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新闻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专题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1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洒满阳光和爱的大地上
——康定县科学有序抗震救灾并实现重大地震人员伤亡最少之启示(上)
2015-01-06
12月2日,省委书记王东明,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来到康定县塔公镇夺拉一村夺拉嘎姆安置点,看望慰问受灾群众,详细了解村民房屋受损、医疗救治和过渡安置期间物资发放、保暖驱寒等情况。
州委书记胡昌升顶风冒雪看望慰问塔公乡下马龙村受灾群众。
州委副书记、州政府州长益西达瓦在道孚县八美镇中古村查灾核灾。
州委常委、康定县委书记唐强,县政府县长甲么在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武警州支队奔赴一线展开救援。

■ 毛宇 刘金元 孙学花 文/图

冬日的塔公草原,天高云淡,寒气袭人;美丽的贡嘎雪山,高耸云端,雄壮秀美。在金黄色的草原上,牧民们正如往常一样安祥而又舒心地放牧着自己的希望与梦想。然而,突如其来的康定“11.22”6.3级、“11.25”5.8级地震,顿时打破了往日的平静。地震来袭,中央和省、州、县及时、科学、有效地展开应急抢险和过渡安置工作,不仅实现了自汶川、芦山、云南地震以来重大地震人员伤亡最少,而且创下了我国高海拔、高寒地区抗震救灾的多个第一。

透过“重大地震人员伤亡最少”的奇迹,咀嚼那一个个来之不易的“第一”,人们在苦苦地寻找着康定地震带来的经验与启示——

启示之一:尽管遭受两次重大地震,但因开展常态应急工作、群众工作“六大活动”和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而人员伤亡最少

勤打常态应急“预防针”,提高灾害应对“免疫力”。

地震本身震不死人,但不安全的房屋建筑、混乱的逃生秩序、错误的逃生选择以及一系列接踵而至的次生灾害,使得地震变得异常可怕。

11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在《记取“跑赢”地震的“康定经验”》一文中这样写到,“康定地区除了具有地广人稀的自然条件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近年来该地区重视平日防控演练工作,地震应急预案启动提前、自然灾害防治措施制定提前、预警体系完善提前等很多行动‘跑’在了地震之前。长期未雨绸缪,这对减少地震伤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平时防范工作扎实与否,决定了灾害发生时损失的严重程度,该地区将自然灾害应急防范工作纳入了日常重要工作,进而实现了防控工作常态化。

康定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中小学校强化地震应急演练,据康定县教育局安办负责人介绍,全县所有学校,自2008年“5·12”地震后,积极开展地震演练疏散活动。“我县各学校实行‘每半月一跑’,现在大多数学校利用课间操、队会课、体育课等,进行地震疏散演练,几乎达到了每天一演练,我们在增加演练数量的同时,从演练的质量上下功夫,在短时间内让所有学生都按规范流程疏散到安全区,地震应急常识不仅进入了课堂,而且更是深入到了师生的心中。这对提高师生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康定‘11·22’、‘11·25’地震,生动地检验了我们平时演练的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地震应急演练力度,实现常态化、活动化和生活化。”

“11·22”地震发生时,震中所在地康定县塔公镇木雅祖庆学校正在上课,震后不到5分钟,全校近2000名师生全部安全撤离。该学校的最近一次地震应急演练是在地震前20多天。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高年级的学生不顾个人安危,冒险救助低年级的同学,该校九年级的仁青邓珠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我看到仁青邓珠连续拉了两个低年级的同学,其中一个在楼道围栏边,由于晃动强烈,围栏垮塌,差点掉下去。当时,仁青邓珠及时抓住那位低年级的同学迅速跑到安全区,然后再跑回去帮助其他同学。”跟他同班的拉姆说。

州、县电视台不定期播放地震相关节目,放映地震避险示范片、地震应急避险措施等,该地区干部群众受益匪浅。在“11·22”、“11·25”地震发生时,干部群众大多因防范避险方法得当,避免了不必要的损伤。“当时房子摇得很厉害,我第一时间躲藏到了床和桌子形成的三角点,头上顶了被子,虽然室内好些东西掉下来摔碎了,但是我没受到伤害,这都跟我平时爱看州台、县台新闻中地震应急避险的好方法、常识有很大关系,这次地震发生时,我没有慌乱地往外跑。”家住炉城镇子耳社区的肖大爷说。

