高项目成熟度,相关要件审批部门要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并联审批、特事特办。援受双方达成协议的援建项目,必须报州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审核同意,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在项目实施中,要坚决杜绝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注意吸收本地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参加。要努力克服施工期较短,项目落地周期过长等问题,对已开工的援建项目进行跟踪监督,搞好协调服务,保证工程质量,确保援建一批项目,富裕一方百姓。

要严格资金管理。会前,州对口支援办已印发《甘孜州接受其他地区援助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请同志们认真研读,及时反馈修改意见。各受援县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项目资金实施细则,将项目资金向农牧区倾斜、向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切实解决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用电难、就业难、通信难等突出问题。严禁擅自改变资金用途、严禁擅自新增建设项目;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从受援资金中提取任何费用;不得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弥补预算支出缺口、偿还债务和修建楼堂馆所及其他与支援方向不相符合的支出。财政部门要对专户资金的运行情况实行动态监控,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要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的原则,加强对援助资金项目的监督检查,实现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要细化任务分工。各受援县要把对口支援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理顺工作机构,明确具体部门、落实专职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切实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推进有力,防止出现“两张皮”现象。州、县各职能部门对牵头任务推进落实负总责,注重发挥工作措施的叠加效应,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机构到位、政策措施到位、监督管理到位。要着力在建立健全制度上用心思、下功夫,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沟通协调、监督检查、项目资金、舆论宣传、考核评价等对口支援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管用的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运行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有序开展。

要加强督促检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实行全程跟踪监督,定期通报。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失职渎职的,将严格追究责任。要及时推广好做法、典型经验,大张旗鼓宣传报道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州委、州政府将适时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一批先进典型。

同志们,关山征战尘未洗,不用扬鞭自奋蹄。对口支援工作任重道远,使命光荣艰巨。希望大家一定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深厚的民族感情、务实的工作作风,振奋精神、主动作为、凝心聚力,把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转化为促进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甘孜的征程中挺立潮头、再创辉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