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第04版
专题

第05版
专题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3月1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景这边独好
2014-03-12

(上接第五版)

一肩扛着保护全民族生态之源的重任,一肩扛着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的渴求。我州没有在困难面前等待观望,而是把责任当成动力,在履行责任中找寻机遇。

为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我州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在扎实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同时,规划实施了总投资80亿元的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本着“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产业发展思路和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三化”联动的产业发展路径,优先发展旅游业,有序发展能源业、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牧业、中藏药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着力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根本性措施,并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的共赢之道上,正朝着“底部突围”和同步建成小康的目标奋力奔跑。

比风光更美的,是人的精神

理塘,藏语叫“勒通”,意为平坦如铜镜似的草原。十八世纪初,一位行吟诗人仓央嘉措,用他美妙的笔调,把理塘喻为洁白仙鹤向往和迷恋的地方,“洁白的仙鹤啊,请把双翅借给我。不飞遥远的地方,仅到理塘转一转,就飞回来……”从此,这曲扣人心弦的情歌,划破无边的岁月,走出季节,穿越时空。

辽阔的毛垭草原,平坦宽阔,深深浅浅的绿色,在草地上绵延起伏着,成群悠然踱步的牦牛、繁星般的点点小花以及高低错落的雪峰,在云缝中投下的阳光照射下,不断地移动变幻于大面积的色块组合之间,仿佛一张广袤的彩色绒毯,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亮丽弦目,绚丽无比。这就是“世界高城”理塘传递给记者的脉脉温情。

气喘吁吁地行走在绿树成荫的理塘城内,横平竖直的街道宽阔而又整洁,大大小小的广场和街心花园人头攒动,一间接一间的商铺饭馆生意兴隆,步履缓慢的游客,悠闲自在的市民,往来穿梭的车辆,让这座悬在高空的小城成了名符其实的“草原天堂”。

作为全省十大牧业县之一的理塘,辽阔的草原之美,让人赏心悦目;严重的沙化之痛,更让人触目惊心:各类沙化土地面积568065亩,主要分布在当地平均海拔3800米以上的10个乡镇,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2.6%,理塘因此成了全省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县份之一。

据2009年全国第4次沙化土地监测确认,该县沙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过牧、采矿、鼠害、水源枯竭、流沙前移、地质气候变化等人为和自然因素造成的。

沙化土地如何治理?生态环境怎样修复?副县长安世文径直将记者带到了位于省道217线--“理(塘)亚(丁)段”的防沙治理区。一簇簇长势喜人的高原柳、沙棘等灌木虽然在较薄的土壤下扎了根,但浅薄的泥土下便是厚厚的沙层,而在没有灌木生长的地表则全是沙丘。

“我们用平均每亩624元的投入完成了今年1400元的治沙工作量。”理塘县林业局项目办负责人祝希强指着身后一片长满高原柳、沙棘等灌木和植被的山坡对记者说道,“以前,这里沙尘满天飞,一下雨经常淹没一旁的217省道,而这里恰好是川藏滇大香格里拉环线的重要节点;如今,通过围栏封禁、植灌种草、客土回填、牛羊粪固沙、设置生物沙障、设置挡沙墙填沟堵渠等多种手段,完成了奔戈、高城、藏坝等五个乡镇19315亩的治沙工作,工程总投资突破了3000万元,沙化土地林草植被已得到了明显恢复;随着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特别是《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急剧恶化的草原生态正在艰难中逐步恢复。”

记者在奔戈乡采访时,恰逢牧民呷比正忙着为家里的26头牦牛割冬草。呷比家不仅有8亩冬季草场,而且还可以将自己家的牦牛放养在近百亩属于村集体的夏季草场里。在当地,他家的收入仅算是中等。“以前,我家的牛羊数一直在60头以上,而且每年都要繁殖增加,总是固守着‘越多越好’的落后财富观念,结果草畜矛盾越来越严重,不少牛羊因缺草而过不了冬;而今,我们对牛羊实行了‘计划生育’,牛羊数量虽然大幅度减少了,但良种率和产出率却明显提高了,特别是退牧还草和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逐一兑现,我们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增加。最让人高兴的是,定居后,我们不仅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而且还能给子孙留下一片绿色的草原!”呷比的感叹,道出了我州牧民在发展现代牲畜业的进程中逐步走出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怪圈与尴尬,实现了牲畜与草原的良性与和谐发展。