肖大爷说出了康定绝大多数居民的心声。两次重大地震发生后,康定地区大多干部群众比较淡定,没有出现乱喊、乱叫和乱跑的现象。“11·22”地震后康定情歌广场、新城政务中心市政广场的歌舞依旧,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做好群众日常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群众工作法显佳效、增“默契度”,“六大活动”催化干群抗震“战斗力”。

面对康定两次突如其来的重大地震,州委书记胡昌升要求:“要让群众工作暖人心,要继续深化结对认亲,真正把群众工作做到受灾群众心坎上;继续深化同心同向活动,让受灾僧人真切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怀;要继续深化共建共创,引导村级党组织共同维护村内平安和谐;要做好宣传工作,消除受灾群众的恐慌心理、攀比心理和等靠要的思想,积极参与生产自救;要进一步防范地震和余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要加强社会面的和谐稳定;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强督导和暗访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

——千山万水认亲戚,亲情融化恐慌和悲伤

“11·22”地震发生后,震中康定县塔公镇人大主席降央第一时间赶到距镇政府20多公里的塔克村,看望自己的结对“亲戚”村之志玛。村之志玛拉着降央的手说:“没想到,第一个来看我们的,竟是与我结对认亲的干部亲戚。”

据了解,地震发生后,1026个结对小分队,1120个党支部,2.08万余名公职人员活跃在救灾第一线,走访、慰问、帮扶群众14.9万人次。塔公镇江巴村的达瓦老人动情地说:“地震来了,人当时就被吓住了,现在我们的干部亲戚把我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心里踏实了。”

地震发生时,康定干部职工的第一反应惊人的相似,他们第一时间都是给自己的结对亲戚打电话,特别是结对亲戚在震中塔公的干部,第一时间到亲戚家中查看灾情。还没等上级通知,康定结对亲戚在塔公的干部已心急如焚,第一时间赶到亲戚身边。“你看,这栋房子已经垮塌,不能住人了。这儿有一处裂缝,那儿墙体有点错位。”县广电局干部职工跟随结对亲戚的指引,认真查看他们的房屋受损情况,并一一作好记录。据了解,县广播影视局先后组织两批党员干部职工来到塔公镇阿加日沙和江巴村的结对亲戚家中,开展查灾核灾工作,详细了解他们生产生活、房屋受损、经济损失等方面的情况,并认真记录结对亲戚的合理诉求。

诸如此类的感人故事还很多很多。笔者在该县新都桥镇新一村了解到,县政府办领导干部一行,已经在新一村驻扎了几天,深入亲戚家中,和亲戚交谈、安抚他们。“地震一发生,我们第一时间就给自己的亲戚打电话,询问情况,随后,同事间不约而同的相互打电话,及时商量到新都桥看亲戚的受灾情况,今天已经在这儿第三天了,还好亲戚们都安全住在了过渡安置点,以后的这几天我们会继续守在亲戚家中。不仅仅是自己的结对亲戚,而且我们对整个村都进行了走访慰问,给他们送去了心灵的温暖。”县政府办李自平说。

震后结对认亲的队伍中有一位“最美孕妇”,她就是罗让曲珠,今年35岁的她,刚刚怀孕两个月。建州节期间,作为高龄产妇的她原本在家中静养,突如其来的地震让大家提前回到了工作岗位。距离震中很近的江巴牧民新村,是康定县广电局结对认亲联系点。瞒着家人和同事,曲珠于24日来到江巴村,和工作组一起开始为牧民们查灾核灾。“我是没给家人说悄悄来的,因为丈夫也是康定县的工作人员,要参加抗震救灾,我没有那么娇气。因为自己懂藏汉双语,所以正好充当了翻译。”罗让曲珠说。精通藏汉双语,熟悉民风民俗,平日里干练的曲珠和同事们一起走村串户,查灾核灾,搭建帐篷。最为重要的是,她还成为了牧民和工作组沟通的桥梁。原本曲珠就这样一天天坚持着,同事们也不会知道她怀有身孕的情况。可到了28日,高强度的工作和多变的天气,让这个平日里以“女汉子”自居的干部病倒了。新都桥卫生院医生陈玉龙为曲珠看病,劝阻她最好到海拔低的地方去。医生没有料到,一心想着救灾的曲珠咬紧牙关,硬是带病坚持留在了高海拔震区,然而同事们却对此忧心忡忡。

