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周2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Z01版
周1

第Z02版
周2

第Z03版
周3

第Z04版
周4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泸定丧葬习俗和文化
2015-10-10

■董祖信

笔者的长辈、忘年之交的老友,身历三朝,年逾九旬(享年97岁)的周启富老先生,不觉去世已经十年了。周老是道士先生,投师数人,收益良多;从艺七十余载,造诣颇高,而且写得一手好字。他记忆特好,每问及一些问题,从不保守,总是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为你解惑。他不仅精通丧葬仪式、择吉避凶,对阴阳地理,五行八卦等都了如指掌,德高望重,算得上是泸定道士行中的活字典和泰斗。

在我国,“道教源于丰富多彩的原始文化,它不仅伴随着我国古代社会的始终,而且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道教的祖师爷是骑青牛过函谷的老子——李耳,他被后人尊奉为太上李老君。传说他炼成的金丹和王母娘娘的蟠桃、人参果一样神奇。服食后,可让人长生不老,甚至与天地同寿。这些未曾见识过,但他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适者寿”等至理名言倒略知一、二。

古往今来,不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苦苦探索,想延年益寿甚至得道成仙。在我国历史上,秦始皇是第一个迷恋神仙,想长生不老的皇帝。他封禅祭神,遣徐福寻药求仙,秦皇岛就因他曾于此地驻候神仙而得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亦是如此,他宠信方士,希望长生不老。最后还是“高堂明镜悲白发”,在《秋风辞》中喟然长叹:“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父子,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等都痴迷于道教。

康巴东大门泸定沈村一带的西夷古道“秦时尚通,为郡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秦时首任蜀守张若,沿古道攻取了筰都(古筰国之都,秦置筰都县)。汉武帝为开疆拓土,先派司马相如招抚西夷,西至沫水(大渡河)、若水(雅砻江),后又派司马迁“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史记·太史公自叙》)”中原的汉族和巴蜀的其它民族随之逐渐进入这些地区,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成分,将汉民族的文化、宗教、包括丧葬习俗也带到了当地。中原的土葬、川东南的悬棺葬、岷江上游的石棺葬,在泸定都有所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当地的羌人西迁雅加埂外,泸定的丧葬习俗便以土葬为主了。据九十多岁的周启富和八十多岁的张国荣二位老人回忆,他们的师祖、师爷都是外地人。最早进山来的是廖太清,传当地人舒达瀛,舒传陈华轩,陈传舒定荣、杨昌贵、詹福乾,杨昌贵传周启富、舒进朝,舒进朝传张国荣。我和周老、张国荣等先生接触,是为了解道教文化、丧葬习俗和道教对生命延续的探索,对生命永恒的构想,对孝道的引导,对人生的反思。

泸定丧葬仪式中的诗、对、联

道教是我国古代的三大宗教之一。“是一种多神教,所奉之神分为神、仙、鬼三界。神界领袖是玉皇大帝,仙界领袖是东王公和西王母,鬼界领袖是十殿阎罗。但其基本信仰是超越鬼神世界的‘道’,以‘得道成仙’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称为道教。(《国学词典》谢谦编著)”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对国人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风民俗的形成等都有很深的影响。本人曾搜集并保存了泸定董姓于大清嘉庆年间,由陇(甘肃)入川一代祖董正荣的丧葬仪式日程—《经功簿》。始祖董正荣生于甘肃文县横丹乡上沟头,嘉庆灾年由陇入川,移居磨西面喇嘛寺。去世后请道士先生做了七天七夜道场,葬于沈村海子山(今兴隆镇海子村)。《经功簿》载:“孝男董春秀等言念:严父一夜入黄梁,惨雾迷空去路茫。对景已枯双泪眼,临风空结九回肠。文章千古留清世,魂魄今宵返故乡。陟帖兴嗟崇妙果,愿随我佛往西方。……是以呈词请旨,祈天奉追,淸故显考董公讳正荣老大人,阳相生于上皇乾隆51年丙午,相3月28日申时。生原甘肃省直阶州文县横丹乡上沟头地分生长人氏,享年春光56岁。天书下诏,地府除名,金童来接,玉女来迎。大限痛于今皇道光21年辛丑,相10月23日酉时,在四川省雅州府分巡,泸定桥所属磨西面喇嘛寺山埂子本宅告终。迎请释氏门下应供方袍弟子传慧、真宁、了沛、逢喜、本原等。”念了《大乘妙法蓮华经》、《大乘三品度亡真经》、《大乘顶首楞严真经》、《大唐幽冥地藏真经》等十多部经书。从上所引,可看出在清代,道家和佛家的矛盾已由对立到和谐。大家能坐在一起,共同超度死者亡魂脱离苦海,早登极乐。一首《七言·悼亡》诗,音韵和谐,表现了对死者的深切怀念和沉痛哀悼。

泸定丧葬仪式上的吊对又称吊联,则类似于五言或七言古体,每副八句,可换韵。

例1:

一别阳间去,二朝不再来。

三炷香焚起,四面哭哀哉。

五体棺装定,六亲化钱帛。

七期来超荐,八方度亡魂。

例2:

昨日夫子去游春,勒马河边看世情。

年来年去年又尽,一番人换几番人。

朝看花开满树红,夜睹花谢树头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人与花谢一般同。

例3:

昔日来自岳阳楼,彭祖年高八百秋。

谢氏店作王氏店,张家楼改李家楼。

有钱公子空了手,三岁孩儿白了头。

惟有两般依然在,青山不改水长流。

据说有一道士先生,千家不变,用此吊对,结果巧遇谢、张二姓,主人认为先生不怀好意,很是不满;先生也很尴尬。后来为了避讳,便较少使用这一吊对了。其实此吊对只说明生死无常,富贵穷通的道理。笔者到南京就专程要去秦淮河、朱雀桥、乌衣巷、王谢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说明了同一道理,古往今来,不足为奇。

例4:

拐李先生道法高,钟离老祖把扇摇。

洞宾背剑清风绕,湘子瑶台品玉箫。

国舅云板敲得好,采和花篮献蟠桃。

仙姑拍掌贺千秋,果老骑馿过板桥。

每两句吊对间楞贴横额一字,内容大致“高超仙界”、“驾返瑶池”或“跨鹤极乐”之类。希望通过“开路”指引亡人往生极乐,不到九泉之下受苦;通过“拜忏”和“超度”,使亡人忏悔在人间所造的一切罪恶,求得神灵宽恕而高超仙界。

丧联一般以黄纸或緑纸,用毛笔书写。过去70以上,现在80、90以上的长寿老人去世,称为“老丧”或“喜丧”,也可用红纸书写对联。古往今来,各类丧联浩如烟海,笔者最先看到的是:

望白云有来有去,思慈母无影无踪。

长江东去怀孝意,夕阳西下寄哀思。

始来自天,生死不分老少;终归于地,无常岂论高低。

天若有情,应寿百年于俊杰;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英雄。

丧联是对联的一种,根据逝者的实际,是人人可撰的。

笔者也曾撰过两副:

身历四朝寿享百余一梦南柯辞世;

忠厚一生勤劳世纪千古遗芳归西。

这是为一百岁老人所撰。

永别亲故,形回大地母亲怀抱;

撒手人寰,神归宇宙太虚幻境。

丧葬仪式中的悼亡诗、吊对和丧联,表现了后代儿孙对谢世长辈的沉痛哀悼和深切怀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