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专题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专题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国内广告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8月28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写的得荣力量
——得荣地震一周年重访灾区(上)
2014-08-28

▲因都坝葡萄基地。

▲硕果满枝。

▲省长魏宏在得荣视察。

▲州委书记胡昌升在得荣看望灾区群众。

▲受灾的民房。

▲道路受灾严重。

▲抗灾自救。

▲瓦卡镇民房受损情况一览。

得荣地震一周年系列报道

编者按

去年8月28日和8月31日,两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打乱了得荣人民的平静生活。地震发生后,中央、省、州及兄弟县和相关单位、部门给予了得荣县极大的关怀和支持,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民生优先、安全第一、保护生态”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奋力推进灾后重建各项工作。一年过去了,曾经经历过灾难的得荣大地已经发生了悄然变化。为展示一年的重建成果,得荣县委宣传部与《甘孜日报》共同推出《得荣地震一周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 得荣县委宣传部供稿

神奇美丽的太阳谷,金沙江纵贯全境,孕育了多彩的河谷文明。

这里是得荣。

去年8·28、8·31两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打乱了这个安静而又祥和的边陲小县。房屋垮塌了,农牧业受损严重,道路和基础设施严重受损……

而今,距离地震刚好一周年。

再次探访灾区,从县城到受灾最为严重的瓦卡镇,沿河两岸,我们欣喜的看到:一片片葡萄园早已果实累累,河谷边、山坡上依稀分散的蓝色帐篷旁,一座座藏家风情民居正在拔地而起。

再次探访灾区,我们依旧能够看到地震时留下的断壁残垣,只是悲伤已距离受灾村民渐行渐远,生活信心正在逐渐恢复。在一年前的地震废墟上,重建“工地”上机器声响轰鸣。与此同时,交通、农业、农房重建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

这样的重建,孕育着发展,连接着梦想,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精彩篇章,彰显了大写的得荣力量。

这样的重生,是跨越黑色梦魇,是灾区脱胎换骨的蝶变。365天,金沙江畔的得荣人民以大写的得荣力量,让一个个重建奇迹,诞生在曾经满目疮痍的大地上。

这一年,全县2.6万百姓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在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青羊、蒲江兄弟县(区)的对口帮扶下,在全县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下,得荣涅槃重生。

震后一年,我们看到,重建与发展给得荣人民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新生活。

震后一年,我们欣慰,得荣1400亩葡萄熟了。热情的藏家儿女邀请您到得荣看一看:品尝葡萄,共饮美酒!

直面黑色记忆

“5.1”。

“5.9”!

2013年8月28日、31日,平静的得荣大地突然发生了一场几十年从未有过的地震。接连两场地震,交通、通信中断,大地颤抖不停……

最南边的瓦卡成为这场灾难的中心,灾区最高烈度为8度。地震造成得荣县12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瓦卡镇及周边9个乡镇受灾最为严重。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地震发生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指示,快速反应、沉着应对,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动员和科学调配力量,有力有效组织开展抗震救灾。

第一时间,疏散灾区群众,实现了百分之百成功避险,确保了地震灾区人员“零死亡”;第一时间,落实应急救灾物资,确保灾区群众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医看;第一时间,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严防次生灾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第一时间,安抚群众,确保了灾区社会秩序稳定,群众生活安定。

这一年,得荣县委、县政府累计向受灾群众发放临时生活救助和过渡安置补助资金2110.5万元,向严重受损户发放冬季御寒补助金102.72万元,向一般受损户发放御寒物资折资39.299万元,确保了灾区群众温暖过冬。

灾情发生后,救援力量、救援物资迅速集结。公安、武警、民兵、交通运输、民政、水务、电力、电信、移动等各部门干部立即动员赶赴一线。由于地震造成多处塌方,从县城到灾区的道路多处被阻断。为了能及时到达地震灾区,救灾抢险队翻越阻断道路的塌方地段,在余震中、在飞沙滚石中,冒雨徒步,第一时间抵达地震重灾区。

一方有难,八方援助。青羊、蒲江、乡城、稻城、巴塘、理塘、雅江等兄弟县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火速调运发电机、救灾帐篷、棉被等应急救援物资支援灾区。

据统计,得荣地震导致全县共计3087户、19602人受灾,民房倒塌12户、严重受损568户、一般受损2507户。农田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基层政权设施均不同程度受损。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71处,省政府认定灾损达53267万元。

站起来 重建美丽家园

群众安置妥当了,“生命线”抢通了、救灾物资送到了,饮水问题解决了、通讯畅通了……随着一个个捷报传来。

得荣从悲伤中站起来,开始了艰难的灾后重建。

得荣把科学规划放在首位,提出了“民生优先、安全第一、保护生态”的原则,确定农房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等重建项目共计39个,估算投资8.1398亿元。

