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专题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专题新闻

第03版
专题.综合新闻

第04版
国内.国际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3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奔走在雪域高原上的好“门巴”
——记我州医疗卫生计生战线上十位医德标兵
2015-03-25

编者按:

近年来,在我州医疗卫生计生战线上,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其中以谭晓琴、黄祥等10名医德标兵堪称典范。他(她)救死扶伤在一线;他(她)钻研业务精研医术;他(她)把患者利益放首位、医德高尚爱心溢。他们从死神手中抢回鲜活生命;他们医道高洁、微笑如灵丹。他们既有医者妙手仁心的行医风范,又有师者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为充分展现我州医疗卫生人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良好医德师风,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全州人民健康,为全州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办人民满意卫生、创人民满意医院,当人民满意医生。本报特推出“奔走在雪域高原的好‘门巴’”专题报道,以飨读者。

东北汉子的仁心柔情

高原妇孺的守护天使 用生命燃烧的爱让青春在事业中绽放用医德诠释大爱德技双馨的“阿帕可热”心系高原儿童的“白衣天使”

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的东北平原上的辽宁开原,与浪漫的情歌故乡康定之间的空间距离是3000公里。而当康定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高家骥为藏汉群众把脉问诊时,将这种距离缩短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水乳交融。

2007年,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中医学系的高家骥,以西部志愿者的身份来到了康定。初出茅庐,他暗下决心:做一名藏区群众认可的好医生。年轻的他,深深地沉入医学实践的大海,工作和学习勤奋、上进、好学。名中医刘刚麒发现了这个好苗子,收他为徒。量身为他定制了一份具体的学习计划和读书清单,为他打下了扎实的独立行医理论功底。之后,又将自己积累了三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的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特别有效的方剂传授给了他。胆囊炎、胆结石是我州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中药治疗效果十分理想,为了掌握其精髓,高家骥刻苦钻研方理,掌握了每一味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

高家骥勤于思考,善于把理论与藏区医疗实际相结合,工作之余,他伏案阅读、写作,2011年9月,他结合临床实践完成《胆囊炎中医治疗经验》的论文,并在《中国医师》杂志上发表。

在拜师学艺的过程中,高家骥受刘刚麒运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肠炎的启发,逐渐摸索出通过参苓白术散加减变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方案,临床有效率在78%以上。

高家骥认为,医生的职责不仅要为患者减轻痛苦,还应普及医学知识。工作之余,他充分利用网络,通过微信和QQ普及药物服用方法、医疗知识和中医药养生保健等知识。患者高度评价高家骥是自己“免费的私人保健医生”。

高家骥对待患者一视同仁,既有爱心又有耐心。许多来看病的藏族同胞汉语水平不高,语言交流十分困难,他在给病人交待治疗方案时,总是要反复解释四五次。

康定中学的高三学生启米拉姆因病来到中医科治疗,由于学习压力大,不方便请假就诊,而且住校生煎药很不方便,高家骥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为她诊病、开药,并帮她把中药煎好。

高家骥对待患者不分远近亲疏,不分院内院外,不分城镇乡村,只要是找他看病,都热情接待,悉心诊治,甚至自己掏钱减轻患者的负担。患儿罗锦文在一周岁时查出患有脑瘫,8年来,家人为了给他治疗,走遍全国寻诊求医,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但没有什么效果。2013年3月,经刘刚麒精心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去年7月,刘刚麒退休后,把这个患者转交给高家骥继续治疗。接过治疗“接力棒”,高家骥让挂号室不要收罗锦文一家的挂号费,要求中药房划价时只计成本价,20%的中药饮片药价加成由自己来替他们交,尽量减轻他们一家的经济负担。

久治不愈的患者通过高家骥的悉心治疗康复出院,患者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不少患者和家属出自内心感激之情给他送上红包或其他物品,有的请他喝茶吃饭,以表谢意,他都统统婉言谢绝。高家骥始终坚持以病人为本,以优质高效低耗服务赢得信誉,赢得患者信任。

高原妇孺的守护天使

从医多年的倪琴,一直坚守自己的从医原则: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一个搀扶的细微动作就是一味良药。视病人如亲人,她赢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与尊重,成为了雅江县妇孺的守护天使。

