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新闻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专题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5月2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一轮高考改革这样改
2014-05-29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如约而至。与此同时,高考制度也在酝酿重大变革。如何认识高考新模式的价值与使命?新一轮高考改革将释放哪些“红利”?记者最近在京、沪、粤等地采访了解到,将会在今后几年内试点推进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将通过建立全新的模式,逐步改变“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等弊端,实现“发展机会人人均等”,建立更高层次的公平。

从“招分”到“招生”

基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铁律”,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录取模式被称为“招分”——省级招考部门根据招生计划以及考生成绩,按照一定比例划定各个录取批次的最低控制线,高校按考生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学生只是选学校而不是选专业,往往导致学生的学科优势与专业不匹配。“如果一个670分的学生和一个660分的学生竞争我们学校数学专业,即使后者数学是满分也没有机会。”一所重点大学的招办主任说,“‘招分’带来学生和专业的错配率,在我们学校达到10%以上,只能在入学后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导向是打破“唯分数论”实施“综合评价”。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认为,从“单一”到“多元”的综合评价录取机制应该指向“三位一体”:一是让统一高考成绩从唯一标准变为“标准之一”;二是让高中学习过程与高考“挂钩”,在录取标准中导入高中阶段学业水平成绩;三是通过建立学生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课外活动等方式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教育工作者认为,新高考以事实上的公平取代现行机制形式上的公平,同时优化素质教育的指挥棒。这种改革的路程可能是漫长的,但方向是明确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扭转方向”的含金量,远远高于“设计是否完美”的价值。

从“一张卷子考所有学生”

到“高职院校分类招考”

“一张卷子考所有学生”是高考“独木桥”的重要标志。虽然目前已有半数省份自主命题,但在一个省份区域内,无论报考高水平大学、一般高校、还是专科,用的都是同一套卷子。教育工作者认为,这样一个“大锅饭”,北大、清华要“吃”,高职学校也要“吃”,必然对不同取向的考生无法做到公平。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招考是改革的方向,对于那些愿意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应该允许他们不必参加研究性大学的招考。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杨开乔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些孩子的成功。新一轮高考改革将推进高职院校分类招考、注册入学,方向正确。广东省从2008年开始推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被录取学生不再参加高考,2013年这种形式录取学生数量达到了4万人。

“分类招考”的公平,还表现在为拔尖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考试方式。高校自主测试为“分数不是最高、综合能力却很高”的学生进入理想的学校和专业打开了通道。

兼顾公平与效率

缩小区域入学机会差距

记者就高考改革在一些“生源大省、高教小省”采访时发现,谋求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的招生率,能在高水平大学招生计划中多分“一杯羹”,是这些省份教育部门的责任和难题。

河南省每年高考报名人数超过60万,但一本录取率均只有7%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远低于个别省市20%左右的水平。有河南学生戏言:“高考对全国学生来说是‘走独木桥’,对河南学生来说是‘走钢丝绳’!”

高校入学机会省际差距的“悬殊”,源于高教资源分布不均和优质高校招生的属地化倾向。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2012年完成的研究课题显示,2011年北京学生考上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河南考生的28倍。对此,教育部曾要求部属院校属地招生比例控制在30%以内。

“新一轮高考改革,我最担心的是拉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入学机会的不公平。”甘肃省会宁县教育局局长张启业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让人振奋。据统计,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选拔录取试点高校共安排约8500个招生名额单独招收农村学生。

记者了解到,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入学机会的不公平,也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将来招生计划的分配会考虑各地人口、基础教育质量、学生质量、减少属地招生等综合因素。(据新华社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