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综合.广告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取“跑赢”地震的“康定经验”
2014-11-29

■ 谢佼

11月22日、25日,四川康定先后发生6.3级和5.8级地震,牵动国人关注的目光。许多媒体都已注意到,康定地震与之前景谷地震、鲁甸地震震级相近,但伤亡人数低于前两次地震的同期数字。根据新华社记者采访到的情况,除了康定地处高原人烟稀少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地坚持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很多行动“跑”在了地震之前。康定“跑赢”地震再次证明,长期未雨绸缪,这对减少地震伤亡至关重要。

每次地震后,有关专家都在反复强调一个常识,“地震本身是震不死人的”。地震之所以看上去可怕,是因为地震容易引发地质次生灾害,不安全的建筑在地震中容易垮塌,混乱的逃生秩序、错误的逃生选择等也会造成衍生伤害。如果明确了这一点,有关方面就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将地震伤亡减到最小。

当年汶川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主要是因山体崩塌和房屋垮塌所致;而鲁甸地震、景谷地震出现重大伤亡,主要是因当地村落有大量土坯房,遇难者大多在被埋后窒息而亡。担心山体崩塌,需要长期勘查地质隐患;担心房屋垮塌,需要补齐农房改造短板。在汶川地震后,地方政府帮助一些居民搬离了存在隐患的区域,“异地扶贫搬迁”“牧民定居工程”等项目,使当地的建筑质量得到很大改善,总体抗震能力明显提高。这就是这次康定地震伤亡较少的重要原因。

康定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是,平日里的紧急疏散演练,在地震来临时能发挥巨大作用。在22日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康定县塔公乡木雅祖庆学校正在上课,但震后不到5分钟,全校近2000名师生全部安全撤离。据新华社报道,该校每个学期都要进行地震应急演练,最近一次演练是在地震前20多天。因此,该学校在组织撤离时,大孩子抱着小孩子,没有一个学生抢道,秩序井然,速度飞快。

同样的经验,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已有体现。想必很多人都还记得,被称为“最牛抗震校长”的叶志平,当时他带领桑枣中学2300多名师生,仅用1分36秒全部安全逃生。这段佳话的背后,是叶志平在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自行筹资加固教学楼、每周进行安全教育、每学期组织师生进行紧急疏散演习。

在与灾难斗争的过程中,很多宝贵的经验都是在平日里逐渐积累的。在以前的地震中,有一些地方曾出现过市民、学生在恐惧和无知中轻易跳楼导致伤亡。而在康定,正因为当地长期向社会进行避震知识宣传,民众在面对地震时变得非常从容和冷静。据介绍,在当地学校的日常演练中,紧急疏散的安排详细到了哪个老师负责维持秩序、哪个老师负责在走廊疏导学生。 (下转第二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