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悄然改变,使千百年来赶着牛羊逐水草的我州牧民,渐渐成为了绿色的守护者和营造者。

据州畜牧局长松呷介绍,近年来,我州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切实采取划出禁牧区、实行围栏饲养以及调整畜牧结构等措施,有效整合草场资源,截至目前,全州已累计完成退牧还草面积6897万亩;到2015年,全州草原植被覆盖率将达到84%。

金雕从高山悬崖边扶摇直上,雪豹悄悄尾随岩羊像风一样突袭,爪痕印在略覆薄雪的冰面上……在苍茫的扎溪卡大草原上,飞禽走兽每天都在上演着活生生的“动物世界”。“这几年,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森林里的动物明显多了,好些以前见不到的动物也开始出没了,就连消失了多年的雪豹也已多次现身啦。”一位世代居住在石渠县洛须镇的藏族老人彭措满心喜悦地对记者说道。

驱车行进在有如“画廓”般的干线公路和乡村公路上,茫茫林海,随处可见,让人沉醉在绿色世界的怀抱中。

采访中,州林业局长杨庆华告诉记者:“‘木头经济’曾给我州带来了短暂的繁荣,但过度的砍伐也同样让州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频繁的自然灾害,惨痛的经济损失,渐渐让人明白了生态的价值与护林、建设的意义。随着‘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先前光秃秃的山头,如今变成了一片片密林;先前的荒坡、河滩,如今变成了一个个能长出‘钞票’的桑园和果园;先前稀稀拉拉的行道树,如今早已变成了一条条‘绿色长廊’;……‘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昔日的幻想,如今的现实。目前,我州森林资源实现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全州森林覆盖率已从1998年的11.2 %陡增至32.58%;到2015年,全州森林覆盖率有望达到33%”。

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从森林保护和培育到湿地保护和恢复,从防沙治沙到治理水土流失,从野生动植物保护到自然保护区建设,州、县林业部门可谓是全力以赴,成效更是有目共睹。目前,全州9052万亩天然林正在4623名林业人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森林旅游已渐渐成为游客们观赏自然、品味生态的“天然氧吧”,松茸等林下产品也成了市民和旅客们津津乐道的“抢手货”。

从景区开发到水电、矿产资源开展,从交通三年集中攻坚到电力天路建设,从旅游全域化到新型城镇化再到农牧业现代化,……“生态”二字,始终是不变的基调和永恒的主题。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甘孜的发展定位,始终坚持“生态立州”战略,用心做实生态环保工作,相继出台了全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规划,全州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50个(国家级6个),保护区总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9%,保护区面积和个数居全省首位。一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重点工程陆续实施,完成人工造林3.7万亩、封山育林20.2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至32.1%(高于全国20%的水平);对1187万亩天然草场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治理沙化土地面积64万亩、水土流失面积336.7平方公里。生态细胞工程不断推进,共创建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210个、生态家园2087个。生态补偿机制初步推行,累计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25.6亿元,为推动我州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这正如州委书记胡昌升所说:“守住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水’。我们一定要始终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这一绝好机遇,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底部突围’的全过程之中,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能源业、生态矿业、生态农牧业,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实施《规划》中提升,在实施《规划》中保护,不断巩固和扩大我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维护生态安全,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力求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牧业留下更多良田牧场,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比海拔更高的,是群众的福祉

途经国道317线炉霍段时,在公路右侧的鲜水河畔是大片的苗圃。据说每年春天,来这里买树苗的车都会排起长龙。

穿行在炉霍县林业局三个大小不等的苗圃之间,保温棚内的云杉、冷杉、变叶海棠、青杨、康定杨、高山柳等苗木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局长龚建勇告诉记者:“这些苗木都是人工培育的,不但品种纯正、种源清楚、纯度可靠,而且还建立了专门的生产、选育档案。苗圃里,除了技术管理人员,每年都要季节性录用当地六七十名农民,尽管每年只有两三个月,但他们都能挣到五六千元。”

采访中,新都镇俄日村年过半百的农民青初情不自禁地说道:“在苗圃打工虽然季节性很强、技术要求高,但由于苗木销路好,局上开的工资也不低,每人每天80元。我们除了能从中学到技术外,还能兼顾到家里的生产。在苗圃打工的这段时间确实要起早摸黑,但两三个月的收入就相当于多种几亩地,确实划算!”

