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涛 石渠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西北角,巴颜喀拉山南麓,属(四)川、青(海)、(西)藏三省(区)结合部,县境内地域辽阔、山势平缓、浅丘宽谷、草地连绵,雅砻江和金沙江贯穿全境,黄河源头跨越县境、支流纵横交错,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草原生态环境。 一、草原生态环境概况 石渠县是四川省最大的生态牧业县。全县总人口87000余人。其中:牧业人口6.84万人。幅员面积25191平方公里,天然草地3216万亩,占幅员面积的85.28%;占甘孜州草原面积的23.88%。全县的草地生态具有“三区”之说:1、江河源区;2、生态特区;3、生命禁区。所谓“江河源区”,意即石渠县位于长江及黄河的源头区;“生态特区”,意即石渠县是甘孜州草地“特殊工程治理区”的主体,是草地“三化”最严重的县;“生命禁区”,意即石渠县平均海拔4526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仅为内地的50%,花草树木在此难以存活,属人类生存禁区。 (一)石渠县天然草地在甘孜州与四川省的地位 甘孜州草原面积12478万亩,占幅员面积的60.3%。石渠县幅员面积251.91万公顷,草原面积204.64万公顷,覆盖度85.28%;分别占甘孜州和四川省草原面积的23.88%和15.33%。由此可见,石渠县的草原面积在甘孜州甚至四川省长江、黄河上游草原生态屏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石渠县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与特点 1、“三多”与“三小”。草地鼠害多:石渠县草原鼠虫危害闻名全国。据测定石渠县草原鼠虫平均密度138只/公顷,洞口密度832个/公顷,最高达3117个/公顷;据专家预测石渠县草地上承载有上亿只鼠。“三化”草地多,现有“三化”草地2787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89%。其中板结退化488.88万亩、鼠虫害化2159.4万亩、荒漠化191.32万亩。自然灾害多:雪灾、旱灾、霜灾、寒潮、雹灾等自然灾害频繁袭击全县草地。草地可载畜量少:全县草地理论载畜量为305.74万个羊单位,2000年理论载畜能力仅158.93万个羊单位,草地载畜量2000年和80年代初相比降低48%。可食牧草种类少:牧草种类以沙草科、毒杂草为主,可食牧草比例少,优质的禾本科、豆科牧草更少。草地肥力回复少:由于石渠缺乏然料,广大牧民以牛粪为主要燃料,草地得到的肥料极为有限,肥力减少草地退化加剧。2、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金沙江的起始于此,雅砻江在此发源并横贯其中,黄河源区跨及县域北部(东区)境内。全县境内气候严寒,年均气温-1℃,属于亚寒带气候。草原以高山草甸草地为主,是川西北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土壤层薄,肥力不足,水分渗透性强、蒸发快,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带。石渠县这一特殊的地域,与其他长江源程序区一道,不仅在维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水、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甚至会影响到甘孜州乃至四川省的生态安全。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和重建极其困难。3、四川省水源保护的核心区域之一。石渠县境对长江和黄河上游区域水资源的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湿地在调节洪水、补给地下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大生态功能,是石渠县、甘孜州和四川省的共同财富。4、生物多样性宝库。全县有野生药用植物达26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种,二级保护动物28种。同时,有众多的地质遗迹和罕见独特的高原自然景现。现有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面积8251.5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2.8%。草地生物多样性在保护水源和维护流域的生态稳定性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为本区域资源的丰富性奠定了基础。(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