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视觉新闻.国内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视觉新闻.国内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8月2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界屋脊上的雄鹰
——写在全面对口援藏20周年之际
2014-08-26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雄鹰搏击蓝天、凌风翱翔;即使折断翅膀,也在所不惜,坚守自己最初的方向。

在这片号称世界屋脊的土地上,同样有一群来自内地的人,20年间前赴后继,不顾高寒、缺氧、低压、强辐射对生命的威胁,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为西藏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而不懈奋斗。

他们,是世界屋脊上的雄鹰。

近6000名援藏干部前赴后继

2014年7月,49岁的蔡家华在西藏工作已进入第二个任期、第四个年头了。

之前,他是广东东莞一名优秀镇长;在西藏,他先后担任林芝地区林芝县委书记、林芝地委副书记等职务。

访民生、作规划、抓建设、保稳定——在沿海发达地区丰富的从政经验,使得他即使在闭塞落后的西藏也能如鱼得水,干得风生水起。

当地群众说,蔡书记是中央派来帮助我们干实事的,我们信任他。

像蔡家华一样,过去20年间,4496名干部和1466名专业技术人员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毅然离开父母家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西藏。

他们中的12名勇士,永远长眠在雪域高原。

17个省市、17家中央骨干企业、66个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西藏全部74个县以及直属部门——20年间,援藏工作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日臻完善。

公路、铁路、桥梁,农居、医院、学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一笔笔资金投入到西藏,一个个项目建设在西藏,一批批人才奉献在西藏,雪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这是不断实现“零突破”的20年。7615个援藏项目、260亿元援藏资金,让天堑变通途的奇迹不断上演。西藏藏药厂、5100矿泉水等一批特色企业快速成长,为西藏发展夯实了根基。

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20年。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基本实现,让雪域高原与世界只有一个鼠标点击的距离;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从幼儿园到高中实现15年免费教育……

这是民族团结最牢固的20年。高山牧场、田间地头,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一起驻村进寺,访贫问苦、认亲交友,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在乡村、寺庙,到处可见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全国各界人士和援藏干部一起伸出援手

海拔4200多米的日喀则地区白朗县,过去只能种萝卜、土豆,而现在,鲜艳的西红柿挂满枝头,水灵灵的草莓散发出诱人的甜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52岁的农技员张际明就是创造奇迹的人。2000年,应山东援藏队领队之邀,他作为蔬菜专家和老伴一起从老家济南来到这里,引种和推广温室大棚蔬菜。

这一来,就是14年。他不是援藏干部,但他却是待得最久的“准援藏干部”。

他说,什么高原反应、收入不高他都能忍受,29岁的儿子不管他叫爸,是最难忍受的。

14年中,白朗县的温室大棚从零发展到5367个,黄瓜、青椒、南瓜、莴苣、西瓜、樱桃……116个果蔬品种相继引种成功。

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今天,白朗农牧民年人均收入每100元中有20元来自果蔬。“俺把全部手艺传授给父老乡亲,回去才能无牵无挂。”张际明说。

每一个援藏干部的身后,都有一个强力支撑的团队。

中国电信集团40万员工连续12年捐款,每年为对口支援的昌都地区边坝县提供200吨大米,使当地多发的大骨节病患者减少56%。

上海市专门成立了“援藏亲友团”——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牵头、56个成员单位组成,定期协调解决援藏工作问题。

经江苏援藏人员牵线搭桥,南京市民捐款105万元援建了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希望小学。江苏企业家、普通市民群众经常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家庭孩子完成学业。

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携手共进

在高原快走几步,内地来的人会大口喘粗气。细心的援藏干部发现,当地人也一样会喘。

其实,高原缺氧,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援藏干部经常说,我们还可以定期轮换,而当地干部是无法轮换的,他们的付出远比我们大,是更值得尊敬的人。

吃糌粑,喝酥油茶,裹着大衣躺在一张床上商量事情——在中国石油援藏干部、那曲地区双湖县委副书记陈轩的印象中,他和县长罗布松拉既是工作搭档,更是好兄弟。

海拔5200米的双湖,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建制县,长冬无夏,少电缺水,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平原的三分之一,自然灾害频发。西藏人戏称,在这里工作,“躺着都是奉献”。

2013年4月,双湖县正式成立。陈轩和罗布松拉是见证者,也是双湖发展蓝图的规划者、建设者。

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明确要求,努力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到2020年西藏要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中央的指示,为对口援藏下一步工作明确了方向。

昔日沙砾遍地、风吹沙走,今日绿树成行、一片生机——海拔4000米的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一片滩涂的变化,令人赞叹不已。

当地人说,三五年后,这里有望变成万亩林海,成为日喀则乃至西藏的一处大“氧吧”。

援藏,是为了变“输血”为“造血”,加速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已成当务之急。

在工布江达县,福建援藏干部正在开展一项系统的“造血工程”——

他们瞄准了最贫困的农户,一对一地挂钩帮扶,让他们尽快掌握技能,脱贫致富;

他们瞄准了村镇干部,组织从未离开大山的人们登上飞机,到内地城市感受现代文明的脉搏;

他们瞄准了特色农牧业和旅游业,藏香猪养殖加工逐步发展,具有独特藏文化传统的旅游业开始起步……

当前与长远相结合、项目建设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单向援助与互利合作相结合,今天对口援藏的领域在拓宽,内涵在丰富,质量在提升。

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梦想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一个美丽、和谐、充满希望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将更加壮美与富饶!

(据新华社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