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州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要闻广告
 
标题导航
关于金融支持我州“三农”经济发展的思考
实现伟大奋斗目标的基本遵循
石渠确保冬季供电稳定
我州加强机动车停车服务收费管理
忙于为白玉“代言”的“胜哥”
我州企业赴浙江金华学习考察深受启发
州内要闻
典当行对翡翠的质量评价
翡翠是一种矿物集合体,它复杂的化学成分,再加上它含有铬辉石、透辉石、钠铬辉石、绿辉石等矿物,让翡翠外观呈现千差万别。翡翠的透明度是影响它的价值最重要的因素,当然颜色、净度、裂隙等也会影响典当行对它价值的评估。
绝大部分翡翠都是不透明至半透明的,翡翠良好的透明度可以让翡翠的颜色灵活起来,透明度是评价翡翠质量最重要的标准。高档翡翠的颜色饱和מ@
电力天路
联系电话:
2837111
2837555
15196318111 15196318999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金融支持我州“三农”经济发展的思考
2013-12-10

中国人民银行甘孜州中心支行行长 刘建康

近年来,州人民银行按照州委州府提出“奋力追赶,努力实现‘底部突围’”和“加压提速,筑牢跨越发展经济基础”的经济工作部署,为我州“三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笔者就金融支持“三农”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以期能够推动金融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我州“三农”更好更快发展。

一、金融支持全州“三农”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在保持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州人民银行加强窗口指导,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不断增强金融机构支农信贷实力。同时,积极鼓励金融机构重心下移,将有限的信贷规模向“三农”经济倾斜。截止2013年11月末,全州涉农贷款余额149.47亿元,较年初增加18.44亿元,增长14.07%。

(一)“三农”信贷投放能力不断增强。

州人民银行加强货币政策传导,出台《金融支持甘孜藏区跨越发展工作意见》等文件,增强贯彻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合意贷款增量、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等货币政策工具,督促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持续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票据兑付后续检查考核及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考核,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领域信贷投入。2010年至2013年,年均投放支农再贷款5亿元;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释放可用资金3亿元;争取合意贷款增量额度7亿元。

(二)金融支持“扶贫惠农”工程扎实推进。

一是成立金融支持“扶贫惠农工程”领导小组,形成“政府主导、人行推动、有关部门配合、金融机构参与”工作格局。二是出台《金融支持甘孜州“扶贫惠农工程”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印发《金融支持甘孜州“扶贫惠农工程”政策汇编》,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三是确定“全域推进、重点突破;旅游带动、整体联动”“十六字”工作方针:在康定、炉霍两县率先启动金融支持“扶贫惠农工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达到“支持一点,激活一片,发展全州”的目标。四是建立金融与扶贫开发对接平台,全面梳理州内项目资金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采取市场培育等“多管齐下”的方式进行有效支持。截至2013年11月末,全州共梳理和归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源地助学贷款、妇女创业贷款等扶贫项目近千个,涉及融资意向5亿元;20余家中小微企业与银行达成融资意向15亿元;首个定向资产管理计划案例出炉(银行机构与证券公司合作运用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为地方企业融资),金额2.5亿元;首次尝试跨区域合作成功(州内银行机构在自身信贷规模不足的情况下,运用其他地区银行信贷规模为州内企业发贷),金额5亿元。

(三)“三农”专项信贷和优惠政策落实有效。

一是充分发挥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正向激励效应。健全完善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体系,将评估结果与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等结合创新运用,引导金融机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加大对“三农”领域信贷投入。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满足率由2010年的40.3%提升至目前的61.3%。二是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认真落实小微企业、新兴战略产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与金融相关的财政奖补政策,财政对金融的引导撬动作用不断加强。联合州财政局做好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工作。截止2013年11月末,全州金融机构获各类奖补资金1175.19万元。三是认真落实各项涉农优惠政策。指导农村信用社将信用农户的信用贷款额度由3万元提高到10万元;对信用村、信用乡镇的信用户在贷款利率上给予10%-30%的优惠。

(四)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深入。

一是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建立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多方互动,共同推进发展工作格局。创新管理体制,提高金融服务“三农”专业化水平。二是突破农村抵押担保难问题。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农村地区“分组授信,整村推进”等信贷担保方式,有序推进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发放工作。积极搭建甘孜州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探索应收账款质押模式。截止2013年11月末,全州发放小额农户贷款2.15亿元;办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33笔,金额46.6亿元。三是大力推进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督促金融机构认真实施《关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方案》,践行出“公司+基地+农户”的小额农贷成熟经营模式,探索出“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联保农户”、“公务员+农户”、“抵押+保险+农户”、“合作社+金融机构+农户联保”等贷款方式,推出了牧民定居专项贷款、“安居乐”、“创业通”、“产销通”等“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目前,全州“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达60余种,多渠道满足了“三农”融资需求。

(五)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目前,我州已形成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为主体,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为补充,合力支持“三农”发展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截止目前,我州全面实现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在具备条件的金融服务空白村镇全覆盖,累计发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代理点1732个,布放ATM机具232台,POS机具(含电话POS) 5532台,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192个,消除金融服务空白行政村1434个,助农取款服务点累计办理查询业务45654笔,取款业务笔数39936笔,取款金额达1530.68万元,初步测算,为农牧民群众节约取现成本580多万元。三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现。积极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工作。截止2013年11月末,全州评定信用农户1274户、农村青年示范户50户,信用村21个,信用乡镇1个。召开炉霍县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推进大会,全面开展泸定县“金融生态达标县”建设工作,着力打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信用激励约束模式,依托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筛选推荐守信经济主体,组织银企、银农融资培育和对接。截止2013年11月末,全州3户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与1户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加载入四川省农村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州内 4乡8村实现信用信息电子化;金融机构为信用农户累计发放贷款451万元,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30余个。

