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格桑土登)近日,甘孜日报“走转改”采访小组来到炉霍县宜木乡虾拉沱村,一条连着国道317线的水泥路从广阔的田地中间穿出一至延伸到了村里每家每户的家门口,安装有便民健身器械的休闲广场和村级活动中心、新建不久的幼儿园被错落有致、别具风格、统一规划的藏房所包围,给人整洁美观、温暖亲切的感觉。虾拉沱村从以前的几户人家到现在的130多户人家,期间经历了不少沧桑岁月,而如今这里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在这里得到充分落实,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处处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村民李长贵说:“以前种的地面积比现在的大,但是杂草丛生收成不好,村民生活困难,现在用拖拉机耕地、播种机播种、收割机收割,最后拉回来晒上两天就可以下粮柜了,现在的农民比干部些都舒服。我们村一年要举办两次大型耍坝子活动,每次十天左右,都选择在农闲的时间里,“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不管男女老少都要耍。我家种了20多亩土地,可以出万把斤粮食,多余的部分可以卖出去,这里是我州粮食优质品种实验基地,每当有了新的品种,我们就可以试种了,收成后可以返卖回去,还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以前我们两兄弟出工一个月的口粮半个月就吃完了,那时做梦都想吃肉,现在想吃肉随时煮就可以了。”现在,李长贵老两口平时除接送读幼儿园的两孙女外,就和朋友们摆摆龙门阵、聚一聚。“水泥路就在家门口,交通也很方便,大伙儿约起还可以到县城逛一圈。全村人也互帮互助、团结爱国,日子过得很实在、很舒坦。”李长贵感慨地说。 在德格县温拖乡康郎村,记者遇见两位年过六旬的老阿妈,当记者向64岁的老阿妈白玛措问及现在的生活有没有幸福感、幸福指数有多高时,白玛措老阿妈乐呵呵的说道:“现在不比以前了,以前我们为吃穿发愁,现在可以随时吃得到白米饭,穿的是没有补疤的衣服,有好路、有电、有水、病了不用愁,还有学上、用上了现代化的家具,在电话里可以听到远方儿女们问候的声音,还可以享受国家的许多优惠政策,得到的补助资金还真不少,我觉得已经满足、很幸福了。” 甘孜县协旦达村村民亚玛也感叹到:“如今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路和水到了家门口,电也好,得了大病有医疗保险,现在党和政府把群众放在了第一位,我们真是高兴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