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完成生态资产评估核算 每年产生4706亿元生态价值 记者近日从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获悉,针对三江源地区生态资产的价值核算、评估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评估报告显示该区域生态资源存量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每年产生4706亿元生态价值。 2014年1月起,中国工程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青海省环境保护厅等单位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文献资料、遥感与地面监测,对三江源地区生态资产展开全面评估核算。 核算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储藏分别为70.9亿立方米、194.5亿立方米和2.03万亿立方米;土壤碳储量3413百万吨、钾储量4983百万吨;共有野生植物2238种、兽类85种、鸟类237种。 科研人员将三江源地区水、动植物、土壤等资源对全国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折算、评估发现,该地区每年的生态资产总值约为4706亿元,其中三江源水资源贡献总值1099亿元,对明星物种、珍稀物种的保育服务总值518.7亿元。 为保护三江源生态,该地区自2005年起对畜牧业发展、工业发展、水电开发、矿产资源开发予以限制。评估显示三江源地区每年因此放弃包括工业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在内的约370亿元经济收入。 据了解,此次评估核算工作共涉及面积39.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4.74%。 中国野生大鲵超过10万尾 记者从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了解到,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中国野生大鲵存量超过10万尾。 中国长江流域渔业渔政管理办公室主任、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介绍说,大鲵作为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天然资源在历史上相当丰富。但由于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筑、矿山开采、森林砍伐等原因,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大鲵天然资源出现大幅下降,1995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中。 李彦亮说,为加强大鲵资源保护,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力推进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已经建立53个涉及大鲵保护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62.51万公顷。“经过近20年来的宣传教育与保护管理,中国非法捕捉野生大鲵行为已经大为减少。通过人工增殖放流不断恢复自然种群数量,累计向天然水域放流大鲵6万余尾,野生大鲵存量达到10万余尾。” 同时,中国大鲵人工驯养繁殖工作也在积极推进。根据最新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全国驯养繁殖大鲵的企业有2622家,养殖大鲵存量1249万尾。 西藏6年防沙治沙超188万亩 西藏自治区自2009年以来共完成防沙治沙188.4万亩,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3.74亿元,防沙治沙成效显著,当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扩展趋势得到遏制。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西藏因其海拔高、气候寒冷、森林植被缺乏等原因,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目前,西藏荒漠化土地为4326.98万公顷,沙化土地为2161.86万公顷。西藏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总体呈现出面积基数大、分布范围广、部分区域沙化严重等特点,土地沙化治理形势严峻。 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雷桂龙介绍,“十二五”以来,西藏林业部门明确了沙化土地治理重点,通过政策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性措施,实施生态安全屏障防沙治沙、自治区财政专项防沙治沙、防护林建设等沙化土地治理工程,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已取得明显成效。 (本栏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