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州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国内.广告
 
标题导航
真情厚爱暖高原
大红樱桃迎八方宾客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 推动改善环境质量
稻城县为县域经济发展“把脉”
新龙重宣传保护森林资源
九龙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色达推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农行甘孜县支行开展金融惠民宣传
州环保局开展“绿盾”行动
白玉县依托示范项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典当行告诉你天然
2
州内新闻
新闻 资讯
常见红珊瑚几种伪劣仿制品
一、以海柳,海竹等仿冒,有明显的疏松的纵纹理结构,颜色均匀,但色泽呆板,易退色,变暗。
二、填充,合成与仿制珊瑚,没有自然纹理结构,色泽统一,易碎易退色,相对密度小于红珊瑚。
三、染色塑料,大理石,红色玻璃,没有纹理,只有红色粒状结构,与酸不反映,常局气态包体,切易掉色,无荧光。
四、以牛、驼、象骨制品מ@
新闻特写大赛
圣洁甘孜 ·大美天成
联系电话:
2837111
2837555
15196318111 15196318999
甘孜日报LOGO (1).jpg
甘孜日报新报头藏文.jpg
gzrb.jpg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4月2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种地要算帐 市场是导向
白玉县依托示范项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2014-04-22

农技人员帮助村民种植土豆。

本报讯(记者 张涛 文/图)“想不到这小小的土豆帮助我家脱贫致了富。”4月10日,白玉县金沙乡八吉村村民四郎泽仁和妻子在地里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神情疲惫却又满足。“去年我家仅土豆收入就将近四万元,加上大棚里的蔬菜卖了1万多。”

金沙乡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地广人稀。四口之家的四郎泽仁,以前种青稞,主要作为全家人的主食,生活水平不仅得不到提高,而且始终摆不脱贫困。四郎家这样的状况,在乡上占了七成以上。

金沙乡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宜马铃薯生长,该乡的马铃薯个头大,光泽度好,淀粉含量高,口感好。“不能抱着金娃娃受穷”,痛定思痛后,白玉县于2013年3月在成都武侯区对口援助项目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开工建设金沙乡八吉村高原紫皮马铃薯示范种植基地,积极引导农民大种马铃薯。四郎泽仁按照学到的新技术种了6亩高原紫皮马铃薯。三个多月的时间,收益是种青稞的近10倍。“土豆成熟后,拉到县城3元一斤,好卖得很。”

去年,八吉村一年种植马铃薯200亩,产马铃薯35万公斤,销售收入达200多万元,人平增收达3900元。去年,该村像四郎泽仁一样靠种马铃薯致富的村民达36户。在收获季节,该村从事马铃薯收购、运输、销售的村民达50余人。富起来的八吉人“胃口”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提高土豆的“含金量”,他们和进村开展群众工作的干部一起,商量党委政府是否能向上争取资金、项目,为村上建一个土豆深加工工厂。该村农民曲批说:“我们希望这个加工厂能早日建成,这样我们的土豆就能变成淀粉、土豆条,就能销往全省、全国,给我们挣更多的钱。”

在白玉县建设镇扎盘村,面积4669平方米的14个喷灌式钢架大棚有序排列,棚膜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里就是白玉百姓亲切地称为“菜篮子”、“钱袋子”的高原无公害蔬菜大棚基地。

“我家去年种了两个大棚的大白菜、西红柿、茄子和海椒,占地三亩多,由于技术员指导得好,蔬菜产量也高,两个大棚收入了2万块钱左右。”在扎盘村的蔬菜大棚里,村民扎西对记者说。

“扎盘村本身就有种菜习惯,原来也种些青稞,但老百姓没什么种植技术,几乎是靠天吃饭。去年3月在成都武侯区对口援助项目专项资金的支持下,高原无公害蔬菜大棚基地落户扎盘村。县农牧和科技局还专门派出5名专业技术人员分棚指导蔬菜种植工作。基地实施绿色无公害种植栽培,全部采用农家肥料,共种植了24个品种的蔬菜,去年6月上旬第一批蔬菜上市,每次销售毛收入在每户900——1200元左右。53亩优质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成后,年增收52万元,项目区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今年这里的老百姓种菜水平和积极性越来越高。”建设镇党委书记泽仁告诉记者。

“通过建设金沙乡八吉村高原紫皮马铃薯示范种植基地项目和建设镇扎盘村高原无公害蔬菜大棚项目,将有力推动我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该项目带动,将提升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含量,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白玉县农牧和科技局农技人员王勇介绍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