“我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在群众受到灾难的威胁时,决不能退缩,虽然我现在怀孕在身近6个月,但是跟受灾村民的困难相比,我这点算不了什么,从地震发生到现在已经奋战了近7天,没有休息过,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差不多就在办公室吃点方便面,但是我心里很踏实,因为我一直没有离开服务灾区群众的岗位,当自己非常疲惫的时候,我仿佛听见娃娃在肚子里喊‘妈妈加油!’,顿时我又有了一股工作的劲头。前两天,我让大女儿和三个老人乘坐出租车到老家道孚,这样我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老公在州公安局更是需要在抗震救灾前线奋战。”康定炉城镇怀孕6个月的干部杨秋英说。

“当你有困难的时候,一直守候在你身边的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朋友。”灾区群众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康定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深厚情谊。

——千言万语做工作,干僧一心抗震救灾保平安

坐落在塔公镇各日玛村的扎西寺,是康定境内藏传佛教宁玛派著名寺庙。这座拥有近千名僧尼的寺庙,在此次地震中受损严重,大家急切盼望着救援安置。

此次地震,中央、省、州高度重视扎西寺救灾工作,王东明、魏宏亲临扎西寺,察看寺庙受损情况,看望慰问受灾僧尼。王东明说,僧尼也是普通群众,对过渡安置期间僧尼安全温暖过冬和依法正常开展佛事活动要予以关心帮助,希望广大僧尼坚持爱国爱教,始终与党委政府同心同向同行,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作出积极贡献。

倒塌的围墙和佛塔,严重变形的房屋,遍地的石块。地震后,土木结构的大殿和僧舍已是面目全非,一地的狼藉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地震之时寺庙中的惊心动魄。“这次地震扎西寺寺庙受损严重,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下,不仅第一时间让我们所有僧侣撤离到安全区,而且还在离寺庙不远的草坝上搭起了安置帐篷。紧接着,在我们帐篷安置点配备了医疗服务点、临时警务点等,为我们提供了安全保障和医疗服务,而且帐篷内有钢炉取暖、做饭,有安全设备、有洁净的饮用水等,政府想得很周到。”扎西寺寺管会主任麦洛扎西介绍。

“11·22”、“11·25”地震灾害发生后,扎西寺寺庙管理委员会第一时间赶赴寺庙查灾核灾,安抚受灾僧尼,并分成若干小组,有序组织僧尼撤离受损房屋。统战宗教部门也第一时间到达寺庙开展救灾工作,并为受灾僧尼搭建帐篷128顶。同时,县委办、县妇幼保健站也组织干部职工深入扎西寺开展同心同向活动,看望慰问僧尼,并发放了藏毯等救灾物资。

寺外的安置点上,大家正忙着搬运新到的帐篷。御寒的棉被、充足的食物,必备的药品,正源源不断地送来。结对认亲的干部们也赶来查核统计灾害情况,解决寺庙僧尼群众生活困难。这个漫漫隆冬,僧尼们有了指望。

“普救众生是我们佛家的思想,也是现在救援人员正在做的事”。谈到目前救灾行动,僧人久麦说:“我们感受到了党委政府的关怀”。

“我们在这里已经好几天了,负责扎西寺安置点群众的医疗服务工作,主要是寺庙僧侣的医疗救治,除了给群众看病以外,宣传健康教育常识、传染病防治常识。到目前为止,看病的有60多人,每天还要分组到各个帐篷一一查看有无老年人、残疾人、小孩等,有无身体异常情况。”沙德卫生院院长王洪生说。

“我们正在装的帐篷是准备送到塔公镇然洛寺庙的救灾帐篷,我们跟着过去,帮助寺庙搭建帐篷,除此以外还可以帮寺庙做一些其它事情,他们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积极帮忙。”成都预备役江油应急分队的王瀚边搬运帐篷边说。

在灾区塔公草原路口的醒目处、牧民居住点、帐篷安置点等地,“金珠玛米亚莫热!”、“感谢党委政府!”、“感谢全国人民!”等藏汉双语标语随处可见,这是灾区群众的心声,字字倾注了康定灾区群众发自心底的感激。

