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经2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经1

第02版
经2

第03版
经3

第04版
经4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路飞彩虹
——甘孜州“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电力工程建设纪实(下)
2014-11-09

■ 杨林 胡庆和 本报记者 田杰 马建华 /文 陈红梅 /图

日前,记者走进如火如荼的甘孜电力天路和无电地区建设工地,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场面,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令人敬仰,叫人感慨。这些故事和场面树起了一座顶天立地的英雄群雕,谱写出一部激情豪迈的壮丽诗篇。

铁流滚滚千万里

物资运输是电网工程的命脉,是工程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生命线”。

甘孜州‘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堪称是一项挑战性极强的工程。

“挑战”二字,绝非危言耸听。甘孜公司工程指挥部提供的一组数据虽枯燥乏味但却极具说服力:

工程建设所需的电杆、铁塔、导线以及辅助器材的总重量竟然高达 19 万吨;如果按每辆重型卡车装载 30 吨计算,需要6000 车次才能基本载完;……19万吨物资需全部从四川成都等地沿川藏317、318国道超长距离运抵现场。两条国道运输距离单边长度达千余公里。据测算,整个工程建设物资大约需要6000余车次进行运输,在物资运输最忙期间每天有近500辆车在途中往返。由于道路的崎岖和险峻,曾经有人形容出入川藏线的运输人员为“刀尖上的舞者”。

川藏线是川藏公路的简称。川藏公路是连通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之间汽车通行的第一条公路。

在工程庞大的后勤保证体系中,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凭着一身过硬本领,技高人胆大,勇闯各种塌方、泥石流、悬崖峭壁等险境,将人员、物质平安送达。

铁流向西,重型卡车驶入被称为“生死线”的川藏公路,沿途雪山林立,道路蜿蜒颠簸,一路艰难崎岖。驾驶员轮流驾车,马不停蹄。累了,路边停车打个盹;饿了,冷水就凉馍充饥。几个月的往返,不少驾驶员患上了胃病,但他们无怨无悔;塌方、飞石、浓雾、冰雪路、堵车……,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变幻莫测的高原气候、防不胜防的机械故障,他们的每一次出征都是一次挑战,他们行进在千里迢迢运输线上的每一天,都是一次难忘的记忆。

尽管挑战重重、困难种种,但他们始终互帮互助、义无反顾,直到最后一批物资完好无损地运达目的地。没有发生过一次交通事故,没有出现过一个人员伤亡,没有出现过一件材料短缺,没有出现过一样设备损毁……

他们用车轮丈量藏区高原,行驶过的里程加起来有50万公里,再加上物质要运到一个个村寨建设工地,累计行程可以绕地球50圈。

铁流滚滚,八千里路云和月。19万吨物质上高原,累计行程何止千万里!

挑战极限甘奉献

陈自彬是公司建设部兼管南路片区项目部的负责人。电力天路工程建设有多难?他给记者讲述了几个故事。

他们负责的是巴塘县波密乡项目工程,线路全长65公里,沿途共有213基35千伏的铁塔,建设走向从海拔2300米到5200米再到3700米,且塔基基坑有四分之三是开挖在石头坚硬的地段沿线。

今年8月的一天,因道路狭窄、不平、坡陡、湿滑、地基松动等因素,一整车电力器材,恰好在最危险的地段抛锚熄火,司机下车准备找人施救时,车辆却快速倾斜,只得眼睁睁地看着车辆倾倒,因路旁大树遮挡,车辆才没有翻下波涛汹涌的巴楚河,然而,一整车电力器材却报废了。

“无论是下山采购食品货物,还是运输电力器材,遇到过两三次这样的事故,所幸没有发生人员伤亡。”陈自彬心有余悸地说。

“从今年开春开工之日起,四个施工作业组近300多人的施工队伍,分散在施工沿线,吃住在自己搭建的工棚内,在高寒缺氧、呼吸困难、紫外线强烈的恶劣条件下,工人们靠钢钎、二锤和少许的风钻,一锤一眼地开凿出了852基安装铁塔的基坑。”

陈自彬说,由于这里属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极多,植被茂盛,冬日山顶上白雪皑皑,夏日里山花烂漫,牦牛漫山遍野,景色迷人,是个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当地决定待电力天路架通后,将全面打造生态旅游。因此,为保护景区和野生动物,建设者们不得不采用原始落后的办法作业。

“能够用农用车转运还算是先进的运送方式。很多地方根本无路可走。”陈自彬说。遇到这种情况就只有人背马驮。马匹走在狭窄的羊肠小道上,下面是深不可测的山谷,陈自彬亲眼看见马匹跌进深渊。

“运送塔材是最艰难的工作,在运送塔材过程中,很多人由于高寒缺氧、体力不支累倒了。在我们整个南路片区,投入了3600多人运送塔材。由于工人大多来自广安、达州、泸州等地,有600多人因高原反应不得不回内地。”陈自彬告诉记者,能够坚持下来的民工大多边吸氧,边施工。

乡城——稻城110KV线路全长折单全长157.913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其中,最高一基的铁塔,矗立在海拔4800米的山顶上,施工期间最低气温达到零下25摄氏度。

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铁塔基础的保温养护成了基础工作中最大的难题,稍不注意就会面临整个基础报废返工。针对这一难题,施工单位用火炉加热、蒸汽加热、电热毯保温、棉被保温等方法对基础进行养护,关键时刻还得用上柴油发电机,前后,共投入使用棉被近2000床,发电机、电热毯数十组。

