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对于我国330万乡村教师而言,负担重、待遇低、职业尊严和幸福感不高曾是他们的困扰。 8日发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针对乡村教师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是否呼应了教师的现实诉求?能否解决现实的困惑矛盾?能否扭转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局面? 关键词 职称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比例限制频遭诟病。示范性高中的高级职称比例是35%,一般高中是25%;初中的高级职称10%,中级40%,初级50%。小学教师没有高级职称,最高才达到中级职称,很多小学教师的头顶悬着一块“隐形天花板”。 针对此,《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增加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数量,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 关键词 编制 “编制设计的不合理,是乡村教师问题的根源之一。”慈利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股股长李思锋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主要考虑的是城市学校的情况,对于只有十几个孩子、甚至几个孩子的村级教学点,城市学校的生师比标准直接导致了农村教师编制的结构性短缺。 “为了解决编外人员的工资问题,很多农村学校校长每年要花至少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外面‘讨钱’。”慈利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陈文才说,有的村小、教学点的教师不仅包班教学,还要负责学生的营养餐和生活起居,常年超负荷。 针对类似现象,《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通过调剂编制、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进一步向人口稀少的教学点、村小倾斜,重点解决教师全覆盖问题,确保乡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 关键词 待遇 河南省封丘县居厢乡树人中学的业务主任杜程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和爱人都是老师,两人月工资加起来大概4000元。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三、一个上幼儿园,每月最少需要1000元,赡养双方老人每月至少1000元,自己省吃俭用每月生活费500元。这样,全家每月最多存下1500元。在家庭不遭遇意外的情况下,这种收入状况勉强能支持孩子完成今后的学业。 河南教育学院教授徐玉斌说,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教师工资收入,着力提高乡村教师生活保障。但与广大教师的现实需求相比,仍有改善空间。国家应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并大幅度提高岗位津贴,依据农村学校的边远艰苦程度、教师的岗位级别和执教年限实行阶梯式津贴政策。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要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并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还要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关键词 流动 “教师流动”变成“教师流失”已成为乡村教育的痼疾。很多地方的城乡教师之间并未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反而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想方设法往城里调,城里学校的教师不愿往农村学校调,一些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也不愿到农村,很多农村教学点面临无人教学的危险。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用)”管理体制改革,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河南教育学院教授徐玉斌说,目前,农村教师向城市基本上是一种自发的流动,而且是有去无回,而城市向农村基本上是一种被迫的流动,多以支教、挂职、锻炼为主,且是有去有回,这对农村教师来说是不公平的。城乡教师之间应建立一种合理的流出流入机制,不能只进不出,也不能只出不进。(本栏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