——千家万户凝爱心,震中孤儿不孤独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州委常委、康定县委书记唐强在抗震救灾安置工作中要求,“把最好的帐篷、棉被都留给祖庆学校的师生们,一定要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短时间内让木雅祖庆学校的师生得到妥善安置。”

地处震中的康定木雅祖庆学校,受灾严重,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学校的救灾安置工作,地震后的第一天,州委书记胡昌升,州委副书记、州政府州长益西达瓦,州委常委、康定县委书记唐强,县长甲么等州县领导和学校师生一同吃饭,亲自为木雅祖庆学校的学生们盛饭、盛汤,并不停地安慰他们,希望他们尽快走出地震阴影。

在另一个受灾地方呷巴乡立启村,村长四郎贡布要照顾村里70多岁的五保户思朗扎西,平时一有空就去看他。“这是我们村子里的五保户,也是我心里一直放不下的一个人,地震后,我第一时间就去看他,然后给他借了一顶临时帐篷,下一步准备召集村两委给他老人家修个房子,每次看到他破旧的房子我就心焦。”

跟随着他来到一顶军绿色的帐篷边,一个10来岁的小孩跑出来跟他拥抱,当时以为是他的儿子。“这个小孩叫降央扎西,是村里的孤儿。我经常要照看他,平时只要一见面我就给一些零花钱,还经常做一些家庭教育,这娃娃可怜,很早就没了父母,特别是此次地震发生后,我才更深深地感受到这孩子和村里的五保户思朗扎西阿爷真的需要我。”四郎贡布边抚摸着孤儿降央扎西的头边说。

“先把帐篷让给村上的困难群众,我们好想办法”;“重点照顾村上的两位老人,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我们年轻,不要紧”;“自己家那点裂口算啥哦,比我们严重的太多了,先看一下他们的”;“我的亲戚在塔公,咋办,马上下去看”……一句句朴实话语,可谓分量不轻。

康定县领导干部第一时间打电话,问爱心帮扶孤儿的情况,特别是帮扶对象在折西片区的领导干部。

——千锤百炼筑堡垒,支部兄弟承诺过:“同甘共苦向前进”

“地震后短短的时间内县委组织部的党支部成员、干部一行就到了我们村子,及时了解我们村子的受灾情况,并鼓励我们村支部,一定要经得起困难的考验,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妥善安置好受灾村民。”司通坝村村支书洪萌秀说。地震发生后,康定县各机关党支部纷纷进入灾区结队党支部,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帮助结对村党支部度过难关。

康定机场集团公司作为第一个深入灾区的支部共建共创单位,以最快速度向共建共创村瓦泽乡白玉、俄依2村以及友好邻村塔公镇江巴村伸出了援手。分别于11月24日、25日将两批多方筹集而来的救援物资经空运抵达康定机场后,组织救援小组在第一时间将物资运送到了以上三村。“11·25”地震发生后,为及时掌握两个支部共建村的受灾情况,该公司董事长谭亨在震后第一时间向两个村的支部书记打去电话,询问受灾及群众安置情况,并于26日一早,带领工作组再次深入两村,进行现场核灾,帮助两村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四川康定机场集团公司在地震后马上就给我们送来了食物和棉被,让我们感到十分温暖。有了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的自救工作也更有信心了。地震中的共建共创活动真的开展得很有意义。”白玉村支部书记索甲激动地说。康定机场集团公司本着“倾情、倾智、倾力”的原则,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全力帮助两村开展抗震救灾工作,除了为两村受灾群众送去方便面、矿泉水、牛奶等食物与棉被等御寒用品外,同时也极力安抚受灾群众的情绪,向群众传授防震避险的科学知识,帮助两村积极开展自救工作,为灾后重建出谋划策。

根据白玉、俄依、江巴3村的实际需求,四川康定机场集团公司已分别向三村共发放帐篷60顶、矿泉水60件、方便面90件、牛奶60件,御寒用品640件,切实解决了受灾群众的温饱御寒问题。

——千辛万苦办实事,牧民定居房保住了群众的生命财产

两次重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发现一栋栋特别的建筑在此次地震中沒有倒塌,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它们是分布在康定塔公镇江巴村、夺拉呷姆村,呷巴乡各达门巴村,贡嘎山乡玉龙西等地的牧民定居房。

