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荣县城全景。
▲州委常委许春秀审阅瓦卡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漂亮安全的学校。
▲今日瓦卡。
▲走出昨天,迎来希望。
▲安抚灾民。
▲转移群众。
▲搭建帐篷。
▲打通道路。
明年,一个集旅游、生态、观光为一体的4A级旅游集镇——瓦卡,将与游客见面。这段时间,阿楚大哥盘算着,自家地理位置好、周边条件不错,等来的游客多了,一家人要经营民居接待,还可开一家农家乐……
这些天,炙热的天气烤得人很难受。全县干部职工却奔走在灾后重建的第一线,为重建添砖加瓦;老乡们也正热火朝天地修建自家的新房。脸上掩饰不住的喜悦和合不拢的双唇,让人们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化。
一年前,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得荣人民安静的梦想破灭。
一年后,希望在一间间板房中升腾,一幢幢新建的、维修的崭新住宅拔地而起;一个个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田间禾苗青翠碧绿、果实累累。
在这个炎热的夏季,得荣大地正在滋长希望。地震后的一年,得荣已经焕发出生机,在灾后重建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
我们相信,得荣明天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相约,再过一年,重建过后的得荣又将重现美丽风情。山还在,人依旧,明年会更好!
■ 得荣县委宣传部供稿
坚强的灾区群众
自力更生的重建大军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灾后重建的主力军。
一年来,灾区群众自力更生、顽强拼搏重建家园,让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重建中熠熠生辉。
一年来,刚走出黑色梦魇的人们,甩开膀子,在废墟上重新描绘自己的安居梦、发展梦和小康梦。
“8·28”、“8·31”两次地震,使离震中最近的瓦卡村民住房基本被损毁,所有村民不得不蜗居板房。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瓦卡村民并没有退却,在县委、县政府、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如今,全村男女老少都将失去家园的悲恸转换成重建的力量,全身心投入到了灾后重建工作中。
阿楚大哥一家在瓦卡居住了近40年,在地震中虽没有人员伤亡,但才修几年的房屋却成了危房。当他们站在自家岌岌可危的住房前欲哭无泪的时候,州县干部来到了身边,抢出家具和粮食,发放救灾帐篷和应急食品,引导他们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重建家园。随着县委、县政府抗震救灾工作的有力、有序推进,全家人又从临时安置点搬进了过渡安置房。
并不宽敞的板房既是一家人的厨房,又是客厅,还是卧室。一家六口挤在这样简陋而又狭小的板房中,面对着满目疮痍的家园及频频余震,全家都茫然了。在州县乡干部的反复引导、鼓励下,随着得荣县实施的一项项符合科学发展的重建规划、一系列与重建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落实,全家人逐渐恢复了平静、恢复了生产,重树起战胜困难、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
“往年春节都是过了正月十五才劳动,今年一过初五就坐不住了,希望明年一家人可以在新房子里过春节。”阿楚大哥已经忍不住展望起搬进新居的生活。一开年,便着手准备建房前期工作,拆除危房、购置钢筋、水泥、沙石,聘请专业施工队,经过准备,他家的房屋7月初破土动工。经历了地震,村民都知道了房屋坚固、安全的重要性,都将传统的土木结构改为砖混结构,提高了房屋的抗震性能,住起来也更方便、踏实。阿楚大哥家也不例外,新房为两层的砖混楼房,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现已完成了一层板浇筑,预计年底可入住。
今年,阿楚家新种植了5亩葡萄,并在葡萄地里套种了西瓜、树椒、蔬菜。平常阿楚大哥都在外打工挣钱,妻子在家打理葡萄园、照顾老人。随着葡萄产量越来越高,妻子一人已无法顾及地里的农活与家务活。阿楚大哥说,等新房建好,他也不再外出打工了,要在家与妻子一起管理好自家的葡萄园,这几年种植的葡萄、西瓜、树椒、独蒜等农产品产量高、销路好、收入可观,目前自己已经掌握了一些种植技术,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
听说要将瓦卡打造成集旅游、生态、观光为一体的4A级旅游集镇,阿楚大哥盘算着,等来的游客多了,一家人还要经营民居接待,自家地理位置好、周边条件也不错,等孩子毕业了,还可开一家农家乐……说到未来,平时不善言谈的阿楚大哥变得滔滔不绝,言行举止间充满了信心。
一间板房一家人,一间板房一个故事,阿楚一家只是瓦卡及得荣受灾群众的一个缩影。
在省州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干部群众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灾后重建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新的传奇。
党员干部
恢复重建的中坚力量
灾后恢复重建伊始,一支支“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党员志愿服务队”就冲锋在重建最前沿。他们把灾后重建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战场,谱写了一曲曲为民务实的先锋之歌。
