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优秀党员领导干部”毕世祥(中) ■ 耿冉 川报记者 陈建兵 巍巍雪山,青青草原,初升的太阳将康巴大地映红。 蓝蓝的天空下,溪流静静流淌,似乎在诉说着对一个心系藏区群众的好干部的深切怀念与追思…… 他是一个怎样的干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普通百姓对他如此难舍?毕世祥的人生有着怎样动人的乐章? 攻坚者: 甘孜松茸外销实现“零”的突破 毕世祥的人生与挑战密不可分,他总是以超强的毅力和加倍的付出攻坚破难,跨障突围。 1993年,我省首次把进出口经营权交给甘孜、阿坝、凉山三州,三州与川内9家具有进出口资质的公司组成“9+3”松联体,组织运作松茸对外贸易。这对出口贸易为零的甘孜州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机会:甘孜州的松茸终于有机会走出国门、跻身国际市场。 可是,当时以“木头财政”为主的甘孜州却找不出一个具有专业外贸知识和经验的干部,怎么去和外商谈生意? 甘孜州决策层决定任命刚接手州外贸局工作的毕世祥为甘孜州松联体负责人。这很有些“赶鸭子上架”:从学校教师、团委书记等岗位上一路走过来,此时的毕世祥对外贸也是一个门外汉。 对于组织决定,毕世祥坚决服从。 搞好外贸,语言是第一个关口。一直坚持自学英语的毕世祥,钻研中国日报英文版,刻苦练习英语口语,英语水平不断提升。当时谁也没想到,他这个自学外语的民族干部,会在外贸这一陌生领域大显身手。 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经贸、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毕世祥率队闯东京、大阪和广岛,开展市场调查,一个月后完成厚厚一本日本市场调研报告——甘孜州的松茸凭借“首单和尾单一个评价,首单和尾单一个质量”的质量保证,迅速打开海外市场。“他的英语好,不需要翻译,谈成业务都很顺利。”与他共事的郎加说,当第一笔订单合同签订、第一批松茸装箱发往日本时,疲惫不堪的毕世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甘孜州自营出口创汇终于实现“零”的突破! 日本市场的成功开拓,不仅让甘孜州的松茸价格攀升到400-500元/公斤,更给当地农牧民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商品经济大课。今天,甘孜州的松茸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打农副产品。 知心人: 倾听回应最基层的声音 毕世祥生前一直有个信念,那就是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方,把牧民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同悲同乐。 2010年5月,州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建国在石渠见证了这个好脾气领导的一次“发怒”。玉树地震后石渠面临灾后重建,毕世祥冒着飞石、滑坡的危险,一路急行军来到正科乡。了解到援建建材还未运到,重建房屋进度受影响时,他温和的面容变得凝重,厉声责问:“群众还等着早日住进温暖的房屋,我们有没有考虑他们的感受?为什么不就地取材,先从山岩上取石头,先准备起基础材料,加快工期,老百姓等不起啊……”离开正科乡时,毕世祥仍难平复情绪,一再叮嘱当地干部要设身处地多为群众着想,想方设法加快重建进程。 (下转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