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牟 子 抗日英雄张鸿飞 张茂才去了,张家的女子们都结了婚,离开了家。外公的另外两个哥哥张茂成、张茂勋先后亡故。剩下张茂兰和张茂源分了家。 军阀统治时期,西康烟毒盛行,中央政府逼得紧时,实行一下象征性的“铲烟”。其实是不禁烟的,因为军阀们要征收烟款。 张茂兰到草地淘金,不幸病故。张茂兰的妻子马氏生有一女两男。本来家道应该是过得去,可马氏是一个大“烟灰”,旧时称吸鸦片的作“烟灰”。不仅马氏自己吸鸦片,女儿也在她影响下吸起鸦片来,后来连最小的儿子双五也吸上了鸦片。 俗话说“烟竿子又绵又软,能挑走万担良田”。不久,马氏一家便把田产家业都吸进烟斗子里去了,只好靠向亲族求助和推点豆腐卖混日子。 可这个家中也有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他就是马氏的二儿子张鸿飞。张鸿飞努力读书,不抽不赌,成了这个没落家庭中的佼佼者。 张鸿飞高等学校毕业后,一时间无处就业,便帮着家里卖豆腐。每天很早出门端着一箱豆腐沿街叫卖。他家的房屋在今丹巴农业银行下面的下街,当年下街到上街要上相当两屋楼高的石梯子,这是丹巴一条街的人往水井子挑水的必经之路。冬天满路的洒水结了冰,一天早上,张鸿飞一不小心在冰上滑倒,把一箱豆腐摔个粉碎。 他知道这摔碎的不是豆腐,是全家人的饭钱和老娘的烟钱,回去不单要挨揍,重要的是无法向家人交代。不敢回家,干脆一走了之。向亲威处弄了一点盘缠,和着一些过往客商一起流浪到了康定。 没有钱,走到哪里都一样遭遇冷眼,然而命运的转折常出现在人生的危机时刻。 流浪在康定街头的张鸿飞,意外地遇上了康定教区副主教丹巴天主堂神父佘廉艾,神父把他带到康定天主堂华主教处,让他先住着再说。 教堂管吃管住,但毕竟是暂时的栖身之所,终非长久之计,正当张鸿飞对着茫茫世路无所适从时,机遇来了。 一位外国人完成了他在藏区考察旅游的使命,准备转回南京,要华主教给他找一个靠得住的人随行。华主教问张鸿飞愿不愿意跟外国人一起去。张鸿飞想:回丹巴势不可能,而且丹巴那个家中也看不见一丝光明前景,到外面闯一闯,看看世界也许还会有发展的机遇,就一口应承下来。 张鸿飞幼时在教堂念过书,对于外国人的生活习性有所了解,一路上跟这外国人处得很和谐。外国人很赏识张鸿飞的精明能干。到了南京,外国人问张鸿飞愿不愿意读书。张鸿飞说没有钱想读也读不了。外国人说给他找一个不要钱的地方去读书。 于是这位外国人写了一封信,介绍他到中央陆军军校去学习。张鸿飞喜出望外,拿着外国人的信走进了中央军校。 张鸿飞军校毕业,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抗日战争,可谓人才有了用武之地,作为军官的张鸿飞多次与日军作战,升任连长、营长、团长。 一个全家抽大烟、颓废潦倒的家庭竟然出了一个从中央陆军军校出来的团长,前途无量。这是一件多么长脸的事。其母马氏高兴得不得了,张鸿飞每有书信邮来都要在亲族和街坊面前张扬一番,一定要让张氏家族的侄儿们去给她读信回信。我的大舅张鸿模跟堂哥张鸿飞家的关系特好,张鸿飞每来信,伯娘马氏就会让他去读信和回信。 张鸿飞们进行的是一场保家卫国的伟大战争,是一场要热血男儿付出牺牲的壮烈事业。和许多中国军人一样,正值英年的张鸿飞不幸在陕西潼关大战中壮烈殉国。消息传到丹巴,张氏家族中人十分悲痛。 张鸿飞的战友,一位叫魏光荣的团长给张鸿飞的母亲写了一封家书,这封家书简短而真切,表达了深切的问候、哀悼,赞扬战友张鸿飞为国捐躯的大义。 大舅好几次向我背诵过这封信。现在笔者一直回忆得起大舅向我背诵这封家书时那得意的情景,看得出来,他把张鸿飞当作张氏家族的荣耀。 可惜,笔者当时没有能把大舅背诵的魏光荣这信全记下来,但记住了其中一句原话,“是我与林彪同学将他埋葬在陕西潼关西关外”,还说立有石碑。笔者不知道当时是否还有另一个叫林彪的人,总之这使笔者记住了这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