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经1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经1

第02版
经2

第03版
经3

第04版
经4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寻千年幸福梦
——乡城县凝心聚力抓发展惠民生纪实
2014-11-09

本报记者王明阳 摄

■ 何才华

奔腾不息的硕曲河像一根丝线,把两岸的村寨连在一起,形同一串璀璨的明珠,善良淳朴的乡城人在祥和安宁的土地上,用探索求真的眼光和孜孜不倦的求索,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实施底部突围,以建设美丽幸福新乡城为目标,突出加快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两个重点,实施旅游全域化、城镇特色化、工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四大战略,强化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开放合作、基层组织五项支撑,不断提升改革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奋力推进康南发展高地、香巴拉休闲胜地、民族团结福地和藏区社会建设示范地建设。如今的乡城从城市到乡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美丽新村建设快马加鞭,旅游产业蓄势待发,乡城人正以“夸父逐日”的胆气和毅力追寻千年的幸福梦。

扶贫搬迁建起幸福家园

一栋栋漂亮藏房错落有致的矗立在交通便捷的公路边,在开阔的平地上,在苍翠的河谷间,精致的白色藏房装点着山河,更见证着搬迁农户的幸福生活。走进松通移民搬迁点,犹如进到别墅区,村里是干净的硬化路面,各种便民设施齐全,整洁的生活环境,便捷的公共服务,村民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不奢求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只想搬到条件好点的地方居住,摆脱艰苦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威胁。”这是洞松乡热斗、克斗、固松和卡心四个村216名贫困群众多年来的夙愿。当县委、县政府将卡心移民搬迁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村民们的愿望终于能实现了。从6公里以外的高山上架设管道引来清泉,将电牵到荒坝,将公路进行加宽扩展,幸福生活正向他们迎面而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村民们积极投工投劳,筑基、夯墙、运料,充分发挥农牧民群众在扶贫搬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搬迁群众同创业者一起,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巨斧神工,将荆棘从生的荒山荒坝泼墨成一幅式样美观、特色浓郁、设施现代的小集镇画卷。

在乡城扶贫搬迁建设中,县委、县政府力破群众观念改变难、搬迁选址难、资金筹措难三大难题,狠抓搬迁群众落户、房产落脚、生活落业、生产落地,努力实现搬迁规划设计好、惠民政策落实好、增收致富引导好,确保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为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建设幸福美丽新乡城注入了新的活力。辛勤与希望同在,耕耘与收获并存,经过几年的奋斗,乡城先后建成了黑达坝、邛少通、边边哨、松通、卡心坝等五个集中搬迁安置点,354户1876人从生存条件恶劣,土地贫瘠的半高山上搬迁到条件较好地方居住。生存条件恶劣的水洼乡浪充村43户村民整体搬迁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通过“一年抓基础、三年抓提高、五年上水平、十年大发展”的移民开发战略,目前全县80%以上居住在高山半高山,发展艰难致富无望的贫穷村民,已实现整体搬迁到发展条件好,生存环境优的低海拔地区,并实现集中居住。先期搬迁的群众已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后期搬迁的群众在种养殖产业支撑下也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美丽新村点燃致富梦

行走在植被葱郁和谐恬静的乡城各个村寨,流水潺潺,花果飘香,空气清新,纵横交错的硬化路村村相通、户户相连。随着万亩特色产业示范区、千亩蓝莓基地、千亩油菜基地、酿酒葡萄等一批农业龙头产业基地的建设,金雪鱼菜籽油、苹果醋等产品取得QS认证;乡城藏鸡、苹果系列品种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乡城松茸、乡城藏鸡、藏鸡蛋相继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原产地认证。高原河谷特色农产业声名远播,成为最具优势,最有成长潜力的产业链,前来体验感受生态观光游的客人也越来越多。