2010年4月,一名昏迷的高龄产妇被抬进雅江县妇幼保健院,生命垂危,如不及时进行抢救,母子皆有生命危险。时间就是生命,倪琴迅速组织抢救,她一方面向患者家属了解病人情况,另一方面积极配合住院室医生,准备手术。孕妇入院前,已经羊水破裂,加之孕妇年龄偏大,体力已不支昏迷。如转院到州级医院,路程较远,要翻越两座高山,孕妇支撑不了那么长时间。经过和病人家属协商,倪琴果断决定就在保健院实施手术。手术异常困难,三天三夜的全力抢救,孕妇顺利分娩,病人转危为安,终于母子平安。

倪琴常说,能够为妇女儿童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是她的责任,半夜出诊、抢救病人是她的家常便饭。晚上常常会有一些孩子因感冒发高烧、不小心被鱼刺卡住或孕妇肚子痛、妇女突发妇科疾病等到医院就诊,只要是病人到医院或给她打电话,要看病拿药,不管白天的工作有多累,不管时间多晚,她都会立即赶往医院,为病人排忧解难。

从事妇女儿童医疗保健工作多年,倪琴把农牧区妇女儿童的保健工作作为自己的职责,时刻放在心上。“降消”项目是国务院牵头,全国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卫生部针对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实施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医疗机构、相关组织、产妇家庭及其家人的密切配合是项目取得成效的关键。作为一名妇幼保健院的住院医师,倪琴一直把加强宣传作为项目实施的基础来抓。在妇女儿童到该院看病就诊时,她把“降消”项目中的一些安全知识积极宣传解释给孕产妇和家庭成员等一些需要关注的人群。还利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利条件,动员孕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她们能住院分娩并获得一定的补助。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最大的追求就是怎样用最科学的方法为患者解除病痛,精湛的医术既是当好一名妇幼保健院住院医师的必备基础,更是做一名好医生的安身立命之本。鉴于此,倪琴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苦练过硬的基本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了解妇产科工作发展的新动态,不断积累新经验。她先后于2000年11月在邛崃市人民医院妇产科进修一年,2003年到2007年11月在成都中医学院脱产学习三年,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成了保健院的业务骨干,医术得到了患者的信赖和同事的肯定。

用生命燃烧的爱

一个人的生命总是有长度的。

但是,人生却可以有不一样的厚度。

病痛对地处高寒地带的甘孜人来说,从来不曾陌生。

历史上,作为南派藏药发祥地,我们的祖先尝药品苦,为的就是减少大众病痛折磨。

但是,人食五谷,焉能无病?

因此,减少病痛、延续生命也是每名患者的渴望。

然而,在面对病魔缠身之时,炉霍县斯木乡卫生院医生谭晓琴更多是选择燃烧自己、牺牲自我。谭晓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她放弃到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这个山乡卫生院已有10年。

从医,是受在家乡做医生的父亲影响。“我是医生的女儿,小时候在村子里大家都很关心我,所以我想让他们少些病痛。” 

医科大学科班出身,又善于与病人沟通,谭晓琴的医术在乡亲们看来那是没说的。农牧民们都认为“吃了谭医生开的药,病好得非常快”。一传十,十传百,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4年前,尚是豆蔻年华的她被检查出患上“右支气管大细胞癌”。作为高等医学院毕业的她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可是,她没有顾及自己生命的长度。

身患癌症,她婉谢了组织换岗治病的特殊照顾,一如既往忙碌在乡村医疗一线。乡卫生院人手紧张,只要没到省城治病,她都会来上班。“我知道我的病情,但我还能为乡亲们尽上自己的一点力,必须给自己再抢些时间。”

从深夜接生险送性命,到一路手托吊瓶护送病人……在为村民们看病的时候,她俨然忘却了自己的病痛。她说,病人不痛了,医生的心里才不会痛。

从出诊深沟医治“五保户”僧人,到徒步下乡义务查诊……这个倔强而爱笑的女医生已将自己看得很轻很轻。

从经常为困难群众垫付药费,到牵头募捐建立“爱心基金”……“超负荷”工作的她说:“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知道自己剩下的日子,但只要我还能坚持一分钟,就要为群众诊治一分钟。” 

炉霍的乡亲们说,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山高路险,被病痛折磨的她却始终奔波在救死扶伤的路上。

而在知道她不幸患癌的消息后,400多名乡亲自发为她转塔祈福,3天时间,没日没夜,大家为她虔心转塔10万圈。

在藏区,转塔10万圈意味着什么呢?

