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热点聚焦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产经新闻

第03版
民生视界

第04版
热点聚焦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1月26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年烟花还灿烂否
空气质量更重要需要找准平衡点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
2014-01-26

与贴春联、守岁、拜年等习俗一样,燃放烟花爆竹一直是春节的“传统项目”。然而,近年来,空气污染程度加剧,2013年更是爆发了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雾霾天气。眼下临近春节,关于烟花爆竹“禁”与“放”的话题再次引起热议。

与往年不同的是,越来越多民众开始认同环保春节的理念。一些地方政府也适时出台了紧缩烟花爆竹燃放的新规。专家认为,传统习俗源于人们的需要,应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但对于传统习俗不能采取刚性管理,而应通过引导推动发展。

不放少了点年味

过一个更加环保的春节,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认同。但是若谈到限制烟花爆竹燃放,一些人便产生了复杂情绪。在他们看来,燃放烟花爆竹一直以来是春节的重要内容,春节如果不放烟花爆竹,便少了不少年味。还有一些人认为,烟花爆竹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不能随意变动,更不能破坏。

空气质量更重要

近年来,空气污染加剧,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在过去一年中,自年初至年末,由北向南,雾霾波及整个中国。2013年年初,北京一家媒体通过在线调查发现,有67.05%的公众认为“空气质量”比“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气氛”更重要。

不燃放或少燃放烟花爆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主动选择,模仿爆竹声光电效果的电子鞭炮眼下成为市场的新宠。“淘宝指数”显示,“电子鞭炮”最近七天的搜索指数环比增长108.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01.9%;最近七天的成交指数环比增长84.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71%。

需要找准平衡点

烟花是“禁”是“放”,仁智互见,难有定论。但不少专家认为“这不是件坏事”。“在争论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百姓的民主意识、环保概念越来越强。不管是否禁放,这都是一种进步。”有专家认为,在对民俗的保护与社会秩序的维护间必然存在着平衡点,能否找准平衡点,也是对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考验。“放鞭炮是传统民俗,图的是吉祥、喜庆和欢乐。”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社会学家杨建华说,“但眼下的环境严重地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从这个角度讲,为了更好的环境,应该少放甚至不放。”

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

烟花爆竹“禁”与“放”的争议背后是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较量。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日需要存在,方式却并非必须一成不变。看春晚是过年,吃饺子是过年,贴福字也是过年,当下家庭外出旅游等时尚方式也在兴起,过年的内容正在多元化、丰富化。与时俱进,这并不只是一句口号。环保观念的与时俱进,将带来过年方式的与时俱进;行为的改变,将带来环境的改善,从而带来生活的改善。

置身于被污染的空气中燃放烟花爆竹,与换个方式过个清新干净的新年,究竟哪个更好?无疑,后者更符合时代与社会的需求,也更符合我们自身生活的需要。过一个没有或减少烟花爆竹的环保新年,或许会成为人们新的呼吁与期待。

烟花爆竹“禁”“放”之争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各大城市因燃放烟花爆竹而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的事件逐年上升。1988年春节后,反思之声渐为高涨。

北京市分别在1987年和1993年,开始实施了烟花爆竹安全的有关管理方针和禁令。此后,一场“禁放”潮波及全国,包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在内的282个城市颁布了类似法令,禁放烟花爆竹。

但缺少爆竹声热闹的春节,却被不少百姓评论“缺少年味”。一时间“烟花解禁”的呼声越发高涨。为迎合市民愈来愈强烈的要求,不少城市又因此打破禁令,规定市民可在限定时间、地点燃放合格的烟花爆竹,以重塑节日气氛。

2004年北京市“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修改《禁放规定》的建议,为“禁”改“限”提供了制度性的思路。据有关统计,在爆竹声中度过2005年春节的“开禁”城市数目达106个。到2006年底,全国有200多个城市实行了“禁改限”。

2006年1月21日,国务院出台《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以更高层阶的行政法规,建立起生产、经营、运输和举办焰火晚会等活动的行政许可制度,并进一步规范燃放安全问题。

但是,法律的精心设计仍面临实施难题。例如,管理规定中对“向人群、车辆、建筑物抛掷点燃的烟花爆竹”等行为都有规范,但真要一一制止此类“恶作剧”式行为,执行难度可想而知。

2013年,在持续而广泛的雾霾天气影响下,更多的人开始赞成对烟花爆竹燃放的控制,人们心中的天平开始由“过年气氛”向“空气质量”倾斜。

回顾监管政策由放任到禁止再到限制的近20年变迁,可以清晰看到传统民俗与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与博弈。 (均据新华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