在美丽新村建设中,将种树添绿色、引水添活力、安装路灯增亮度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城郊四村新区按照把握好“形态”、强化好“文态”、保护好“生态”、发展好“业态”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启动“多彩乡城、智慧乡城、洁净乡城”工程。围绕“一核两翼”布局, 启动以县城为中心,尼斯、青德、热打3个小集镇为支撑的城镇建设,有序引导农牧民向城镇和产业聚居点聚集。按照打造全州美丽新村建设先进县,农业产业示范县目标,全力推进村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农旅互动、产村相融,做到景城、景镇、景村和景户“四位”一体,构建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坚持“两个50%”惠民助农举措,发展基础得到不断夯实,将“小路、小桥、小水、小能源”的“四小工程”建设融入新村建设中,采用政府投入水泥等建材,干群参与筹集地方建材和投工投劳方式,大兴基础设施,为农村发展筑牢基础。目前,各行政村的入户路和联户路85%已经硬化,广大农村行路难、饮水难、基础差的问题得到持续改善。从2010 年至今通过多方整合资金,已累计完成投资 5.21 亿元,新村实施区域综合条件得以改善,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增长超过 21% 。

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建立农户持续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同时,大力发展生猪、藏猪、藏鸡等特色畜禽养殖业,探索“龙头牵引、专合带动、农户代养、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已建成藏猪保种基地和藏鸡品种资源保护场及高山牲畜规模养殖基地,培育示范专合组织 17 个(省级2家),主导产业龙头企业 3 家,申报省级专业合作社 3 个,带动农户 1500 户,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几年来,乡城县美丽新村建设已初见成效,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新型村落已初步建成,农民群众的生产劳作条件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改变。

如今,村在绿中掩,人在绿间居的幸福村民随着环境的改变和来此观光的游客增多,市场经济意识也在萌芽,不再是死守着庄稼地耕种。通过政府引导,不少村民瞄准市场和各种商机开始多种经营,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

定居让牧民生活变了样

青青的牧场上,成群的牛羊在游移,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毯子上一幅由黑白构成的不断变换的图画,这就是夏季在乡城县随处可见的景色,牧民唱着悠扬的山歌放牧在家附近的牧场。

放牧20余年的俄青麦说:“以前放牧就住在用石头垒起来不过一人高的房子里,只用塑料布和土皮遮风挡雨,屋里挖一个火坑用来取暖。一遇下雨,满屋都是水,放牧生活苦不堪言。真没想到,现在国家为我们建了这么漂亮的定居房,住上定居房后,我们觉得放牧就是享受。我们这个定居点的定居牧民们对现在的生活都很满意。”

在1273户定居房建设中,乡城县结合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因地制宜提出“将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与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一同规划、一同建设”的思路,做到定居房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努力实现牧民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提升、畜牧业经济有新发展的目标,每个定居点建有村民活动中心、村级医疗室,有小卖部,随着文明新风进牧家的开展,漂亮美观的定居点就似一处高山景点。

汽车在山路上盘旋,从河谷到山顶,再从山顶到河谷,从县城到水洼乡那拉岗村仅36公里的路程,却要走很长的时间。然而,在偏僻的大山深处,一幢幢民族风格鲜明的乡村民居为游客留下难忘的乡城印象,这是乡城县新建成的一处牧民定居点。“住进新房,既要放牧,还需要搞旅游,为去游七湖的客人提供马匹服务,收入还很不错。”牧民邓珠说,他们的生活也由此得到改变。

夯实基础旅游产业蓄势待发

地处稻城亚丁、云南香格里拉两大著名景区中心地带的乡城县,是川西南与滇西北旅游区往来的必经之地。素有“香格里拉之源”美誉的乡城的神秘与美丽正逐步走出深闺,用旖旎绚烂的自然景观,多彩丰厚的人文风情,绝美独特的藏乡田园,全方位诠释着乡城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诠释着人间“香巴拉”美誉的深刻内涵。(紧转第四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