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第04版
兄弟市州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5月1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业课程量身定制,入学就签《就业协议》
定向培养为我州人才匮乏“解渴”
2015-05-14

■ 江芸涵

还有两年,罗娜就大学毕业了。她的同学,有的已经开始着手谋划未来的就业出路。罗娜却不需为此犯愁——作为西南民族大学藏学院2013级旅游管理订单定向班的学生,早在入学后不久,她就与州旅游局签订了合同。

5月中旬,我州将发布2015年公开招考聘用专科类定向培养紧缺专业人才的公告,今年的考试时间仍是6月18日。“五一”假期,罗娜给家里的亲戚打电话,告诉即将参加高考的表妹怎么报名、怎么准备考试。“家里人看到我现在学得不错,工作也定下了,都觉得订单定向培养是条好出路。”

“订单”的缘起

专业人才量少质弱、青黄不接

“一个文物大州,却没有1名科班出身的文物专业技术人员,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全靠聘请外地专家开展。”这是州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人事科科长藏格的一块心病。由于文物博物专业属比较冷门而又要求极高的专业,本地高中毕业生无人报考此类专业,而外地人才又很难引进,多年来,州县未能引进或考聘1名文物专业人才。

这样的事例并非个案。我州专业人才量少质弱、青黄不接,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目前,我州基层专业人才缺额达3000多名。以2008-2012年为例,全州招录本科以上事业人员1137人,辞职363人,考起但不报到80人,流出州外114人。

但要发展,就离不开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对此,我州下了决心,要啃下人才匮乏这块“硬骨头”。

2013年起,我州实施订单定向培养本土紧缺人才计划,连续4年为全州各行业培养1540名各层次紧缺专业人才。目前,在西南民族大学、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等9所本专科院校和州职业技术学校,有700余名和罗娜一样的订单定向生,所学是州内15个紧缺专业,他们毕业后将回州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进得去”?

与院校合作争取支持,用足用好政策

定向培养需要培养学校拿出专门的招生指标,设置适合甘孜实际的专业,高校能否接收是关键。

为此,州政府先后与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民族学院、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等9所本专科院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搭建“院(校)州合作”平台,确保本土人才“进得去”。西南民大就将政策范围定向招生计划全部用于招录我州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两年来,该校招收了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电气信息工程及其自动化5个订单定向专业共147名学生,是培养订单定向学生最多的院校。

我州高中教育薄弱,尽管国家给予了特殊照顾政策,但本地学生考上大学的很少。按照国家现行定向招生政策,不能降分录取,且只能定就业方向,不能定生源,要将生源锁定在全州范围内又是一道门槛。

“我们反复研究国家招生政策,特别是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进行了逐一梳理和研究,把政策用好用足。”州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说,一方面充分利用省内高职院校面向藏区试办高中起点“1+2”模式高职教育锁定本州生源,定向培养专科层次紧缺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学生入学后,采取单独举办甘孜班的方式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双语专业招生优势,积极对接相关院校,将部分定向培养专业设置为双语类专业,解决本州学生入学问题。

怎么“留得住”?

投放定向就业岗位,创新人事改革

按照国家现行政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坚持“凡进必考”,而且必须具备大专以上文凭。这意味着,即使培养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如果毕业后不能回州就业,服务家乡就是一句空话。

为此,我州采取全州事业单位拿出岗位,州内大型水电企业落实就业岗位等方式,投放定向就业岗位,定向培养学生提前签订《就业协议》,解决“留得住”和“能就业”问题。 (下转第三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