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马建华 1月12日下午,《京九晚报》记者成绍峰给记者打来电话称,去年9月25日,京九晚报与本报联动寻亲的事情有了着落,康定县国土资源局刘健给成绍峰打电话说,他就是河南省宁陵县城郊乡刘油坊村村民刘顺心要找的亲人。至此,本报与《京九晚报》联动寻亲的事情,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村民寻找失联30年亲人 去年9月,成绍峰前往宁陵县采访时,该县城郊乡刘油坊村村民刘顺心替父亲刘超群向记者求助寻亲。之后,刘超群告诉记者,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的爷爷刘天和因家庭“成分”不好前往四川谋生,后来在泸定县定居。定居后,爷爷在当地又成了家,而且养育了多名儿女,其中一个儿子叫刘志岩(后经核实为刘志炎)。“文革”结束后,刘天和与家人取得联系,双方互通书信。当时,信件寄往泸定县胜利巷9号,收信人就是刘志炎。但到了1984年前后,双方联系中断。近年来,再次寄信到上述地址,也没有回音。刘超群父子希望记者能帮助他们寻亲,联系上失联30多年的远在泸定的亲人。 接到求助后,《京九晚报》于去年9月25日刊发了《远方的亲人,这些年你们还好吗?》一稿。该文刊登后,成绍峰立即与本报取得联系。本报记者马建华表示,会和《京九晚报》记者联动,帮助河南商丘的读者寻找泸定县的亲人。去年9月26日,本报以《失联30年的亲人,你们在哪里?》为题,刊发了这条商丘人寻找泸定亲人的消息。 但此后的数月内,成绍峰曾多次致电本报记者,询问寻亲进展情况,但一直没有任何音信。 时隔数月寻亲成功 7日下午,康定县国土资源局的刘健告诉成绍峰,他今年37岁,是一名国土干部。《甘孜日报》去年9月26日《失联30年的亲人,你们在哪里?》这一报道中的刘志炎就是他的父亲。因为《甘孜日报》当时采访的是《京九晚报》的记者,因此他辗转联系上了《京九晚报》记者。他的爷爷就叫刘天和,是河南省宁陵县人。如今,爷爷已经过世,而父亲身体康健。早年他听爷爷说,他的老家就在宁陵县的刘油坊村。“听父亲说,我有个伯父在北京已经去世,有个大姨在上海(刘健说的大姨就是刘一墉,曾任宋庆龄的贴身秘书)。”刘健说。 刘健还告诉记者,之所以到现在才联系《京九晚报》,是因为他在康定上班,父亲母亲住在泸定,平时经常出差,不常看《甘孜日报》。这次是朋友看到报纸后告诉他的。 在确认了消息后,《京九晚报》记者给他提供了刘顺心的联系方式。寻亲成功,刘健和刘顺心取得了联系,亲人失联30年,还能够千里相认,他们对媒体联动帮助寻亲表示万分感谢。 “通过电话后我们知道了,我的叔叔刘志炎有一男一女,儿子是一名国土干部,女儿是博士后,现在重庆市一所大学教书。四川的亲人表示,一定会在最短时间内回到宁陵县老家看看,因为他们的根在刘油坊。我们失联了30多年,终于能联系上了,我们全家再次感谢《甘孜日报》和《京九晚报》的帮助。”刘超群夫妇打电话中对成绍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