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12年9月,工作队通过深入调研,切实提出了建设“七大惠民产业示范基地”的工作构想和“以产业发展带动民生改善,以民生改善促进人心向稳”的援藏工作新思路,并很快得到了白玉县委、政府的采纳。因此,在五年对口支援中,专门设立2000万元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建设了“七大惠民产业示范基地”。去年春播时节,中藏药、高原紫皮马铃薯和大棚蔬菜三个基地基础施工不仅率先完成,而且建立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申请了商标注册。目前,已建成中藏药材种植基地326亩、高原无公害蔬菜大棚60亩、高原紫皮马铃薯基地200亩、藏式民居接待示范户34户,基地农牧民户均增收在4000元左右。初步形成了产品有市场、公司有利润、农户有收入、家庭有就业的良好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民族特色手工业、林下资源加工业、昌台牦牛养殖及帐篷城接待等三个惠民产业基地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倾情倾力为百姓 民生项目真惠民 “城里的好门巴”是农牧民群众对援藏医生的亲切称谓。白玉县地广人稀、山高路远,乡村群众缺医少药,援藏医疗队大部分时间都在下乡义诊,两年来,行程数千公里。每一次义诊都是那么揪心,他们不但要克服高原反应和艰险路途,有时甚至还冒生命危险。在紧张忙碌的检查、登记、治疗之后,医疗队员还得马不停蹄地转战下一个义诊点,为的就是要尽可能多地为农牧民群众检查治病。 在一次例行的医疗检查中,援藏队员孙广磊发现热加乡73岁老人所科患有白内障,看不见东西已超过10年,衣食住行十分不便。为此,他突然萌生了一个大胆想法:“能否组织医疗队普查全县白内障患者?”没想到,他的想法竟然得到县医院和工作队的支持。随后,他组织医疗队,翻山越岭,对80余名农牧民进行白内障筛查。今年4月,援藏医疗队协助州医疗部门,及时为53名患者进行了66例复明手术。当眼前重新出现光明时,他们除了连声“卡卓”,就是高高地竖起大拇指。 义诊只是治标之举,如何从根本上破解农牧民群众就医难?去年5月29日,由武侯区投入1500万元、规划建设总面积4338.5平方米的昌台区中心卫生院正式开工建设,今年将投入使用。该项目按照藏区中心卫生院一流标准建设,使昌台区医疗基础设施及设备将大大提升,就医条件将得到有效改善,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武侯区援建我们昌台中心卫生院项目,将对昌台片区5个乡、呷村矿、亚青寺的上万名农牧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该院院长泽仁恩珠如是说。 除了在医疗卫生方面加大投入外,工作队还注重教育、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的建设。目前,投入750万元的中小学信息化和校园文化项目、投入500万元的县中学运动场项目、投入300万元的县医院基础加固工程等已投入使用,投入2500万元的园丁小区和4000万元的偶曲河综合整治工程正在加紧施工。随着一个个建设项目的落地生根,充分体现了省(州)提出的“将对口支援的规划图纸变成人民群众期盼的民心工程,将群众期盼的宏伟愿景变成群众共享的惠民实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