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华 文/图 一色的粉墙青瓦,家家窗明几净,环村道畅通舒适,小村干净整洁、生机盎然。4月13日,当记者走进泸定县冷碛镇团结村时,顿时被这个像画一样美丽的村子给吸引住了。 村里的活动中心小广场上正在召开泸定县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充满希望的田野,村民们正忙着移栽玉米、管护大樱桃。四通八达的村道边,一个个宣传栏、一只只造型别致的垃圾桶、一辆辆疾驰而过的汽车、一个个不起眼的羊肚菌种植大棚、一张张幸福的笑脸,都在述说着这个村已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村宁静、祥和,是名符其实的康巴门户,但在宁静的背后,却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年,曾经是个后进村 泸定县冷碛镇团结村位于有名的二郎山下,这个村有259户人家、940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但在几年前,这个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后进村。团结村二组组长周小林告诉记者,在2010年以前,这个村的房屋老旧不堪、垃圾遍地、蚊蝇乱飞,吵嘴打架、偷牛盗马现象时有发生。 村“两委”班子软弱,群众观念落后;打牌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抬头;村风不正、村貌不佳、民风不淳、交通不畅、收入不高,是这个村当年的真实写照。用该村村民肖福奎的话说,“当年的团结村,是一个‘麻烦’的村子,不但经济落后,且偷鸡摸狗的事时有发生。” “党员干部老化,加之离城区较远,信息闭塞,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虽然区位优势明显,但村民的收入却一直上不去,到2010年,这个村的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2000元,在全县行政村中排在倒数第二名。”冷碛镇党委书记、镇长陈继勇的一席话,把当年的团结村勾勒在了记者面前。(下转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