为了躲避寒冷,施工人员在太阳初升的时候上山安装铁塔塔材,在气候更加寒冷的早上,将全身捂得严严实实,登塔作业施工,尽管这样,仍然有不少员工患上了重感冒。

在“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上,每一趟线路上都留下国家电网人员的足迹,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陈自彬介绍说,公司配发了4辆越野车给南路片区项目部,4辆车连轴转,都跑散架了,钢板折断,引擎柱、保险杠断裂。由于往返各项目区,司机最多时每天要跑12个小时,今年3月至今,每辆车跑了5万多公里。他每个月跑8000公里。

8月27日一大早,陈自彬准备从乡城县到巴塘和得荣县进行工程协调和巡查,他感觉不适,发高烧,疼痛难忍,无法继续坚持开展工作,被同事们抬到乡城县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肾结石,医院要求他输液治疗。疼痛稍微缓解,他拔掉吊针,不顾医生劝阻,坐上汽车赶赴施工现场进行调处问题。

“电力天路工程建设已经进入最后攻坚阶段,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我们项目部只有6个人,我在关键时刻倒下了怎么行?”32岁的陈自彬说,要倒就倒在工作岗位上。

9月中旬的一天,记者采访曾吉银时,他还直不起腰,躺在宿舍的床上。曾吉银是公司建设部主任。7月底,曾吉银到项目区开展工作发生意外,腰椎受伤。领导劝他去内地及早治疗,但建设部许多工作离不开他,没有办法,他只好把办公室搬到了宿舍。

虽然他不愿谈及自己的成绩和奉献,但在交谈中,他说他有“两个遗憾”和一个“毛病”。遗憾之一,父亲身患绝症在家养病,他却要回到高原投入电网建设。他记得那天是2014年1月25日,他在公司召开的会议上向与会人员汇报公司电网建设的项目计划和推进措施,这时他的手机响个不停,但他没有接,直到讲了一个多小时结束讲解后才去回复电话。一个个电话是住在自贡的亲人打来的,都是告诉他父亲不行了,要他赶快回去。他安排好工作后,连夜赶回自贡,走到父亲的病床前,父亲已经进入弥留状态,没有对父亲说上一句送别的话,而父亲也没有给他留下一句遗言,只是一种心灵感应,父亲见到儿子来到身边才合上了眼。

遗憾之二,今年高考期间,正是公司无电地区电力工程进入攻坚阶段,女儿高中毕业,全身心投入备考。高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社会上有“一考定终生”之说。此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仍有道理。作为自己的掌上明珠,女儿在这个重要阶段,作父亲的有必要陪伴女儿备考,给她以鼓舞,给她以信心,然而他依然在高原,身心系着电网建设。直到考前一天,他才匆忙赶回自贡。没有陪女儿备考,虽然女儿没有怨言,但他总感到对不起女儿。

他的“毛病”是,他说他的脾气有点怪,态度有时不好,不好的证据是跟人“吵架”。比如,那年他去成都省级机关某单位报送无电地区电网建设项目表,上级部门的同志见他报送的项目预算数据比内地一些无电地区建设项目预算要高得多,上级部门的同志认为预算标准高了,不批。他再三解释,上级部门的同志还是认为高了。高什么高?他也毛了,发了脾气,就跟他们“吵”:甘孜州的交通条件是内地一些地方能比的吗?自然条件恶劣程度是内地一些地方能比的吗?电网建设要穿过原始森林,要经过草原,为保护生态,投入的资金是内地能比的吗?吵过后又觉得不妥,对那位同志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们到实地走走。于是又陪上级部门的同志到高原实地核算,其结果是上级部门的同志同意了他报送的项目预算数据。事后有的同志对他说,跟各级部门和参建单位打交道,特别是到上级部门汇报工作,要注意方式方法,多作解释和沟通,少发脾气,更不能吵。他说,注意改进方法是应该的,可是有些时候用“吵”的办法才有用。

记者知道,他说的“吵”,就是争,就是辩。

结束采访时,曾吉银说,私事留下遗憾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能在电网建设中留下遗憾。

光明照亮雪山草原

9月20日凌晨1时44分,随着35KV1#号站用变的第一次充电成功,甘孜州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建设工程下的第一座智能变电站——甘孜州康定县110KV新城变电站投运成功。自7月3日位于九龙县境内的首座35KV乌拉溪变电站投运以来,陆续已有石渠35KV呷依变电站、35KV长须变电站、得荣35KV奔都变电站等9座变电站相继投运。有序、紧张的变电站投运工作仍在继续……

“这是一步跨千年的重大民生工程。”甘孜藏族自治州州长益西达瓦说,工程将从根本上解决无电地区的用电问题,对实现“十二五”末新增农牧民聚居区“户户通电”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工程的建设将有力支持甘孜水电资源大规模开发,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看看吧,一座座现代化的输变电站拔地而起,一基基银色杆塔正在甘孜大地高高矗立,一条条“电力高速公路”正穿梭在崇山峻岭间,一条条闪光的银线正在延伸至广袤的农牧区……触景生情,一位来自甘孜州的群众宣传工作者,敲打着竹板,放开嗓子,激情满怀地唱道:

座座铁塔巍然屹立

根根银线架于天际

国网员工行走高原大地

留下一行行闪光的足迹

彩虹银线交相辉映成景……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