自2009年以来,康定县委、政府抓住全省藏区开展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这一契机,从该县实际出发,出台了“一村多点,相对集中”的建设模式。在规划布局上,坚持靠近公路、靠近集镇的原则,以方便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在选址上,充分考虑水草条件,避开易发生地质灾害区域;在定居房建设上,强调既突出地域民族特色,又融入现代元素,体现“安全、采光、保暖、借景、通风”等特点,结合抗震设防要求,将梁木和横木之间、梁柱之间用钢板、钢钉加固,提高抗震设防标准。

“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就是政府的一项民生工程,主要让游牧民群众在气候适宜、交通条件便利、放牧条件优越的地方建设定居房,并在房内完善设施设备,也可以称作是‘牧区的现代化家园’。另一方面,这种房子结构坚固,楼层矮,有地圈梁、构造柱,当时实施工程的时候,政府补贴有水泥,房屋的外部是水泥砂浆凝砌成,内部是通柱穿斗架的,整体结构抗震度高。”康定县住建局规划股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我们在这里住了两年了,条件很好,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家搬进了新房,定居点通了公路、有了小卖部、喝上了自来水,生活更方便了,看病也不用发愁了,在政府的帮助下搞旅游接待,收入也增加了,更让我们惊喜的是这次地震后我们发现,房子只有一些裂口,沒有倒塌。”夺拉呷姆村牧民定居点的牧民说。

——救灾帐篷五脏俱全,“六有六防”助群众温暖过冬

每到吃饭的时候,各个帐篷安置点里炊烟袅袅,受灾群众忙碌着准备午餐、晚餐,一派热闹的景象。瓦泽乡安良村的群众安置帐篷中更是如此,该村群众和结对认亲的干部、临时医疗服务点的医务人员、村干部一同在帐篷内做午餐,共进午餐。

这是地震后的第12天,大家一起同吃同住的时间持续了好几天了。

在该村集中安置点的草地上,帐篷形成四合院形状,其间受灾群众和结对亲戚盘坐在草地上谈天说地,旁边医疗服务点工作人员正在给村上的一名老年人测血压。安置点综合厨房的帐篷上炊烟袅袅,时时飘来香味,帐篷内烧火的、切菜的,该县司法局的干部和村上的群众一起煮面块,看来这就是他们今天的午餐了。“快来哦,大家吃饭了”,村长不停吆喝。

据司法局的干部介绍,他们已经在该点好几天了,主要是看结对亲戚的受灾情况,不仅是自己的结对亲戚,现在对整个村的受灾群众都进行服务帮助,一到村上,就协助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查灾、核灾,及时为安置点的受灾群众修厕所、搭建帐篷等服务工作。“现在帐篷内群众的生活设备不断完善,当初我们来的时候只有帐篷,现在有钢炉、棉被、还有电灯,短短几天安置点的变化很大,这里的群众反映很好。”司法局干部黄景说。

天气虽寒,受灾群众没有受冷、挨饿,比较完备的帐篷内设备和蹲点干部职工的关心关怀,驱散了群众心中的恐慌和冬季的寒意。

每顶帐篷外的内测都安置了消火栓,该村民兵分队除了负责全村的帐篷搭建和安抚群众外,还要负责防火防盗、安全防范工作,为该村受灾群众营造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该村村长杨清华一直忙碌着查灾、核灾、安抚群众等工作。“这几天,我们这里灾后群众安置工作井然有序,地震后上级部门给受灾群众及时发放了救灾帐篷,及时解决了受灾群众的困难,紧接着棉被、钢炉、生活物资等陆续送到,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无微不至的关爱,我们的群众还在受冻挨饿,你们看今天大家都很高兴,和县上干部一同吃住。”杨清华介绍说。

在塔公镇,受灾地区基本实现了像安良村这样的帐篷新家园,各地受灾群众在各自安置点安定的生活。

据了解,帐篷安置点实现了有帐篷居住、有安全工作措施、有食品、有洁净水源、有电力保障、有钢炉取暖、有医疗卫生服务、有结对认亲干部等,同时也做好了防火、防寒、防止群众心理恐慌、防次生灾害发生、防止刑事案件发生等工作。

冬日暖阳洒满草原,集中安置点的帐篷错落有致,康定塔公镇的每个受灾村落都进入了往日的平静,受灾群众在辞旧迎新中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