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内.视觉新闻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要闻

第04版
国内.视觉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7月17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7%
“中场时刻”解码中国经济大势
2015-07-17

备受关注的中国经济“半年报”15日发布,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7%,主要指标逐步回暖,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全年经济发展的“中场时刻”,如何看待上半年增长情况?下半年走势如何?未来趋势如何判断?

“上半场”怎么看?

中国经济“上半场”中,既要看到全球经济复苏曲折、中国经济依旧承压,更要看到中国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化、地区和行业走势分化等显著特征所释放的积极信号。

首先,观察中国经济运行,不能只是盯着“7%”。一方面,上半年经济增速处于目标范围,企稳态势明显;另一方面,消费物价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好于预期。增速稳、物价稳、就业稳,国民经济仍处合理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拉动经济的三大需求逐月回暖:投资层面,5月份和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回升,推动上半年投资增速与前5个月持平,增速下滑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5、6月份连续上升,分别实际增长10.2%和10.6%;尽管上半年出口增速不到1%,但二季度出口走势逐月好转,并在6月实现单月转正。

从产业结构看,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9.5%,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化的趋势得以延续;从需求结构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提升,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

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回稳基础仍不牢固,不同区域与行业走势分化更加突出。

从区域看,此前同步走、搭便车、同质化的格局正在变化,东中西部梯度发展格局有所改变,其中高度依赖资源和重化工业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巨大。

而从行业上看,煤炭开采、黑色金属采选等传统行业压力较大,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向好;传统零售行业下行,电子商务则快速增长。

“下半场”怎么干?

“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全年7%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未来稳增长政策和措施效应将继续发挥,改革创新红利也将持续释放,下半年中国经济有望延续上半年企稳向好走势。“下半年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已经显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从“三驾马车”看,预计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将由降转稳,对稳投资发挥重要作用,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也将保持稳中略升;消费将保持平稳;出口可能从底部略升,给经济增长带来支撑。“稳增长政策决不能松劲儿。”高盛/高华资深中国经济学家宋宇说,要确保全年预期目标的实现,下半年稳增长仍要靠内需拉动,特别是投资,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做到以稳促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说,美国年内可能加息、希腊债务问题拖累欧盟经济,以及国内股市变化、企业去杠杆等风险犹存,都可能影响下半年经济持续向好走势。

张立群认为,当前宏观调控要针对可能的风险点定向精准发力。下半年定向调控要关注促就业、保民生;要针对世界经济可能的波动做好准备,稳定出口;要加大改革力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形成。“要尽快建立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工作模式,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这尤其需要各级地方政府顶住压力、主动作为,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将中央政策用实、用活、用好。”张立群说。

“新棋局”怎么下?

展望未来,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多变。面对实现经济再平衡的紧迫任务,找准改革突破口和创新着力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一子落全盘活”,考验着决心、勇气与智慧。

从国际环境看,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世界经济大周期的一部分,全球经济也正呈现增长分化的状态,各国结构性问题各不相同,国际宏观政策冲突加剧,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难以独善其身。

眼光转向国内,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人口老龄化、传统产能过剩、地方债务、企业效益下滑等压力不容小觑。截至今年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40个月负增长,不少企业经营压力上升。“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再平衡任务依然艰巨。”王军表示,上述情况既说明结构调整步入新阶段,转型阵痛继续释放,同时又提示我们在经济“筑底”过程中,不确定性上升,应严防局部风险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演变。

令人欣喜的是,在此次发布的中国经济“半年报”中,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网络消费等数据格外“吸睛”。其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改革创新的“法宝”在破解发展中的现实困难,激发引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未来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回升,取决于能否通过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黄益平表示,尽管当前新动力的成长一时还难以对冲传统动力下降的影响,但是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代表着发展的方向,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据新华社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