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产经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产经新闻

第03版
民生视界

第04版
热点聚焦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3月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战贫困奏凯歌
2014-03-02

易地搬迁“搬”出别样生活

(上接第一版)

葡萄架上挂满的是一串串 “金果”,葡萄产业辟出的更是一条致富大道。这种“公司+农户+基地+科技”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不但让种植户吃上了“定心丸”,而且全州像齐支村一样发月“葡萄财”的种植户已辐射到了丹巴、得荣、乡城、巴塘等4个县、24个乡镇、50多个村和2000余户,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几十亩猛增到了千余亩。

产业是助推一方经济发展的核心。为找到一条能够让群众稳定增收的产业之路,我州产业扶贫工作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载体、以科技为动力、以协会为纽带”和“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标准化、农民合作组织化、产品营销市场化”的发展思路,以两项资金为主力,打捆各类扶贫资金,整合各类扶贫项目,集中扶持建设了数十个独具高原特色的农牧业产业基地,伴随着核桃、油菜、酿酒葡萄、蚕桑、中藏药、特种畜禽等优势产业项目的落地生根和一个个产业基地的相继兴起,通过“一户带动、多户发展、一村兴业”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气候、海拔、生态环境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带。在此基础上,逐步培育、扶持和壮大了“甘孜青藏谷地”、“康定红葡萄酒业”等一批产业龙头企业以及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农户建基地、基地促龙头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新格局,有效带动了群众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不少贫困农牧民群众的“钱袋子”也渐渐鼓了起来。

一串串墨绿的葡萄、一个个饱满的核桃、一粒粒红红的花椒、一厢厢绿油油的蔬菜、一种种畅销的中藏药材、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牦牛群……一幅幅充满生机的画卷,正为焕然一新的扶贫新村描上了最浓烈的一笔。

据统计,近年来,我州累计投入各类产业扶贫资金达1亿余元,兴建产业基地2万余亩,5万余农牧民群众从特色产业中获得的收益占年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

藏历新年前夕,广袤的康巴大地,寒气依然袭人。当记者驱车来到乡城县洞松乡卡心坝易地扶贫搬迁点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宽敞的水泥路村道两旁,整齐地坐落着29幢风格别致的白色藏房;崭新的房屋、精美的室内装修、完善的生活设施、整洁的村容村貌,难掩人们内心的喜悦;自来水、水泥路、电灯、电炉、电视、手机,更让村民们品尝到了城里人生活的滋味。尽管入住者屈指可数,但正在为入住作最后“冲刺”的人们同样欢天喜地。

“要是不搬出来,别说小康,连脱贫都看不到希望。今年藏历新年,我就可以住进新房子了!”正在自家院里忙活着的59岁村民克斗占追喜形于色地向记者炫耀道。

说起易地扶贫搬迁,克斗占追可谓是滔滔不绝:“我家以前世代居住的那个村叫热斗,是洞松乡最边远的一个小寨子。那时,到乡上办事情或采购东西,天不亮就要赶着骡马出发,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光是花在往返路上的时间就长达10个钟头以上。其实,多走路倒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最恼火也最要命的是我们那里缺水啊,女人们最繁重的农活就是每天必须到山下的水沟里去背水,而且水质也不好,村里很多人不是得胃病就是患肝病。要不是遇上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好政策,我恐怕这辈子都走不出穷得叮当响的克斗村!”说话间,克斗占追话锋一转:“卡心坝易地扶贫搬迁点就像一座小集镇,克斗、固松和卡心三个村216名村民都集中居住在这里,海拔比原来住的那个地方要低将近300米,到乡政府也比以前近了10多公里,娃娃上学读书方便了,集中连片的开垦土地不仅方便了耕作,更重要的是水源有了保障,自来水引到了家门口,女人们再也不用背水了,太阳能热水器让我们完全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天天洗澡,变化简直来得太突然了,好像是在做梦一样!说实话,人多了、环境美了、设施齐了,村子里自然而然也就热闹了。藏历新年,我们还准备开开心心庆祝一下呢!”

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我州已经投入各类资金7亿余元,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新龙拉日马、康定赶羊村、得荣因都坝、巴塘绒它顶等集中安置点,全州1.5万户7万余贫困群众在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成功走出了一条扶贫新村、移民搬迁、产业扶贫、科技推广、劳动力转移“五结合”的易地扶贫新路子。昔日生活在高山或半高山、峡谷地段的贫困农牧民群众,如今在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和通电话的移民扶贫安置点里,过上了“有房住、有地种、有后续产业、有医就和有学上”的幸福生活。这正如州政府副州长舒大春所说:“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不仅为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农牧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

……

从劳务扶贫到智力扶贫,从住房解困到“四小”工程,从以工代赈到水电移民,从现代农牧业增收工程到生态旅游产业,从教育助学到社会扶贫,……一笔笔扶贫资金的争取,一项项扶贫项目的实施,一缕缕脱贫致富的灿烂阳光洒向了一个个贫困村落和一户户贫困的农牧民群众,人们尽情地享受着扶贫开发带来的惊喜与变化。

扶贫开发既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幸福工程。刚刚闭幕的州“两会”传来好消息:今年,我州将加力实施《甘孜州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和两资、以工代赈“十二五”规划,着力抓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战略,大力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扶贫、两项资金、以工代赈等工程,以项目为载体,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和最可发展的事, 切实建立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千方百计确保今年全州减贫2.625万人,千方百计确保我州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

成绩可圈可点,但成绩已成过去;任务重如泰山,但使命理应担当。面对业已锁定的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的时间表,全州扶贫移民、两项资金、以工代赈战线的干部职工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州委十届五次全会和州“两会”精神,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加力深化群众工作,切实把民生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抓到实处、抓出成效,真正让群众满意成为工作要求、成为行为习惯、成为评判标准、成为考核依据,力求用更加出色的实干、实效和实绩,力争向全州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