小小的苗圃蕴藏着生态良好、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平衡之道。我州把生态建设与多个方面相结合,让人民群众共享同步建小康的喜悦。首先是扶贫,探索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的新路,帮助特困群众初步减贫;第二是城镇化,将生态建设、复垦开发和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让老百姓享受更好的生活;第三是依托生态经济,做优存量产业,做强增量产业,做大特色产业,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

这条新思路在发展实践中得到了印证。记者在炉霍雪域俄色有限责任公司采访时,正在厂房院落里打扫卫生的九翁志玛显得格外激动:“我和老伴算是茶厂的老员工了,每人每月除了有1500元旱涝保收的工资,我们利用工作之余到厂房后边的山上采俄色茶,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尽管采茶的季节性强、要求也很高,但采茶工具都由公司免费提供。第一年采摘下来,我们老俩口就额外挣到了七千多块钱;随后的这几年,由于采茶技术熟练了,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了。去年4月中旬至6月下旬,我们的采茶收入就达到了20237元,如果加上全年的工资收入,少说也有五万五。正是因为有了在公司上班和采茶这两项稳定的收入,才有了我家现在的新房子和好日子!”

记者在包装车间看到,14名身着白工作服、戴着白色口罩、手套和鞋套女工正在全神贯注地装袋、封口、入盒、装箱。尽管她们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牧民,可她们的动作是那样的娴熟、操作是那样的规范。公司成立短短5年多来,农行甘孜分行已累计投放贷款近千万元,帮助公司引进三条先进的初加工线和两条成品生产线,最大限度地优化了茶叶种植、茶产品研发和生产加工流程。目前,公司已建成原材料种源繁育基地380亩、人工茶园基地20000亩、野生采茶基地10000亩、有机采茶基地6000亩,实现了茶树种植和茶叶研发加工现代化、标准化和生态化。与此同时,公司还带动了仁达、斯木、宜木等7个乡镇近3000户农牧民发展茶叶种植,使农牧民群众尝到了规模化经营的甜头。

过去以伐木为生的康勇在进入公司工作后,生活发生了很大转变。“1998-2008年间,由于之前所在的公司停产,而基本上靠国家拨的资金为生;如今,我靠俄色茶销售走上了致富路。”说到从一名伐木工人到销售人员的转变,康勇情不自禁地说:“上班有工资,销售有提成,采茶有收入,在自家门口打工,可以说是务农、增收两不误!”在炉霍县,靠这种模式获得收益者远不止康勇一人。

采访中,27岁的拉姆告诉记者:“我是新都镇虾拉沱村村民,我做梦也没料到,高中毕业后居然还能在这样现代化的生产车间上班。加工生产茶叶,其实是在与时间赛跑。当天收购的青叶,必须连夜加工完。生产期间,熬夜虽然是经常的事,但工资较高不说,公司还包吃包住;即使生产加工期结束后,公司仍然按月给我们发基本生活费和买‘五险’。这几年,俄色茶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销路也非常看好,群众都纷纷在自家退耕还林地里种上了俄色茶树,我家就种了3亩地。开始种俄色茶树时,我们也有不少顾虑,现在顾虑变成了出路。以前,家里有老人的村民根本挣不到钱;可如今,老百姓出门就能采茶挣钱了,一天至少收入一两百元。说实话,我家的总收入已从2008年的3万多元增长到了而今的5万多元。在这笔收入中,俄色茶确实成为了老百姓增收的致富茶。”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良好的示范效应迅即辐射到了周边的康定、道孚、甘孜、新龙、白玉、色达等6县,雪域俄色采茶基地已陡增到了4万余亩,“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使得规模效益即刻显现:今年新增5000多个就业岗位,从业人员年均收入上万元;仅炉霍县16个乡镇3000多农牧户今年增收达350万元,人均增收突破了500元。