突如其来的地震给得荣县造成巨大损失,沉重的灾难使全县人民面临十分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灾情发生后,在瓦卡镇挂职副书记的胡欢,毅然取消了休假,退掉了订好的往返机票,身先士卒,坚持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安抚村民情绪、仔细查看灾情、给危房拍照、统计受灾数据、连夜制定后续救灾方案、主动请缨扛100多斤赈灾物资到最危险的阿洛贡村,饿了就匆匆吃点糌粑充饥,困了就坐在凳子上打会盹,家人的担忧与劝阻,全然被忙碌的胡欢“遗忘”了。遭受地震重创的阿洛贡村41户234人无一人伤亡,这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地震发生时,36岁的高龄初产妇日青拥忠和青羊区妇幼保健院的医生谢静秋,一起度过了生命攸关的30分钟。
灾难发生后,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在最全面。当抗震救灾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在各个重建工作的“主战场”,依然活跃着党员干部的身影。
得荣县农牧和科技局干部李朝应熟知,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发展的根本。经过7年多的实践总结,他探索出了葡萄+大蒜+花生的立体种植模式,推广这一种植技术后,当地人均年增收达到3260元。结合灾后重建,他加强了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并参加了灾后实用技术培训128场次,培训人数达13328人次,新型农民专题培训5场次580人。
灾后重建中,得荣县委、县政府发挥村组干部的力量,在工作推进中,优先提拔有战斗力的干部,特别是挂职干部。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作用,把关系老百姓的工作反映到位,让老百姓能够主动消解各种矛盾。为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稳步推进,得荣县政府与各级部门、乡镇,乡镇与村委会、村民,层层签订《灾后重建工作责任书》3271份,全县公职人员与单位签订《结对认亲助推灾后重建工作责任书》1825份,实现责任落实横到边、纵到底,工作运行机制更加规范,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灾后重建现场,就是各级党员干部实践群众路线的“大考场”。在这场大考中,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帮扶部门、帮扶队员交出了三张满意的答卷:一张村社干部打的作风卷,一张群众打的民心卷,一张组织部门打的实绩卷。
三百多个日夜的风雨兼程,党员干部们消瘦了,脸黑了,但和群众的心却贴得更近了。
感谢有你
我们心手相牵
青羊、蒲江与得荣人民一家亲。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援藏干部吹响了驰援救灾的集结号;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援藏干部打响了驰援救灾的“阻击战”。
这场地震也成了对40名援藏干部的最大考验。灾情发生后,援藏工作组领队张彬、副领队刘振晖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地震震松了山石,阻断了援藏干部前行的路,他们就徒步行军,硬是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来到老乡家里。挨家挨户的清点受灾损失、帮助灾民撤离、转移安置灾民……
作为对口援建单位,面对得荣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匮乏及观念比较落后等情况,成都市青羊区提出了“民生为本、基础为先、产业为要”的援藏总体思路。在最初梳理的51个援藏项目中,从最急最需的项目入手,援藏干部兵分数路,展开项目会战,扩大葡萄种植基地,加快子庚老渠技改与瓦卡供排水工程,试点乡村公交联营…… 每一个项目的实施背后,都有一串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援藏干部的青春之歌、奉献之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赤霞珠请选“得荣造”。这两年,得荣人招待宾客时,除了传统的地方特产得荣树椒、坨坨肉、香猪腿外,餐桌上还多了一样得荣特产——得荣县出产的太阳谷葡萄酒。作为得荣县最有优势、最大规模、最具潜力的现代农业项目,青羊区坚持把酿酒葡萄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对口支援得荣的重大产业化项目,每年从援建资金中投入600万元,目前已累计投入1200万元,助推全县构建酿酒葡萄产业链,着力扶持得荣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从长远上和根本上缓解县域农牧民群众“增收难、致富难”的问题。
两年来,援藏工作组先后争取到全民健康体检等各级各类项目29个、项目资金近1100万元;开展调查研究近1500人次,走访群众2110人次;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150余起,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60个;帮扶贫困户660多户次,救济贫困学生230人次,捐赠钱物计18.3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只有把“观念扶贫”摆在首位,把“智力援建”作为根本,援建工作才能可持续发展,得荣才能从根本上走出贫穷落后的困境。
今天,在得荣这片经历过磨难的土地上,援藏干部正用真心真情书写着“青羊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