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州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国内国际、广告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4月3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雪山铁骨
2014-04-03

(紧接第一版)他不顾医务人员的劝阻,迅速赶到火灾现场,一面指挥扑火,一面与县领导会商完善救火方案。

祸不单行。2月13日,雅江八角楼乡扎日村又起森林火灾,毕世祥连夜赶了过去。整个春节,他就奔跑在两个火场。沙哑着嗓音,满脸尘灰,毕世祥的身影有多忙碌,武警官兵和干部群众救火就有多英勇。2月17日,他终于率众扑灭大火。

憋着这股拼劲儿,毕世祥把在2010年玉树“4·14”地震中受到重创的甘孜石渠县当做冲锋陷阵的又一战场。他第一时间,冒着余震频发,道路垮塌,飞石滚落的危险,奔向灾区,穿梭在灾情最严重的真达乡真达村、麻达村和紫夫村,组织开展救援工作。他一连几天没吃没睡,饿扁了肚子熬红了眼。

转入灾后重建,他又临危受命担任总指挥,艰苦鏖战。

有人说,毕世祥连命都可以不要,还有什么不能付出?一年当中,他17次进入灾区现场。住帐篷,爬废墟,看伤员,稳民心,绘蓝图。当一幢幢漂亮的藏式民居在废墟上崛起,他牦牛一样壮实的身体,却瘦了一大圈。提起毕世祥,真达村老村干部卓玛泽翁热泪满面,她说:“毕州长为我们村的重建跑了十多趟,他什么都不顾,就怕修出来的重建房我们不满意。”

憋着这股拼劲儿,毕世祥带队考察得荣县夏拥“太阳谷”景区。临江的羊肠小道,峭壁如削,险象环生,毕世祥不顾个人安危,硬是骑马探查,用两天时间完成调研,掌握了开发山地旅游的规律。

这是怎样的一股劲儿哦,毕世祥一憋就是32年。打头阵,挑重担,身先为范,他行遍全州18个县、325个乡镇,年均深入农牧区达5个月以上,行程8万公里。他用他的执拗、忠诚与大爱,在15.3万平方公里的康巴大地上书写着平凡的人生!

“干部有担当,就要有铁脚板底下出思路的坚持”

雪山草原,人们称他“马背上的局长”

作为党的干部,大事难事看担当。

毕世祥常说,一名牵头领导,靠啥担当,最要紧的,就是要挂帅出征摸实情。情况摸得透,摸得准,工作才会抓得紧,干得实,担当才不会落空。

2006年6月的一天,高原上阳光白得耀眼,高山峡谷间,几队人马正在徒步穿行,土道上迤逦着一行行深深的脚印。这是时任州旅游局长毕世祥组织的旅游开发考察队伍,他们分别来自稻城、乡城、得荣、巴塘、理塘五县。

旅游是甘孜州的一篇大文章。康巴大地广袤神奇,旅游资源丰富,有许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在毕世祥看来,只有用双脚丈量,才能探明它们的价值,才能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让这些养在深闺的景点靓丽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开拓甘孜州旅游发展新局面。

几路考察队伍一路跋山涉水,走得疲惫不堪,有时还被阵雨浇湿了衣服,冷得打颤。当他们到达格聂神山脚下汇合处,迎接他们的是皑皑雪峰、清幽溪流、悠悠彩云、如茵的草地、竞艳的野花……每一处景致都为他们绽开笑颜,毕世祥和考察队员们都惊叹不已,忍不住欢呼雀跃。

这是“走”出来的激动。很快,毕世祥勾勒出甘孜州南部香格里拉生态旅游一体开发的蓝图。

这是“走”出来的机遇。很快,毕世祥的这一设想被国家旅游局纳入“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区”规划。这对甘孜南部旅游产业的发展乃至亚丁机场项目的落地,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发甘孜州旅游是大事,却也是难事。

毕世祥善抓大事,敢碰难事,靠的就是一双腿。他认为:“干部有担当,就要有铁脚板底下出思路的坚持”。

甘孜州许多尚未开发的景点大多藏在深山峡谷之中,毕世祥凭着一股敢于担当的劲头,走遍了甘孜州每一处山水,由此,他得了个“马背上的局长”的雅号。

冬迎雪花,夏顶骄阳,毕世祥带队骑马,常年穿行在雪山草地间。有同事问他:“每年骑马走那么多险峻的山路值得吗?”他说:“发展旅游对老百姓是大事,多下去走走,多摸实情,旅游才能规划好,发展快。”

一次,他带队考察乡城县巴姆七湖景区,连续六个多小时的奔波,本已人困马乏,毕世祥却还要坚持登上5000米高的顶峰观测。

同行的干部说:“毕局长,你歇着,我们上,你等着看照片就行了。”毕世祥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完,抬腿就往山上爬。

上顶峰要攀岩爬壁,毕世祥又有高海拔头疼后遗症,但他依然顽强地攀登着。当登上山巅最佳观测点,望着呈阶梯状分布的七个蓝幽幽的高山湖泊,他不禁脱口赞叹道:七湖连阶,直通天界。他建议将巴姆七湖更名为香巴拉七湖。这个名字沿用至今,被世人熟悉。

又一次,毕世祥连夜骑马,风急火燎地赶到乡城县一个景点。这里正在召开村组以上干部参加的旅游发展现场会,他是调整了原定工作计划专程赶来的。他明白,当地不少农牧民“身在宝山不识宝”,对发展旅游这门新型产业认知不够。他觉得,要让基层干部行动,先得让他们“心动”。