老百姓的这份心意比天还高、比地还厚!

这位生长于高原山村的藏族女医生乐观豁达,闲暇时她喜欢独自在屋子里做点手工活,那一片一片的塑料胶片在她的手里很快就能变为一朵朵美丽的花儿,恰如一个个生病的农牧民经她的手而得以康复。

“将群众放在心上的人,群众也会把她放的很高很高”。谭晓琴的故事感动了万千网民,甘孜的干部们说,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这片养育她的土地,这是全州人民永远的骄傲!

让青春在事业中绽放

在我州新龙县雄龙西乡有这样一个人,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一心为了医疗事业,专注医学理论学习,全心照顾每一位病人,甚至把病人当做自己亲人一样去对待,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这人便是新龙县中藏医院院长,内科主治医师,第十一届州人大代表,第十届新龙县政协委员刘平。

刘平是四川安岳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深知藏区缺医少药的现状,于是下定决心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藏区医疗卫生事业。199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甘孜卫校毕业,原本可以在县城工作的他却做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放弃县城优越的工作环境,主动请求到乡村工作。冬去春来、寒来暑往,这一干就是近20年。

20年,岁月流逝,青春不再,但刘平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大群众和患者的尊重和信任。

每天早上八点,在县中藏医院门诊部,穿着白大褂的他前面就会围着十几个等候就诊的患者。“只要他在医院,他的身边就会围满病人。”同事陈晓平心疼地说。

用流利的藏语询问病人病情,看报告,为病人测量体温、测血压……值班护士说,刘医生对每一个患者都是这样认真负责,只要病人病情稍有变化,他就亲临床边,仔细检查,全面反复斟酌,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迄今经他治疗和抢救的患者已数不胜数。

“刘医生看病看得很好!我骑6个小时摩托,从拉日马乡过来,就是为了请刘医生看病。”牧民扎西如是说。

患者把生命和健康托付给我们,我们就必须负责。’这是刘院长对我们的要求。一位新来的职工说。在近20年里,刘平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从未发生过医疗纠纷,截至目前,已累计为患者减轻医疗负担50余万元,十余万名患者得到他的救治。

寺庙僧侣和偏远地区的困难农牧民是刘平一直关注的群体,只有有空,刘平就会骑摩托车到寺庙或下乡去为他们体检、诊治。大占乡牧民四龙德西年龄较大,行动不便,有多年的高血压史。“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不论是下雨还是下雪,只要我们一求助,他总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家中。”老人感慨地说。

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有默默无私的奉献。20年,一桩桩、一件件,刘平做的每一件好事、实事,群众和患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救死扶伤的动人故事还被县文广局编排成小品,并通过送文化下乡活动传播到群众身边。

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他不断总结,潜心探索,努力革新,创造性地提出了医院政治工作“四结合”和保医疗质量“四个关键”。在刘平的带领下,博孜乡卫生院和县中藏医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医务人员也由当初的6人发展到现在的26人,卫生院全年业务收入由组建时的十余万元,发展到现在的百万元,年门诊病人近万人次,住院病人500余人次。医院连续多年被评为新龙县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他也多次荣获州县表彰。

刘平就是这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信念和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为农牧区群众的健康和幸福奉献着智慧和力量。

用医德诠释大爱

雪域康巴,离天空最近的祥瑞土地。岁月漫长,总有许多人在这片土地上坚守梦想,季节更替,总有许多人在超越自己,寻找生命的寄托和精神的支柱,人生的境界在于博大的情怀,在于不懈的追求和虔诚奉献。州人民医院副院长、德格县人民医院(托管)院长黄祥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出生于德格县的黄祥,从小就了解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的现实,以及给农牧民带来的痛苦,“病人就如亲人,为病人解除痛苦是我一生奋斗的目标”。学医时,他将这一奋斗目标当作人生的座右铭。