“年初有花,年底有果实,除能观光旅游外,百姓还能增收致富。按照相关规划,5年内将投资7亿元,打造以炉霍为中心,以道孚、白玉、甘孜、色达、新龙、康定等6县为依托的35万亩雪域俄色产业基地,力求建成并实现集俄色茶生产、加工、技术辐射和商品贸易中心于一体和助农惠农相结合的总体发展目标。届时,在我州北部将形成一条规模宏大的时时映绿、处处飘香的绿色藏茶走廊。”面对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炉霍县委书记汪堆、县政府县长巴登可谓是信心满满、劲头十足。

“林业产权的改革,改变了我州以往单纯由地方政府出资和千军万马大会战的生态建设方式,加速了全州生态建设的进程。”据杨庆华介绍,近年来,我州实施了包括集体商品林确权到户、集体宜林地划分到户以及将生态建设纳入各县目标考核之中等一系列举措,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铺平了道路,广大农牧民在满目苍翠中收获着喜悦与希望:康定、乡城、得荣、巴塘、道孚、雅江等县种植优质苹果、核桃等经济林木75.9万亩,目前已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丹巴、得荣、乡城、巴塘已建成酗酒葡萄基地15715亩,带动项目区农民直接增收700万元以上,“康定红”、“得荣红”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泸定、康定、德格、白玉、理塘等县已建成中藏药材人工种植基地1.4万亩,全州中藏药业年产值近10亿元;在大渡河、金沙江流域大力发展樱桃、香桃、苹果、猕猴桃、蓝梅等小杂水果面积达到5万亩,种植户业已尝到了增收的甜头;……市场与基地的对接,农户与企业的“联姻”,我州农牧民在“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进程中可谓是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以前是‘要我造林’,现在是‘我要造林’。”乡城县青麦乡农民阿扎指着眼前这片果园对记者说道:“种树不光绿化环境,我家退耕还林地里种的苹果和核桃,每年至少能带来两万多元的收益。”截止目前,全州累计投入退耕还林资金27.4703亿元,完成退耕还林面积80.3万亩,其中经济林种植面积达8.63万亩。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让全州18个县、272个乡镇、2106个村、131362户农牧户直接从中获益。

生态建设让农牧民受益的岂止是经济林木,记者在巴塘县俄邛镇采访时,一位名叫扎西尼玛的村民告诉记者,过去每家每户1年至少要烧掉一卡车约10立方米左右的木柴,在政府帮助下,我们用上太阳能,喂牲畜的热水解决了,人还可以经常洗澡,村民们做饭普遍使上了电饭煲和电炒锅。煮饭、热水不烧柴,除了节省砍柴劳力不说,家里不再烟熏火燎了,乱砍滥伐现象消失了,山上的林子渐渐长好了,野生动物变多了,就连松茸也渐渐好采了!"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州已建成沼气池2.3万口,推广太阳灶10.9万台、生物质炉灶1.6万台,每年至少节约薪柴11.33万立方米;全州投入资金1.38亿元,推广和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9万台,按每户每年节约薪柴1000公斤计算,相当于每年减少砍伐森林近万亩。这一系列的务实举措,不仅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而且实现了森林的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目标。

这条新思路在发展业绩上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州通过实施“生态立州”战略,不仅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的“三赢”路子,而且去年全州经济增速达到了12.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435元,同比增长17.9%,增幅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418元,同比增长9.7%;。

我州通过实施“生态立州”战略,不仅走出了一条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三化”联动的路子,而且生态大州与旅游大州的气场盛装呈现。叹为观止的森林草原生态景观与独具魄力的旅游景点以及别具一格的观光农牧业与方兴未艾的农家乐、牧家乐和民居接待的闪亮登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无疑为我州旅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展现出了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相得益彰的崭新气象。去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6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75%;今年的目标业已锁定:力争接待游客8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亿元。

……

“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实施以人民福祉为最高追求的‘生态立州’战略,就一定能够在人民群众中凝聚起最广泛的支持和最磅礴的力量。‘生态立州’,甘孜正在铿锵前行;‘生态立州’,甘孜必将美好如画。”在采访结束时,州委书记胡昌升、州长益西达瓦语气坚定、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道。

大美甘孜,雪白林绿交相辉映;甘孜大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张开“生态立州”的金翅膀,勤劳智慧的甘孜儿女正踩着时代的节拍,大气磅礴地将一曲绿意生态的欢歌在康巴山水间奏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