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完成了9.3万平方米校舍安全工程和38所乡镇幼儿园建设;3.78万人次包虫病患者得到免费药物治疗,353名包虫病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救助,3768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行免费复明手术,12619名农村孕产妇享受住院分娩补助;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配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村村通直播卫星设备和流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等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文体生活;19314户农村危房得到改造,2840套保障性住房建成投入使用,2087户地质灾害危险户实现避险搬迁,3807户农村困难户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建成147个新村(聚居点),13526户农房得到改造提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有力推进,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 数字似乎很抽象,但它带来的一批批利民惠民项目、一件件暖心的实事却不胜枚举。 “现在娃娃些上学的条件太好了,学校修得又漂亮又宽敞,而且每天还有营养餐,娃娃些幸福了!”道孚县格西小学三年级学生扎西的妈妈说。两年来,道孚县二完小综合楼、学生宿舍,八美片区寄宿制学校教师周转房等20个项目相继建成。教育助学,让道孚县7000多名学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快乐学习。 “我这腰疼的毛病已有30多年了,可因为没钱,只能一拖再拖,而今政府对咱们老百姓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像我这样的五保户也能到医院看病住院了,还像国家干部一样报销医疗费,连做梦也没有想到啊!”今年已68岁的九龙县彝族老人尼克阿乌患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长年不能下地。如今,通过治疗,困扰老人多年的病症得到缓解。老人没读过书也听不懂汉语,却能准确的用汉语说出“合作医疗”四个字,他说将一辈子记住合作医疗的好;坐落高山峡谷的九龙县汤古乡崩崩冲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群众文艺节目;在高寒的石渠县呷依乡呷依村,牧民第一次用上电灯和电力取暖设备;曾经苦于山高无路的德格县俄南乡俄南村,村民第一次坐上汽车进城卖出了自家的畜产品…… 两年来,加速发展的教育卫生事业和扶贫开发进程、逐步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全州各级各部门干部职工正用一点一滴的汗水浇灌农牧民群众的幸福之花,收获世间最开心的果实。 4月,正是樱桃成熟的季节。记者走进了有“中国红樱桃之乡”的泸定县杵坭乡,看到的是果子熟了,村民笑了,一片片叶绿果红、欣欣向荣的景象。 当来到该乡金鸡坝村时,记者看见无论是通往各家各户的水泥硬化路,还是村里的住房,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不时可见的小轿车、摩托车更显示着村民们生活的富足。5年前,杵坭乡受交通制约,村民贫穷落后,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用水用电更是困扰当地群众的一大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发展。现如今,通村路修成后出门方便了,自来水通到锅灶不用出去挑水了,村卫生室建好了小病不用出村,樱桃熟了坐等老板上门收购,过去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现如今年收入已是过去的十多倍。村民们感慨道:“赶上了好政策,咱农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舒服,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 依托幸福工程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在甘孜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林茂粮丰、牛肥羊壮的自然景观,路畅、灯明、水清、塘净以及村容整洁的宜居环境,洋溢在村民们脸上的幸福微笑……高原昔日的旧村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广大农牧民,都在尽心尽力地用一砖一瓦构筑和谐怡人的田园风光和美丽的新村新景。 两年来,通过全州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十大幸福工程件件有落实,诸多民生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全州110多万甘孜人民,渐渐过上了“病有所医、居有所住,出门方便路、居家晓天下、生活有保障”的好日子,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逐日提升,开创了我州群众得实惠、党和政府得民心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