(六)农村金融教育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稳步实施。

一是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实现全覆盖。2012年,正式挂牌成立甘孜州金融消费维权中心,在省内率先实现了金融消保工作全覆盖。自2012年以来,维权中心共受理投诉59起,申诉14起,咨询104起,办结率和消费者满意率均达100%。二是金融宣传教育扎实到位。以金融知识“六进(进寺庙、进牧区、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企业)”活动为载体,组织金融机构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面对面、心贴心的宣传。在各村镇建立“金融知识义务宣传点”,聘用村委会工作人员为“义务宣传员”,在农村地区积极普及宣传金融知识和诚信文化。

二、金融支持我州“三农”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资金撬动力度不足,涉农金融机构存在“离农”倾向。

“三农”领域信贷资金管控成本高、贷款风险大,而我州未建立相应的“三农”信贷资金风险补偿机制,财政资金对其引导撬动力度不强,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不高。一是部分国有银行机构按照集中化管理要求和效益原则,挤压信贷支农空间,服务“三农”功能弱化。二是农村信用社在改革进程中,资本实力逐步增加,承接大型项目的能力提升,追逐大型客户的趋势明显,信贷同质化倾向增强。近两年,州内农村信用社水电开发贷款增速保持在40%左右,高于其贷款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左右。

(二)“三农”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力度较弱。

一是融资渠道及方式单一。我州经济发展滞后,市场主体成熟度低,市场培育体制不健全,对新型融资工具认知度低、融资渠道窄。二是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目前,州内仅1家商业性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融资担保额仅2000万元,难以满足企业融资担保需要;州内银行机构信贷以抵押、担保等传统贷款模式为主,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林权质押等新型贷款品种发展缓慢,县域银行机构因业务权限受限,创新动力不足,金融抑制现象突出。三是农业保险发展缓慢。截止2013年11月末,全州保费收入21200万元,占GDP比重1.65%。其中,农业保险仅占全部保费收入的0.97%。除财政支持的能繁母猪和奶牛保险外,我州玉米、青稞、油菜、马铃薯等特色农业保险仍处于试点阶段,保险种类少,承保范围小。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步伐缓慢,金融生态环境亟待优化。

一是“三农”融资担保体系亟待壮大。目前,我州融资担保体系存在机构少,规模小、实力偏弱且中介、担保费用高等问题,亟待发展壮大。二是农村金融法制环境有待改善。农牧地区普遍存在信用意识淡薄、还款意识较差的问题,涉农企业和农户拖欠和故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时有发生,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积极性。三是农村支付结环境有待改善。农村金融基础弱、金融机构设置网点成本高、收益低,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低。部分村镇交通、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金融服务空白全覆盖工作推进。

三、工作建议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

一是全面落实州委州政府与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二是健全完善奖补政策。通过资金补助、奖励奖补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领域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力度;建立“三农”风险补偿基金,对“三农”信贷损失进行补偿。三是建立健全“三农”担保贴息机制。建立“三农”担保基金,为涉农企业、农户等提供担保。并向涉农企业、农户等提供贷款贴息、保费补贴。

(二)坚持发展优先,健全“三农”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探索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支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规范发展,引导其立足“三农”金融的市场定位。二是全力推动金融机构做好“三农”服务。运用支农再贷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督促农村信用社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着力推动农业银行做实“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工作,采取“一县一策”方式督促各县农业银行提升服务“三农”水平。

(三)鼓励金融创新,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度。

一是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做好“迅通工程”相关工作,增加POS、ATM等机具的投放力度,解决农村基础金融服务难题;在具备条件的乡镇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基础上,探索建立“金融惠农综合服务点” ,拓展“三农”金融服务功能;创新金融产品,大力推广“农户联保贷款”、“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行社联合+财政贴息”等信贷产品,有效满足“三农”领域信贷需求。二是建立健全“三农”信贷抵押担保机制。探索建立以政策性担保为主,商业性担保为补充的多层次涉农担保体系,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资金互助社”等互助合作担保方式。依据涉农融资需求特征,着力拓宽农村地区质押担保物范围,大力发展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土地经营权等新型抵(质)押贷款品种。加强银政保互动,着力推动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业务、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等新模式试点。三是逐步拓展农业保险领域和范围。持续推进森林保险全覆盖,总结能繁母猪农业政策保险推广经验,扩大试点开办玉米、青稞、油菜、马铃薯、牦牛等一揽子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为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等“三农”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险保障。助推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补充医疗保险等全覆盖,不断深化农村社会保险服务水平。

(四)践行群众路线,着力打造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做优农村金融信用环境。构建完善“政府主导、人行推动、部门联动、银企互动”工作机制;建立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促进银企融资良性循环;加大对信用乡(村)、信用户等创建力度,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步伐。二是做优农村金融法制环境。健全农村金融各项规章制度,夯实农村金融法制基础。三是做优农村金融宣传教育环境。广泛开展金融知识、金融法律法规等宣传教育活动;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持续引导金融消费者识别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风险点,明晰和理解金融机构风险责任和自身风险责任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