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迪娜 本报记者 唐闯 在泸定县城,在家中向阳的地方,不少家庭都会选择用盆和钵盛满从乡村带来的泥土,栽种上葱子、蒜苗等家庭食用的一些小作物。在适宜的阳光和气候下,这些原本属于乡村的作物生长开来,绕过家家户户的现代防护栏,贪婪地吐纳着空气。 尽管生活早已千变万化,但在泸定,乡土人情却一直未变。 常年奔走于县城与乡村从事泸定本土历史研究的董祖信告诉记者,在泸定,在文化心理上,乡村和城市并没有经纬分明的界限。每年年末,无论是城里和农村的亲朋好友都会找到董祖信,请他写一幅对联;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红白喜事来了,董祖信会同亲朋好友一道往返于乡村和县城,为新人送祝福,为逝者表哀痛。 在泸定,血缘亲情以及互爱共存的友谊把城与乡联系在一起。董祖信告诉记者,昔年的茶马古道贯穿泸定全境,为了在崇山峻岭中活下来,各色人群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支援,共同锻造了泸定的历史和现实。董祖信说,历史的经验启示我们:一个宜居的泸定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建设。 退休后,邓明前致力于泸定本土风俗文化研究。和董祖信的家族相同,清末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徙将邓明前的祖辈也带到了泸定。邓明前告诉记者,这些移民也带来了自己的文化和风俗:狮灯文化和龙灯文化。而这些民间风俗很快在泸定盛行开来,并发展为当地民间风俗的一大特色。 邓明前还告诉记者,如今成为泸定品牌和标签的红樱桃其根源在汉源地区。邓明前的爷爷那一代人,因为耍狮灯去了汉源,并从那里带回了樱桃树种,在下田坝栽种成活。此后,就像舞狮子与舞龙灯的习俗在泸定迅速流传并扎根一样,在泸定宜人的气候条件下,红樱桃,这种季节性很强的水果遍布泸定全县,并从平坝发展到高山,成熟期持续三个月之久。 如今,樱桃成熟的季节,住在下田坝的亲戚总会为邓明前留下一株樱桃树,等待他回家摘取甜润可口的红樱桃。而董祖信也会收到亲朋好友送来的樱桃和情谊。对邓明前和董祖信而言,尽管自己已经退休,他们却有一个心愿,抓紧时间收集、记录泸定的历史文化和民间风俗,为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 从迁徙到定居,从陌生到眷恋,不少人走到泸定后,便在这里成家立业,开枝散叶。据泸定县的另一位文化人杨仕强介绍,大概在十多年前,泸定县城里的居民以汉族居多,随着社会发展,交通发达,作为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绿色长廊,泸定逐渐吸引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前来定居、生活。如今,泸定县居住有汉、藏、彝、回、蒙等17个民族,总人口8万余人。 如今,红遍大江南北的坝坝舞,也流传到了泸定,并结合彝舞、藏舞摇曳出另一种风情。夜幕初上,生活在泸定各族人民在同心圆队伍里结伴起舞。尽管,茶马古道早已荒芜,但泸定包容、共存、发展的历史不会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