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临床症状为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传染源是早期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易感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学龄儿童,以4~8岁的儿童为主,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无免疫力的成人也可发病,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预防保健: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约10天(6~18天),春季高发。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3、3、3”,即前驱期3天:起病急,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出疹期3天:于发热3~4天开始出现淡红色斑丘疹,皮疹高峰时全身毒血症状加重,高热达40℃。恢复期3天: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成人麻疹的症状多较小儿重,但并发症较少。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6个月至5岁幼儿发病率较高,2岁以下散居儿童发病率最高,男性高于女性。 预防保健:坚持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浊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 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潜伏期1~3日,临床表现以上呼吸道症状较轻,而发热与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为特点,主要症状为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发热3~5天后消退,但仍感明显乏力。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播。 预防保健: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病死率较高,是几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病死率最高的。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本病隐性感染率高。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人群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预防保健:凡未接种过疫苗的儿童和成人,请及早到附近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对发病者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