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周2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Z01版
周1

第Z02版
周2

第Z03版
周3

第Z04版
周4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1月17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话说泸定农历七月半
2015-01-17

泸定汉文化 邓明前 专栏

旧时过月半包袱子有裁、打、包、写、祭、火化六个程序。“月半节”反映了民间对感恩的努力和虔诚的心态,能从心理给予草根们精神上满足和慰藉。

旧时过“月半”有程序

裁:用于包袱子的纸,有白纸和草纸,大白纸一裁12开,一开一张,包一个袱子。草纸一裁9开,一开一张可打27个钱印儿。“月半”各家各户需要造多少袱子,以此类推。

打:造冥钱的工具几乎家家都有。一个铁质半圆“钱錾子”,一个木锤,一个木墩。没有“钱錾子”的人家,用木匠半圆錾替代。把裁好20-30张一沓草纸平放木墩上,一手紧提“钱錾子”压在草纸上,另一只手紧握木锤用力“咚”一声敲打下去,“钱錾子”锋利半圆口穿透草纸层,留下半圆印儿。古人崇拜9,以9为大,一沓9开草纸,竖打9个半圆一路,半圆口对半圆口对打6排,两排一路合9个“钱印”。用做鞋锥子,在“钱印”正中敲打一小孔,形如古钱币的“钱纸”就造好了。一张9开草纸上有三路钱印儿,共27个“钱印儿”。一个“钱印儿”好比人民币1元、1美元、1英磅、1欧元……

包:每包一个袱子,外层裹一张12开白纸,内包印有“钱印儿”纸钱7-9张。儿时见过大人包袱子,笔者撕钱纸、用糨糊粘袱子,当助手。包袱子细心活,把白纸光洁的一面作为袱面子,书写不挂笔。上下白纸对折裹严里面的钱纸,避免“开肠破肚”,成废品。在给亡人分配袱子时,不搞平均主义。人人都是父母所生,自然要给逝去父母多分。我给母亲分的袱子,要多一些。理由是35年前,母亲病逝时,我面临“忠孝难两全”,最终选择了“忠”。没有请假回家为母奔丧。依然在几百里外岗位上完成建厂大搬迁。退休后,从一本书上看到,当时不请假,在明清法律中属惩罚“六不孝”之一。我没有对母亲临终尽孝,虽没得到任何惩罚,但至今仍感到无比的内疚。每年凭借“月半”,给母亲多烧冥袱,弥补我当初连古人都不敢冒犯的过错。分配袱子时,还要有意照顾“白发人送黑发人,黄泉路上无老小”,给自己很亲近的亡人多分;其次对自己有恩的士贤、长辈、老板、师傅、兄弟姊妹也不能太少;还有沾亲无后的亡人,孤魂野鬼,道义上给上几个。前人还特别注重,千万不能忘记给引鬼童子“(相当于今天邮递员和快递员)和“地盘业主(相当于国土局长)”准备2-3个。土葬习俗始于古代,人死后装棺“入土为安”。墓主理应献袱感谢地盘业主。还要答谢引魂童子,因为只有他能把阳间人火化后的冥袱交到那些原因不明的亡灵手上。

写袱子有固定的格式。据老一辈人说,凡死了的人享领的袱子,称谓各异,约有六七十种。写袱子一律用毛笔竖写。袱面子先写,为防止亡人领冥袱时发生错乱混淆,户主特意在袱面于正中“竖腰”一指姆多宽红纸条。看上去耀眼醒目,像旧时祠堂里牌位。袱面子内容,包括称谓、明期、数字、辈份等。称谓,男女有别,男的称“考”,女的称“妣”,男的长辈称“老大人”,女的长辈称“老安人”或是“老孺人”。分袱子和写袱子,范围不限。上可写到鼻祖、世祖,下写到夭折儿孙、儿媳、婿。仅笔者见过袱面子为例,右,竖写“今逢中元化帛之期虔具冥袱某某封奉上”,红条竖腰带。竖写“故显或故妣某某老大人,或某某老安人正魂名下收用”。傍侧落“儿或孙或婿或徒、或胞、姐、妹叩”,左竖写“天运某年某月某日公元某年某月某日火化”。放在袱面子下的袱子不说写,叫号袱子。正面竖写收袱子人名姓正魂收,背面写顺序号第几封。旧时的袱子,一律写繁体字。讲究字体端正,向亡灵传递“见字如见人”和“人如其字”信息,让亡灵见字欣慰。

过“月半”程序二:“月半”袱子写完。要摆上堂屋神龛香案,叫家祭。家祭冥袱,有物资的,有精神的。物资中见精神,精神重过物质。在凭票购物的年代和物资匮乏奇缺的时期,凡有好吃好喝的,除了过年,要陈放“月半”献袱,“打牙祭”。迂到有钱,也难买到油肉,用核桃、花生榨点植物油,炸点斋菜,就把袱子祭了。供袱子,香案上摆的供果,尤其是糖品,小孩见到就嘴馋想偷吃。大人哄骗孩子说,谁要是偷吃了供品,牙齿要痛,长大没有记性,讨不到新盈子(土语,新娘)。过“月半”那天晚餐,当佳肴好酒摆上祭桌,当家人燃香烛,携子虔诚作辑,把对亲人的思念,阴阳两界亲情团聚,寄托在这一饭局的祭拜上。站袱前的人,既有浓浓不舍与伤感,又有神情凝重的沉默。祭袱毕,全家老小齐上桌“打牙祭”。小孩们大口吃肉,大人们大口喝酒,往孩儿们碗里挟肉。酒仙们说到高兴处,频频碰杯。此时儿女给长辈和客人打饭、盛汤、夹菜。大男人们,趁酒兴聊天,话题漫无边界。主题不离回顾本宗族的历史、祖辈功德,恩人情怀,满堂屋谈笑风生,气氛温馨。夜幕降临,大人端着成捆的袱子走出宅们,儿童少年追在大人屁股后面,他们在河滩、或旷野、或路边、或街檐下,找一块避风空地,燃香点烛,摆上供品、水饭,把袱子码好,在旁边撕烧散钱招呼孤魂野鬼不要乱抓、抢夺他人的冥袱,同时用易燃物引燃烧给逝者的袱子。大人小孩用小木棒不断拨弄没燃到冥袱往火堆上燃烧,边默语或口诉对逝者的哀思,祈求亡灵平安,不停往火焰上袱子敬酒敬香烟,把水饭泼向四方。远远望去,人影在火光中晃动,烟雾沉沉,火光冲天,空中缭绕青烟夹杂着火化冥袱翻飞雪片……。历年农历七月十二、十三两日夜幕下历来是烧袱子人最多的两晚。城镇周边到乡村,有成片的,也有在人口集中街道、小区房檐下,燃烧的袱子火光,划破夜空,形成一道不常见的夜景。唯有此日此时,从祭袱到火化袱子过程,人们有种血缘和亲情感跨越生死界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