去年11月7日,省政府省长魏宏亲临得荣视察,并作出“得荣县要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今后几年的主要任务,全力以赴推进,因地制宜搞好科学规划,分轻重缓急,有力有序组织重建项目实施;突出住房重建重点,整合资金和技术力量,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帮助受灾群众尽快重建一个更加美丽的家园”的重要指示。州、县高度重视,围绕“科学重建、联动重建、基础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实干重建、廉洁重建”工作思路,迅速行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奋力推进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作为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让灾民能够早日住上安全新居。得荣县委、政府在准确、客观、科学查灾核灾的基础上,与省专家组、建设部门协同配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全力改变当地群众建筑生活习惯。按照建筑设防要求,建设符合当地风貌的房屋,设计制作了6套砖混结构和3套木结构户型设计以及6套砖混结构、1套木结构户型的施工图设计方案,着力引导灾区群众转变思维,更好的接受现代建筑风貌。

老百姓受灾了,重建家园的资金从何而来?得荣提出了老百姓自筹资金与政府无偿贷款扶持的两种模式。笔者从得荣县获悉,该县因地震受灾重建户580户,加固维修户2507户。截止目前,全县拆除房屋266户,启动民房重建299户,重建开工率达52%;维修加固开工866户,开工率达35%。发放农房重建贷款60户344万元,兑现第一批民房重建验收合格61户补助资金122万元。民房重建年内全面开工并完成80%的主体工程,明年8月31日全面完成;维修加固今年10月底全面完成。

自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以来,得荣县委、政府为了充分发挥保险功能作用支持和服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县级财政较为薄弱情况下配套资金30余万元为全县12乡(镇)灾后重建、维修加固房屋受灾户购买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意外伤害保险。参与“8·28”“8·31”地震灾后农房重建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全部纳入被保险人,采取不记名、不计人数,以重建和加固维修农户为单位,对农房重建和加固维修年龄达到16周岁以上的人员进行投保。县财政按照100元/户的标准对农房重建和加固维修建筑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给予补助,最高理赔金额为30万元/户。此外,先后组织开展农房建设监管人员和农民工技能培训5期,培训人员550人。

灾后重建这一年,得荣县通过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利用地方财政补贴开展政策性灾后重建受灾户保险,积极探索和改革农村灾害救助方式,有效提高农户灾后重建、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能力。

振作起来 夯实支柱产业

为了让重建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漂亮,在和谐、科学重建基础上,得荣县提出建设更加和谐的田园之乡,真正体现甘孜州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

农业是得荣县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在产业重建中,得荣充分发挥葡萄种植优势,助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从震前的400亩到今年的1400多亩挂果,得荣的农业产业正在有序恢复。”得荣县农牧和科技局高级农艺师罗思富告诉笔者,为了帮助老百姓解决葡萄种植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全县各乡镇成立了专门的葡萄管理队伍,由原来每户自己管理葡萄转变为专业户管理。县农牧和科技局组织技术人员,定期为村民进行技术培训。特别是对白松乡、松麦镇、日龙乡早、中熟酿酒葡萄实验区域加强田间管理指导,今年先后种植试验示范种苗13个品种1800余株,完成冉绒母本园灌溉水渠建设300米、田间管理便道50米和基地河堤堡坎,生产葡萄水泥立柱12.4万余根。

从去年开始,为了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从种苗到农药、化肥,从技术到资金扶持,得荣县对农民发展种植葡萄等产业都给予大力支持。

从该县农牧和科技局了解到,今年得荣县的葡萄种植面积达10284.5亩,预计产量800吨,“目前有1400亩葡萄基地进入挂果期,按照去年4元/公斤的收购价格计算,预计带来320万元的增收效应。”

眼下,正是得荣葡萄上市的最佳时节。葡萄丰收带给得荣老百姓喜悦的同时,同样也有着困惑。“产量上去了,销量却没打开。”得荣县农牧和科技局局长陈康权说,目前葡萄销售主要依靠鲜果和葡萄酒酿造两种方式消化。由于交通不便,鲜果通往省外的迪庆州等市场还未完全打开,而县内的葡萄酒酿造产业在招商引资中进展并不太顺利。

“农业生产是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更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陈康权透露,为了破解这一瓶颈制约,得荣县从招商引资上寻求突破,目前正在和几家葡萄酒酿造企业进行商谈。“一旦成功引进,将为全县酿酒葡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重建家园,得荣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根据州上确定的“按照项目性质相同、类别相同、时间相近、功能满足、规模投资不变、行业主管部门相同的原则”进行打捆,得荣将重建项目分为房建、交通道路、水利三类项目打捆实施EPC。目前,已开展可研评审项目24个,审查通过21个并全部取得批复。房建类、交通类项目已实现EPC总承包挂网,水利类项目正在编制EPC总承包招标文件,瓦卡镇三号泥石流沟灾害治理项目正在编制勘察设计招标文件。