从医近三十年,先后为15万多人(次)的伤病员进行诊治,成功实施各类大小手术15000余例,无论早期在德格县人民医院工作还是以后在州人民医院从事医疗临床一线工作,黄祥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职尽责,守护着甘孜州农牧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把群众的健康需求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用高尚的医德医风要求自己。

如今,身为州人民医院副院长、德格县人民医院(托管)院长的他每周至少要安排5-6台手术,有时一天要连做4、5台手术,几十年如一日,黄祥每天工作时间达10多个小时,他从来没有节假日,每天第一个来病房,最后一个离开病房,坚持每夜查视病人,甚至过年过节也不例外。他治愈的病人说:“住院治病期间,亲眼目睹了黄祥废寝忘食的工作,我真正相信世上真有他这样医德高尚的医生。”省卫生厅领导到州工作调研时听到患者对他的交口称赞,感慨地说:“民族地区有黄祥这样的医生,就是民族地区医疗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黄祥的回春妙手更是让患者放心。成功实施二级医院普通外科专业项目、骨科大部分专业项目、胸部创伤救治等手术;率先在州内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精索静脉曲张手术、胆道镜检查及治疗;将肝包虫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囊性包虫病外囊完整剥除术、囊性包虫病残腔胆漏胆道减压术等前沿手术方式,与本院早期的传统手术方式及其他文献报道方法做横向及纵向的比较,论证医院目前常用肝囊性包虫病手术方式的创新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申报获得了甘孜州科技进步奖。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黄祥赶赴汶川参加抗震救灾,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身受重伤,生命垂危,但他以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痛,重新投入心爱的医疗工作,继续努力实践良知、仁爱、奉献的医者仁心。

黄祥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医院工作管理者。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健全科室基本医疗制度、端正行业作风,这些年他一直在积极探索,砥砺奋进。2014年3月,黄祥兼任德格县人民医院(托管)院长,他冷静思考对策、找准切入点,实事求是地认真进行谋划,做出科学决策。

面对自己的骄人业绩,他从未有过任何豪言壮语,面对患者的感激,他从不奢望任何回报。他总是朴实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份内的事,我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恪尽职守。”

德技双馨的“阿帕可热”

人们常把医术精湛,独树一帜的医生称为”神医”;把妙手回春,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医生称之谓“活菩萨”。色达县中藏医院副主任、院长助理土登尼玛就是这样一位深受患者信赖和爱戴,德技双馨的好医生。

现年53岁的土登尼玛出生于色达县亚龙乡一户普通的牧民家庭,1986年8月从四川省藏文学校藏医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色达县中藏医院工作,在这里他一干就是29年。“我是色达人,要对得起家乡父老;我是医生,要给患者解除痛苦。”这句话是土登尼玛刚从医时立下的誓言。

29年来,医治的病人在全院排第一,占医院总诊治人次的75%以上;业务收入第一,占医院总收入的80%以上,还有出诊次数、外科接骨等多个第一;曾先后荣获“优秀医生”、“特殊贡献”等荣誉。这就是土登尼玛忠于诺言、一心为民的真实写照。

2013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土登尼玛正准备下班,突然大章乡的一位牧民来找他,说一位牧民从马背上摔下来,摔断了腿,请他去接骨。听到这个消息,他二话没说,骑上摩托车就往大章乡赶,骑行了10多个小时后,终于赶到病人家中,当他处理好病人时已是凌晨6时。从他当上医生开始,这样的事不知经历了多少,对他而言,病人的需求就是他的工作。仅2014年,经他医治的病人就多达5000余人次。

“我是一名医生,要遵守医生的职业道德。”土登尼玛说。虽然他家里并不富裕,爱人没有工作,家里的生活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但是他对患者送来的礼物从来都是婉言谢绝,而且遇到贫困患者,他还主动帮他们垫付医药费,有时甚至还为来自偏远农牧区的患者垫付旅馆费。有时1年下来,他为贫困病人垫付的医药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正是他这样视病人为亲人,赢得了病人交口称赞,在农牧区许多牧民都称他为“阿帕可热”(“阿帕”意为父亲,“可热”是土登尼玛小名)。