到了现场,他擦了一把汗,往起一站,说开了。他从旅游发展的远景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娓娓道来,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会场鸦雀无声,大家听得全神贯注,不少群众自发赶来听他讲。雪竹区一位活佛会后激动地说:“毕局长不仅腿能走,还嘴能说,甘孜州旅游有这样的带头人,一定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一次次走景区、摸实情,甘孜旅游发展思路在毕世祥脑中越发明晰。

不久,全州旅游规划体系形成。毕世祥提出:打造东部环贡嘎山旅游圈、南部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北部格萨尔文化旅游区。先后推出了海螺沟、稻城亚丁、木格措、美人谷、泸定桥、德格印经院等一大批生态文化景区。

毕世祥任旅游局长11年,走遍甘孜州上百个景点,亲手写了几十个旅游发展规划方案和几十万字的相关论文,人们都尊称他是甘孜州的“旅游规划师”。

如今,旅游业已成为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和“新引擎”,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带富了一方百姓。

三月的甘孜,草绿莺飞,花灿村寨,游客满藏乡。依托旅游业走上致富路的农牧民群众提起毕世祥,都忍不住落泪,他们说:“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是他的铁脚走出来的,多么希望他能来家中看一看,坐一坐,可惜他走了。”

“干部干事情,就要有不落骂名的敬畏”

功不必在我,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有人说,毕世祥敢打头阵敢担当,什么都不怕。

然而,怕与不怕,从来都是相对而论,他也有怕的事。

他在旅游局长位置上,最怕有人只顾眼前,盲目开发。

1999年,他得知稻城县准备修一条从日瓦乡到洛绒牛场的公路,他打开旅游发展规划图一看,急了:这条路穿过亚丁景区,将会对景点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必须刹住!他立即叫上司机,带领工作组风急火燎赶往稻城。他与县委主要领导交换意见,从长计议,达成共识,才保住了如今的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亚丁。

他任副州长时,分管农业,最怕的是下车伊始,依哩哇啦,在老百姓面前不切实际地瞎指挥——今年种这样,明年种那样,搞了不少“标志性”项目,结果年年无望,让群众在背后戳脊梁骨。

他告诫手下干部:“功不必在我,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他带领他们不分昼夜,深入细致调研,因地制宜制定出甘孜州北部生态、南部特色和东部效益农业的发展新构架。还实施了“院州”农业科技合作,策划了“四川省农业科技进藏区行动”等。他分管甘孜州农业4年,一年上一个台阶,创下了农业产值“四连增”。

毕世祥常说,“干部干事情,就要有不落骂名的敬畏”。

2011年11月,毕世祥担任甘孜州常委、宣传部长。刚走马上任,就有一桩职责,让他感到沉甸甸的,害怕干不好。

毕世祥生长在高原藏区,打小就受藏文化熏陶,深知藏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传承和弘扬优秀藏民族文化,是他多年的一个夙愿。

为此,毕世祥又忙碌起来。

一个个静寂的夜晚,他独自坐在荧屏前,敲键盘,查资料,熬红双眼;一个个空旷的黄昏,他带队行走在寺庙和藏寨,听佛音,访艺人,流连忘返;一个个

清凉的早晨,他乘车外出取经,上北京,下广州,开阔眼界。

一段时间,同事说他忙得像个“疯子”,他却笑笑,说:“藏文化只能弘扬不能丢失,我这个藏区宣传部长责任重啊,我做梦都担心干不好,怕愧对工作岗位,挨后人的骂。”

弘扬藏文化,毕世祥走了两步棋:

走向世界——    

抢抓机遇。他向国家文化部争取到了“欢乐春节”的出国演出活动。他又亲自率州民族歌舞团一行29人,赴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演出,用传统的藏民族歌舞展示了当代藏族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受到斯洛文尼亚大使和保加利副总统的高度评价。

抢抓项目。在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甘孜州的锅庄舞、藏戏、巴塘弦子、川西藏族山歌、藏族金属锻造技艺、甘孜州南派藏医药、水淘糌粑等荣获最高奖项——“特别奖”和“太阳神鸟”最佳表演奖;完成丹巴、甘孜、炉霍山歌220首、锅庄185首、甘孜踢踏24首共计4000多分钟的音频录制和对外发行;几年来,“康巴作家群”崛起,创作成就斐然,仅2013年,全州共创作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曲艺小品共740余件。

走向基层——

毕世祥任州委宣传部长两年多来,强调最多的是“基层是宣传的第一阵地!”他说:“送米送油更要送文化。”

他组织制定了甘孜州群众文艺覆盖全州乡村的文化惠民方案,发动群众表演当地的民族歌舞和民间特色节目,让农牧民群众唱起来、跳起来、笑起来、乐起来,唱响了送文化、“种”文化、传承文化三部曲。

每年,甘孜州民族歌舞团以80场以上、各县以50场以上的覆盖速度强力推进,截止2013年底,州县送文艺下乡场次已达1400多场,覆盖200多个乡镇。石渠县长沙贡马乡村民其美多吉激动地说:“没想到在家门口还能看到这么精彩的节目,真是太高兴了!”

他还到一座座寺庙去考察和宣讲。与活佛、僧侣交朋友,把寺庙的藏文化保护与传承当大事,亲自为石渠县觉悟寺等大殿翻新争取到项目资金。

弘扬和传承藏文化,毕世祥披肝沥胆,追求卓越。

他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张甘孜州地图,群众文艺演出覆盖过的乡镇,他都用红旗标注,越来越密集的红旗,“插”上越来越多的高山牧场和深谷村寨,鲜红着藏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