打造藏乡田园风情小镇

走进得荣县水果集市,丰收的西瓜、梨子、葡萄、仙桃、藏橘子摆满了摊头。每个摊位上,新鲜的葡萄总是摆在显眼处,一串串果肉饱满的紫葡萄俨然在水果摊上扮起了“主角”,

从8月份开始,来自瓦卡镇的志玛拉姆就一直呆在县城进行自家新鲜葡萄的售卖。记者走访发现,市场上从事鲜果销售的农民大多来自瓦卡镇。因为灾后重建的需要,瓦卡镇的男女都有了明确分工,女主人负责家里农产品的售卖,男主人就负责家里房屋的重建工作。

瓦卡镇本是得荣县最具浓郁民族风情的藏乡田园风情小镇之一,是连接川滇两省的重要汇集之地,更是甘孜州的南大门。因为“8·28、8·31”两次地震,瓦卡成了受灾最为严重的一个乡镇,311户房屋成为危房,33户房屋受损严重,这个风情小镇已经变得满目疮痍。

灾情始终打垮的是弱者,但瓦卡镇村民没有灰心、干部没有灰心、领导没有灰心,及时出台政策,积极组织群众灾后重建,使灾后重建工作及时、有序、有力、有效的开展。

8月中旬,在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笔者一行从县城出发,驱车80余公里,冒着沿途飞石滚落风险,再次走进瓦卡镇,探寻那里的老百姓如今生活是否有了新变化。

“年内完成80%受损房加固,新房最迟在明年8月31日前就可入住。”在瓦卡镇灾后重建指挥部,笔者见到了瓦卡镇党委书记肖江。办公室墙壁上,清晰的写着目前房屋加固、重建进展情况。肖江告诉笔者,瓦卡镇作为地震的重灾区,灾后重建任务特别艰巨。作为受灾最严重乡(镇),瓦卡镇344户居民中,311户居民房屋受损严重,其中拆除重建房屋达139户。面对高额的重建率,肖江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宣传危房潜在的安全隐患,硬是说服老百姓自愿拆掉受损房屋重建。为了保障民房建设进度和老百姓的利益,瓦卡成立了灾后民房重建业主委员会,从原材料的采购、地勘测绘到全面启动危房拆除、场地平整等工作都全程参与,确保了征地拆迁协调工作有序开展。重灾区瓦卡重建户告诉笔者,地震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很大。但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的房屋补助政策给他们吃了定心丸。

瓦卡镇作为得荣县4大坝子之一,又是甘孜州的南大门,享有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后花园美称,恢复瓦卡原貌,把瓦卡打造成更加美丽且极具浓郁民族风情的藏乡田园风情小镇势在必行。得荣县研究决定制定出台《瓦卡镇瓦卡村民居接待示范户实施方案》,按照“政府引导,科学规划,设定标准,达标补贴”的原则,结合瓦卡村实际,采取农户自主投资和政府补贴扶持相结合的形式,积极扶持民居接待示范户建设,经审核对达到建设要求的给予每户7万元补贴。

说起民居接待示范户打造,瓦卡老乡们更是不亦乐乎,满脸洋溢着满意的笑容。“真的是有这等好事,政府能帮我们把房子建起来,现在还帮我们做生意、赚钱,等到我们瓦卡以后建好了,我准备开个家庭旅馆,要像对面奔子栏一样接待外面的游客,我也准备种点蔬菜、瓜果,搞点藏猪、藏鸡养殖,让外面来的人体验一下我们民族的风采,我还要……”阿楚大哥说着,满脸尽是幸福、尽是对未来美好的畅想。

笔者从瓦卡灾后重建指挥部了解到,瓦卡218户旅游示范户建设已经开展施工。瓦卡镇民族特色旅游城镇整体绿化打造项目已经通过评审,正在开展作业设计。旅游集镇游客接待中心、滨江旅游观光及生态区步游道建设项目进入招标阶段。

如今,站在一年前的地震废墟上,瓦卡镇上下都被房屋、道路重建的机械轰鸣声所覆盖。到明年,新建成的瓦卡镇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瓦卡镇定位旅游服务,建成后将是一个4A级的田园风光风情小镇。”肖江介绍,瓦卡镇扼守滇、川、藏进出要道,地处大香格里拉环线,未来将是环香格里拉旅游带上的一颗明珠。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