土登尼玛深知,没有精湛的医技,医治家乡的父老乡亲就无从谈起。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他虚心向老藏医学习,用真诚和好学从老藏医手里换取了一个个被称为“秘方”疑难杂症的诊治方法。

色达县中藏医院的藏药多为自制。为此,他经常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去采集药材,研究各种药材的特性、药效。2014年,他下乡采药累计达70余天,采集药材60余种、1000余公斤。采药归来,他就把自己关进制剂室,潜心研制新药。近年来,他参与研制的新药多达10余种,其中沙贝膏、仁青卓蔓、景芪茶、止血八味胶囊等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藏医药,他几乎访遍了色达县所有的民间藏医、寺庙,搜寻散落在民间的藏医典籍、秘方、偏方。2014年,他收集藏医典籍、秘方、偏方6本、共300余页。同时,他还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仅2014年培训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就多达200余人次。

从医以来,面对平凡琐碎、枯燥乏味的工作和生活,土登尼玛从未动摇过,期间,他有过从政的机会,但他婉言谢绝,依然执着地坚守在藏医药第一线,像“阿帕”一样守护着家乡父老的健康。

心系高原儿童的“白衣天使”

2002年7月,阳光和煦,凉云掠地。高原小城康定迎来了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也迎来了一位来自四川武胜县的年青人。他就是州人民医院儿科医生、后来被患儿家属亲切地称为“守护儿童的白衣天使”夏成。当年,夏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原本可以留在条件优越的内地,但他却选择了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高原小城康定县,并从此扎根于此。

儿科专业属于“哑科”专业,风险高、压力大,绝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从事。而夏成却不畏艰难,主动选择了别人避而远之的儿科工作,并坚守至今。因工作突出,成绩卓著,他先后被评为星级党员、甘孜州“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优秀中端人才、并且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个人”。

夏成热爱医学、善于钻研。工作以来,他填补了甘孜州的多项医学空白。2014年,夏成带领儿科同事成功开展了甘孜州首例新生儿动静脉同步换血,新生儿腰椎穿刺、听力筛查等医疗技术。目前已在国家、省级医学刊物上发表了医学学术论文近10篇。在他的带领下,儿科近三年无医疗事故发生,病床使用率从以往不到80%增至2014年的140%以上,患儿住院好转治愈率在2014年达了97%以上。经济收入以20-50%的增长率增长,目前许多危重症患儿,不再出州即可治愈。

夏成总是以救死扶伤为己任。2013年隆冬的一个深夜,他从家里徒步3公里多的路程赶到病房,参与抢救一名从姑咱镇转来因农药中毒已经出现昏迷的危重患儿。经过他和医护人员的通宵抢救,最终留住了这名年轻患儿宝贵的生命。对他来说,类似这样赶至病房抢救危重患儿的情况不胜枚举,但他从不抱怨。他说:“能成功抢救回一条幼小的生命是做儿科医生的最大快乐!”

临床工作的繁忙阻挡不了夏成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他先后参与了康定县塔公镇、德格县竹庆乡、州儿童福利院义诊,代表医院免费发放药品,为老百姓带去党与政府的关爱和温暖;在“手足口病”、“非典”、“甲流”等卫生突发事件面前,夏成挺身而出,积极进行抢救和诊治工作;2014年“11·22”康定地震期间,州医院出生了两名地震宝宝,一名宝宝家住康定县塔公镇地震灾区,因患先天性心脏病、肺炎入住儿科新生儿病室;另一名宝宝,家住石渠县起坞乡,因早产、体重低、发育不良、肺部感染被收入儿科进行诊治。当了解到两名患儿的家庭情况后,夏成在组织医护人员捐款捐物的同时,积极寻求各方面的帮助。在夏成带领的儿科团队爱心帮助下,两名地震宝宝的医疗费、生活费均得到了全免,实现了零付费,两名患儿在夏成和同事们精心救治和看护下,最终也转危为安。

为了守护甘孜州儿童的健康,夏成已有11年未休假。在就诊过程中他尽量为病人节约医疗费用,从不开大处方。在工作和生活中,他遵纪守法,廉洁行医,在全州老百姓中获得了良好口碑。仅2014年,儿科就收到患儿家人赠送的锦旗3面、哈达数条。 (下转第三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