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起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5年下降后,2014年报考人数首次回升,比2013年增加27万人,达到939万人,高考报名人数呈现出止跌趋稳的态势。但生源下降带来的高校生存危机并未因此得到缓解,高校招生难已成常态化。
中国教育在线2日发布的《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再次敲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警钟。
招生难成为常态
几条向下的曲线鲜明呈现了高校招生的新趋势:全国各地高校招生计划已多年未完成,形势不容乐观。
高考生源大省广东,2013年二B(本科)批次最后一次征集志愿后,有60余所参加征集志愿的本科院校遭遇零投档;2014年,在二B批次第一次录取结束时,共有1.5万多个招生计划数没有完成。在被誉为中国上大学最难省份的河南,高招计划已连续3年未完成。
北京一直被视为“高等教育聚集地”,按理说在高招中具有相当优势。然而,北京高招计划从2008年的7.67万人,调整到了2014年的5.22万人,减少30%以上。即便如此,北京本科二批次从2010至2013年连续4年未完成招生计划,本科三批次也有4年未完成招生计划。“中国高校正在遭遇深度的生源危机。”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同质化现象严重
“生源危机,表面是就业问题,实际也是质量危机、特色危机,高校在定位上出现了问题。”陈志文指出,大多数高校发展一味追求大而全,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的趋同化现象,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上大学吸引力减弱。
据了解,国际教育界的一个共识是,大学招生难的本质,是质量问题,是特色问题,是就业难的问题。
在陈志文看来,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需要引导,甚至“亮红灯”。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1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所提供的数据,全国高校2014年新增1681个本科专业。新增开设10个以上专业的高校超过了30所,其中,物联网工程有54所高校,翻译有44所高校,工程造价、酒店管理有39所高校。而这10个专业占了整个新增专业的22.42%。
警惕高等教育加速普及化
陈志文说,报考人数与招生规模的“剪刀差”背后还有更值得警惕的问题,那就是高等教育在加速向普及化发展。
据统计,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从2008年的23.3%上升到2013年的34.5%。
“按照这个加速度计算,我国预计3到5年内就会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们的高等教育将迎来更多的问题,比如上完大学找不到工作怎么办?”陈志文说。
据了解,世界各国在重视、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在规避一些“发展中的新问题”。许多国家都通过专业设置引导、就业结构型调整等方式,提高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