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州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视觉新闻、综合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7月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悄然写惊叹
2014-07-01

(紧转第二版)项目招投标他也是委托别的局领导参加;不说各个学校的情况,就连全县416名老师和74名后勤人员的名字他也是记得一清二楚;不说上班时间,就连周末和节假日他也是如此。他的亡命付出,让我们全县教育系统的干部职工也几乎都是‘5+2’、‘白+黑’。他常对我们说,色达的教育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如果我们再不拼命追赶,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记者在现场参观县城小时,恰巧遇到了正在这里“取经”的阿坝州壤塘县教育考察团。从教室到学生寝室,从科技实验楼到驰文化馆,从塑胶运动场到学生食堂,从老师宿舍到校园文化墙,从教学现场到老师走访,从“请教”校长到询问学生,他们看得认真、问得仔细、记得翔实、拍得全面,声声感叹、啧啧称赞:“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色达县的教育发展真是突飞猛进,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上,都把我们远远地抛在了身后,色达的教育教学经验不但值得我们学习,而且更值得我们借鉴。这次实地‘拜师学艺’,让我们看到了差距,也增强了信心。这次色达之行,确实千值万值!”

随后,记者婉言谢绝了郎卡降泽的陪同,驱车直奔洛若中心校。精美的校园确实与县城小相差无几。在征得宿舍管理员的同意后,记者走进了女生寝室。干净、整洁的室内环境让人特别舒心温暖。杯子、牙刷、香皂,……排列得整整齐齐。据学校教导主任周友亮介绍,住校生的床上用品、洗漱用品均由学校提供,住校生的住宿费、水电费也都全免,学生住校不需要花任何费用。不仅是学生,教师的生活也得到充分的照顾,每个教师都能分到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学校还为教师设立了“小伙房”提供每日三餐,全校15位教师每天都在一起吃饭,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县上还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太阳能浴室,投入400多万元修建了篮球场,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在这里与县城简直没啥两样!

紧接着,周友亮思索片刻之后对记者说,“色达的教育绝对是起步迟缓、先天不足:1958年县上才开办了第一所公办寄宿制小学;1964年县上开办了第一所幼儿园;1971年开办县中学且在1976年才招收了第一批高中学生;2005年实现‘普初’;2009年实现‘普九’。‘校舍破破烂烂,学生三三两两’。这确实是色达学校曾经境况的真实写照。”

说话间,他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这些年来,伴随着全省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的持续实施,色达教育才真算正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县委、政府在完善‘一保两抓促两翼’办学思路的基础上,切实确立了‘三加强、两稳定、一提高’的‘321’教育发展思路,及时启动了‘6+3’精品学校建设整县推进工程,由于大手笔的投入和大力度的推进,昔日破烂不堪的干打垒校舍终于被一栋栋崭新规范的教学楼、师生宿舍楼代替了,昔日杂草丛生的泥土运动场终于被一个个精致的水泥甚至塑胶运动场取代了,昔日求学生家长送子女上学而响应者寥寥的现象终于被农牧民群众争相送子女入学取代了。如今,党政全力办学、社会协力办学、教师安心教学、家长主动送学、学生发奋就学的生动局面让我们看到了色达教育事业的希望和未来。”

周友亮话音刚落,随行的张建军趁机补充道:“如今,随着校园面貌的‘大变脸’、师资力量的大提升、教学管理的大完善,农牧民群众不但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而且还出现了罕见的‘择校潮’。去年8月10日,县城小新生开学报到,一年级招生只有5个班200人的规模,可来自农牧区的400多名家长们在凌晨5点多就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学校排队报名,其场景和规模堪比‘春运买车票’。但面对有限的招生名额和‘人满为患’的实际,学校只好只好将各乡党委书记和乡长请来,商量以乡为单位分配名额。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孩子未能如愿以偿,但他们依然选择了坚持和坚守。有的家长感到万分失落,而不厌其烦地托亲戚、熟人,找局长、校长,求书记、县长。一时间,‘城小一校难求’的问题成了县‘两会’代表、委员们议论的热点话题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

采访中,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巴登告诉记者:“为彻底改变‘城小一校难求’的被动局面,县委、政府及时思谋、果断决策,加快城区二完小建设随即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然而,面对占地150亩、总投资达1.1亿元的建设项目,面对色达去年地方财政收入才破天荒地突破了3000万元大关的严峻现实,县委、政府在积极主动争取国家、省、州投资5000万元的同时,作为对口支援我县的成都市温江区义无反顾地承担了不低于6000万元的援助资金。如今,规划建设面积达29877平方米的县城二完小教学综合大楼、行政办公楼、教学辅助用房、后勤服务用房子、教职工周转房及学生宿舍、体育馆、运动场、广场、学生及教职工餐厅等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建设中。今年秋季开学,一期工程将正式投入使用,届时500名学生就可在‘花园式’的校园求知求学了;明年全面建成后的城区二完小将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藏区一流标准化学校,在校学生规模将达到1400人,农牧民群众送子女进城上学‘一校难求’的尴尬将从此成为历史。”

农牧民群众争相送子女进城上学固然是好事,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乡镇中心校基础薄弱这一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面对农牧民群众不得已的选择,县委、政府因势利导,“6+3”精品学校建设整县推进无疑成了今年色达教育发展的一场攻坚硬仗。

所谓“6+3”,就是小学6年义务教育再加上3年学前教育。这既是农牧区基础教育之中的基础,更是事关9年制义务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

在色达县17个乡镇和县城4所学校中,尽管县中学、城小、县幼儿园以及翁达、霍西、诺若、塔子、亚龙、大则等10所学校已经实现了“脱胎换骨”,但克戈、歌乐沱、席勒、然充、甲学、杨各、旭日、年龙、大章、泥朵等乡中心校、幼儿园能否如期建成,则直接关系到打造牧区一流教育示范县目标的实现。然后,5000多万元的庞大投入,对于一个地方财政收入只有区区3000万元的色达决策者来说,体现的不仅仅是胆识和气魄,更是责任和担当。

正在建设中的泥朵乡中心校,尽管海拔超过4200米、距离县城达135公里,尽管建设难度极大,但精品小学建设既要对原有校舍、运动场、围墙等进行深入加固维修,更要新建1300平方米的教学楼、1320平方米的幼儿园、82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100平方米的水房浴室和60平方米的厕所。工程建设者们正将870万元的投入转化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精美实物,这所远在天边的牧区小学将很快实现精彩华丽的“大转身”。

县教育局副局长陈虎告诉记者:“正在建设中的克戈乡片区寄宿制学校,总投资达到了2135万元,光是教学辅助用房面积就是2757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仅比它少了42平方米,更提劲的是还有6720平方米的塑胶运动场以及开水房和浴室。目前已经完成了95%的工程量,今年秋季开学,崭新的学校就会投入使用了,在校学生人数也将从目前的300多人猛增到500多人,其办学条件与县城小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所不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