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升在白玉县达科寺开展同心同向活动。 (本报资料照片)
■ 中国青年报记者 王鑫昕
2014年春节前的一个午后,泸定县杵坭乡杵坭村,高原透亮的阳光洒在村民袁加清的院子里。60岁的袁老汉戴着一顶瓜皮帽,哼着小曲坐在阳光下编竹筐。
这位神态安详的老人,一年多前可不是这样。那时候,他儿子生了场大病,家里的危房几近垮塌,一系列烦心事让他几乎崩溃。不过,得益于县里的一位结对干部“亲戚”的帮忙,他在最绝望时,又迎来了生活新希望。
在甘孜,这样真实的干部“亲戚”结对帮忙带来希望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的背景是,甘孜迄今为止已实施两年、覆盖全州所有农牧民家庭的群众工作。
干部进村狗乱叫的尴尬
紧张的干群关系,曾一度让甘孜的许多工作面临被动。
当地一位干部记得,几年前他刚调到一个乡任职,计划召集13个村的60多名村干部开会,结果只来了14个人。他下村走访开展工作,连走两个村,都没有老百姓愿意见他,唯一开门的是个“脑袋有点问题”的人。
很多乡镇干部面临同样的尴尬境地。他们进村,村民养的狗见到这些陌生的面孔就汪汪乱叫。不少老百姓认为,干部下村是“来耍的”,至少不是干实事的,他们压根儿就看不起老百姓。
各种尴尬的遭遇传到州里,引起了不小震动。在州委组织部,大家开始反思,是什么让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如此疏远,甚至处于紧张状态?
州委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雷罡认为,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诸如语言交流障碍,有的汉族干部和藏区群众存在语言隔阂;也有风俗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和矛盾,比如矿产水电开发之类的项目,就极有可能影响到老百姓心中的神山圣水。
2012年2月,胡昌升调任甘孜州委书记。这位曾在高校任职的官员从调查研究开始,在上任后的两个半月里,跑遍全州18个县,走进了67个乡镇的120多个村调研。
紧张的干群关系令他揪心。胡昌升在担任县委书记的时候,曾经应对过充斥着尖锐官民矛盾的水库移民问题,他深知和谐的干群关系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这位看去有些“书生气”的州委书记,调研中深深记住了管辖境内泸定桥旁的一句清代碑文:“夫事无大小,期于利民;功无难易,贵于经久。”
“这就是我们要在甘孜大力开展群众工作的逻辑起点。”胡昌升说。
2012年7月,州委发布了《关于举全州之力推进群众工作全覆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群众工作在全州全面铺开,进入制度化落实阶段。根据该《意见》,群众工作主要包括6项活动:干部与农牧民“结对认亲”活动、领导干部联系寺庙的“同心同向”活动、解决弱势群体困难的“爱心帮扶”活动、“爱国、守法、感恩”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机关与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共创活动、让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幸福工程”活动。
《意见》要求,全州50833名“吃财政饭”的公职人员,都要和农牧民结为“亲戚”。按照不同的结对数量,最终实现与全州209454户农牧民全部结对,使群众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同时,《意见》还明确,要用3年时间集中开展群众工作,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
冒着生命危险上路
然而,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在甘孜这个高原上的藏区做好群众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
数据显示,在甘孜,平均一个公安干警管50多平方公里,一个乡干部管30多平方公里,一个村干部管8平方公里。更麻烦的是,全州平均海拔超过4100米,很多地方连路都不通,通讯信号也没有。
在下乡途中,一些干部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2013年12月16日上午,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毕世祥前往雅江、新龙等县开展群众工作,在途经高尔寺山时,因冰天雪地、道路奇滑而发生车祸,不幸因公殉职。
此前一天晚上,毕世祥刚刚从成都开会回到州府康定县。为了在中午前赶到新龙县,他当天早上7点半就从康定出发。在一段人走路都站不稳的冰雪路段,他乘坐的越野车翻下山崖,往下翻滚大约70米后,他被甩出车子,再也没能回来。
毕世祥殉职的消息震动全川。一位地方高级官员这样逝世,令人哀痛的同时,更令人惊讶。
此时,正值岁末年初,围绕解决民生问题的群众工作正是甘孜各级党政的重中之重。一批又一批的机关干部在冬季的茫茫雪原中奔走,进村入户解决农牧民的实际困难。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他们几乎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工作。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